【议题式教学】5.2《凝聚价值追求》教案 (表格式) 2025-2026学年度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5.2《凝聚价值追求》教案 (表格式) 2025-2026学年度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统编版

资源简介

《凝聚价值追求》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目标 1. 通过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研制核潜艇等事迹情境,学习并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品格、作用,掌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做法,落实政治认同素养,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坚定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2.通过黄旭华事迹中体现的爱国、敬业等品质,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形成过程及重要性,落实道德修养素养,理解核心价值观对个人行为的指引,提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自觉,学习青少年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做法。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对民族精神和价值观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理解。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榜样事迹具有较强的认同感,适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同时,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引导他们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教材分析 本课是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的第二框题。通过前一框题的学习,学生增强了文化自信心,明确了美德的力量在践行,在此基础上,本框题进一步挖掘文化的“魂魄”即中华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目首先阐述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品格以及民族精神的力量,重点落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第二目侧重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重点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少年当争先”。
教法学法 议题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启发法、情境教学法
重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难点 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写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吗?他们身上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又都凝聚怎样的共同的价值追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自然引出本课主题,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新课新授 主议题:无名铸重器 赤心照山河 子议题一:熔民族精神丰碑 铸忠诚担当脊梁 展示材料: 1.“如果革命需要我可以把血流光”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上小学时,正值抗战时期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海边少年就此立下报国之愿: “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 1950年4月,黄旭华入党转正汇报思想时,他用这样的一段话表明心志:“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这段话也成为其信守一生的诺言。 2.“三无科学家”(无名、无利、无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核威慑。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成为这一研制团队人员之一。 支部书记同他谈话说了三点:一是“你被选中说明党和国家信任你”;二是“这项工作保密性强,这个工作领域进去了就出不来,犯了错误也出不来出来了就泄密了”;三是“一辈子出不了名当无名英雄”。领导对他说你能接受这种工作吗? 黄旭华毫不犹豫回答:“能适应,而且是自然适应”! 3.“隐姓埋名30年研制核潜艇” 上世纪60年代核潜艇研制之难难在这项工作几乎是从零起步。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就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白天黑夜加班加点,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算出了首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边角余料都要一一过秤。几年的建造过程天天如此使核潜艇下水后的数值和设计值几乎吻合…… 面对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黄旭华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路攻克种种技术难关,突破了核潜艇最关键最重大的七项技术,让茫茫海疆有了中国的“钢铁蛟龙”。 议一议:面对国家需要,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研制核潜艇,这离不开他身上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又有什么关系? 议题小结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1.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新内涵: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四个伟大) 议一议: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是一成不变的吗? 小组合作,根据时间轴,举例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什么样的品格特点? 议学追问:结合中华民族精神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谈谈民族精神的“变”与“不变” 议题小结2:中华民族精神的品格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播放材料展示材料 议一议: 1.什么力量支撑黄旭华承受亲情割舍,隐姓埋名三十年?这种强大的力量对我们国家和民族意味着什么? 2.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应该如何像黄旭华院士一样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呢?(如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 议题小结3: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①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议题小结4:怎样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 ①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 ②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③表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④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子议题二:扬价值观新旗帜 践时代信仰航标 播放材料展示材料 议一议:黄旭华人生事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哪些内容? 你能背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 追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 议题小结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形成 1.内容: ①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②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③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形成: ①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划线选择题常考) 播放材料展示材料 黄旭华院士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中国核潜艇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锻造出护卫祖国海疆,威震敌胆的水下盾牌。 黄旭华舍弃小家三十年未能尽孝,选择国家让中国人挺直腰杆,在风云变幻的风浪中傲然屹立! 2025年2月6日,黄旭华院士逝世,享年99岁。 同年7月15日下午,一笔承载着无限忠诚与深情的特殊党费由中船集团七一九所党群部门同志郑重转交至该所财务资产部。 这笔共计人民币2356元的党费是已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生前亲手准备的。这不仅是一笔款项更是黄旭华院士对党无限忠诚一生奉献的生动体现。 议一议:生前黄旭华院士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核潜艇事业,让我国拥有了强大的国防力量,逝世后他秉承清廉,对党忠诚。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着怎样的作用? 议题小结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学习完黄旭华院士的事例,同学们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不同的看法。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请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并给出理由。 议题小结7:青少年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①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②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课本标记知识点 思考并回答问题 课本标记知识点 思考并回答问题 课本标记知识点 思考并回答问题 课本标记知识点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课本标记知识点 小组合作探究 课本标记知识点 通过分析黄旭华的事迹,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便于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降低理解难度。 小组合作探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表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分析中理解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品格,深刻认识其“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结合黄旭华事迹探讨民族精神的作用,引导学生从情感上认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讨论传承弘扬民族精神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将民族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从黄旭华事迹切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感受其现实意义。 分析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其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意义,激发践行的自觉性。 针对不同看法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明确青少年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引导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拓展延伸 黄旭华院士曾说“这辈子没有虚度”,这份“不虚度”,源于他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当我们在课堂上学习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观时,其实是在接过先辈递来的精神火炬——它不需要我们都隐姓埋名,却需要我们在书桌前有钻研的执着,在集体中有关怀的温暖,在国家召唤时有挺身而出的勇气。 愿我们都能以“中国的脊梁”为榜样,让民族精神融入日常的一言一行,让核心价值观成为行动的指南针,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赤心答卷”,让“无名者的光芒”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结合黄旭华语录再次升华主题,激励学生以榜样为力量,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本节课以黄旭华院士的事迹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教学环节设计合理,衔接自然,能够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2. 不足之处:在讨论民族精神的“变”与“不变”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在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际行动方面,还可以提供更多具体的情境和案例,增强可操作性。 3. 改进措施:今后教学中,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要设计更细致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更多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通过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借鉴。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有助于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