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 题 第一单元复习教学内容 (四年级) 课时安排 第 课时 (共 课时)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了解声音有强弱(音量)和高低(音调)之分,并能将其与物体的振动幅度、快慢等科学词汇建立联系。 科学思维 能通过观察“音叉触水”等实验现象,进行类比推理,初步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能根据“钢尺实验”等探究结果,对声音特性(强弱、高低)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 探究实践 能模仿课件中的实验方法(如:拨动钢尺、敲击音叉),动手操作,观察并描述声音产生的条件和特性变化。 能依据生活中和实验中的声音现象(如:雷声、笛声),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尝试基于证据进行解释。 态度责任 在小组实验与合作交流中,愿意倾听他人的发现和想法,尊重事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声音的多样性,乐于探究声音的奥秘,增强保护听力、避免制造噪音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声音产生的本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区分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认识声音有强弱(音量)和高低(音高)之分,并能将其与振动幅度、振动快慢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 理解影响音高的因素:通过“钢尺实验”等现象,理解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这一关系对四年级学生而言较为抽象。 构建单元知识体系:能够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对“声音”单元的核心概念(产生、传播、强弱、高低)进行梳理、归纳与关联,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教具学具 复习资料、教学ppt、白纸、大小不同的音叉、水槽(演示)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一) 情境导入:走进“声音博物馆” (预计时间:3分钟) 1.教师创设情境:同学们,欢迎来到神奇的“声音博物馆”!我是今天的导览员。在本单元里,我们探索了关于声音的众多奥秘,今天,我们需要一起合作,完成一份最终的“馆藏珍品图鉴”(指向板书位置),来回顾我们所有的发现。 2.互动提问:在博物馆里,我们能听到哪些声音? (预设:动物、自然界、人类活动的声音) 3.引出课题:这些奇妙的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又有哪些规律呢?今天,我们就化身小小科学家,用实验来揭开它们的最终奥秘,完善我们的“图鉴”。(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声音博物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回顾声音种类,进而引出声音产生与规律的探究课题,为实验探究做铺垫,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 探究回顾一:验证“声音的产生” (预计时间:7分钟) 1.提问:博物馆的第一件珍品是“声音的起源”。谁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预设: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实验验证(音叉实验) : 操作一:请一位学生上台,用锤子敲击音叉,让大家听到声音。 提问:你看到音叉振动了吗?(不明显)怎样才能证明它在振动? 操作二:将敲击后的音叉迅速轻轻触碰水面,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现象与结论:学生描述——“水面溅起水花或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证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追问:为什么用手按住振动的音叉,声音就消失了? (预设:因为手阻止了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完成“图鉴”第一部分:教师在黑板中央张贴“声音”核心词,并引出第一条分支 【产生:振动】。 (预设: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第一部分)(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实验验证和追问,让学生直观理解声音由振动产生,再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知识,巩固核心概念。) (三) 探究回顾二:探究“声音的强弱(音量)” (预计时间:7分钟) 1.博物馆的第二件珍品是“声音的大小”。在科学上,我们用什么词来描述声音的大小? (预设:强弱) 联系生活:课件出示选择题——“小明回答问题的声音太响亮了”,用哪个词描述? (预设:C.强) 3.实验探究(钢尺实验) : 回顾方法:将钢尺伸出桌面10厘米。 分组实验:先轻轻拨动,再用力拨动。 观察与思考:两次声音的强弱不同。观察钢尺振动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得出结论:用力大,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5.完成“图鉴”第二部分 :教师板书第二条分支【强弱(音量):振动幅度】,并标注“大→强”、“小→弱”。 (预设: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第二部分)(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让学生发现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再借助思维导图梳理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四) 探究回顾三:突破“声音的高低(音调)” (预计时间:10分钟) 1.博物馆最抽象的一件珍品是“声音的高低”。不同的声音,有的高(尖、细),有的低(粗、沉)。 2.实验探究(钢尺实验) : 操作:分别将钢尺伸出桌面6厘米、10厘米、14厘米,用同样的力拨动。 倾听与比较: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预设:音高不同) 追问:哪个声音高,哪个声音低? (预设:6cm高,14cm低) 推理难点:为什么用同样的力,声音的高低会不同?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预设:钢尺振动的快慢) 追问:哪一次振动最快? (预设:伸出6cm时,钢尺短,振动快) 5.归纳结论:振动得快,声音高;振动得慢,声音低。 6.联系应用:出示课件中“乐器”图片,提问:从左到右敲击,声音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 (预设:左边的器皿/琴弦通常更小、更细、更紧,振动更快,所以声音高)。 完成“图鉴”第三部分:教师板书第三条分支【高低(音调):振动快慢】,并标注“快→高”、“慢→低”。 (预设: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第三部分)(设计意图:通过钢尺实验探究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借助乐器实例加深理解,再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 整合建构:共绘“思维导图” (预计时间:8分钟) 1.现在,我们收集齐了所有“珍品”的信息,让我们一起合作,完成这份完整的“声音博物馆珍品图鉴”(即思维导图)。 2.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空白纸,参考黑板上的板书,尝试绘制本单元的思维导图。教师提供范例框架(如下图)。 3.展示与点评:请一两个小组展示并讲解他们的导图。师生共同点评,完善结构。 4.最终总结:教师总结并呈现完整的思维导图,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结构化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通过展示与点评完善知识体系,形成结构化认知。) 板书设计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以“声音博物馆”为情境,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兴趣浓厚。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强弱和高低时,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然而,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遇到了困难。部分学生对知识的逻辑关系把握不够准确,导致思维导图的结构不够清晰,内容不够完整。这反映出学生在知识整合和思维组织方面还有待提高。今后教学中,我将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提供更详细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