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辽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
一、单选题
1.嫁接是一种营养生殖方式。为防治温室黄瓜栽培的主要病害,有人用黑籽南瓜作砧木,黄瓜作接穗,采用嫁接换根方式,提高植物抗逆性,解决了在连年种植的温室大棚蔬菜中黄瓜枯萎病和疫病发病率高的问题,提高了淡季温室黄瓜生产的产量和效益。从中可以看出( )
①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结合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②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③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4年10月24日,国务院正式公布《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该规划要求协同哈尔滨、长春、大连深化东北亚区域合作,加强与东部沿海和京津冀地区联系,强化沈阳都市圈内城市分工协作和功能联动,更好发挥对东北振兴的带动作用,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由此可知( )
①沈阳的整体发展服务于各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②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建立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
③要树立全局观念,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考量区域发展
④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东北亚整体发展的最优目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4年12月,新疆交通运输行业试点推广无人机技术。新疆地广人稀,地形多样且复杂,交通运输线路点多线长面广,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运营任务尤为艰巨,无人机技术在新疆这种复杂地理环境下的应用具有显著优势。这是因为( )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多样的,无人机技术的试点推广能降低成本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④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界限是由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确定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4年前三季度,面对复杂局面,中国经济顶住压力,“稳”的态势有效延续、“进”的步伐坚定有力、“好”的因素正在累积,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稳”的态势有效延续,体现了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进”的步伐坚定有力,表明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③“好”的因素正在累积,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④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表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为加快打造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破除制约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4年8月发布《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①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应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②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离不开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
③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直接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自2003年西部计划启动以来,20多年间,共青团河北省委共向全国18个省份选派1.2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在乡村教育、服务乡村建设、健康乡村、基层青年工作、乡村社会治理等岗位留下汗水与足迹,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从这些大学生志愿者身上可以看出( )
①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
②人们的立场和需要不同,其价值选择就不同
③价值观对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春节申遗成功,有利于增进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赓续中华文脉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③优秀传统节日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④春节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是参与全球文明对话与交流的重要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4年是“中俄文化年”开启之年。中俄两国举办了多场美术作品展览,如在北京举办的“俄罗斯的心灵——俄罗斯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绘画作品展”和“伏尔加河上的繁星: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士作品展”,以及在莫斯科举办的“水墨黑白——俄罗斯画家国画书法作品展”等,吸引不少人前来参观。据此可知( )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规定了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
②开启“中俄文化年”有助于促进两国文明对话,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
③美术作品具有媒介属性,有利于两国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发展
④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赋予中俄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24年10月28日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这表明( )
①文化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
③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河北省心连心艺术团发布的全新原创歌曲《情满河北》,以其悠扬的旋律、深情的歌词,唱出了对河北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与自豪。歌曲MV镜头穿梭于河北的每一个角落,记录了新时代各行各业劳动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奋战的场景,呈现了河北省心连心艺术团在燕赵大地上的精彩演出,集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从中可以看出( )
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
②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生动展示人民精神风貌是该歌曲的鲜明特色
③优秀文学艺术作品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展现
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定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长期奋斗的成果,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由此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①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②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决定着国家的一切制度
③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我国的重要制度载体
④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时发表了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强调政党作为引领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有责任作出回答。中国共产党将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这一讲话体现出( )
①政党通常有崇高的政治目标和政治主张
②政党在现代国家政治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
③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
④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新助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4年11月10日,中国政府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划定并公布黄岩岛领海基线。12月2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交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黄岩岛领海基线的声明》和相关海图。这表明( )
①我国政府行使管辖权,彰显国家维护南海岛礁主权的坚定决心
②中国政府依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加强对黄岩岛的正常管理
③国家主权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国家安全以政治安全为基础
④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统筹内外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近年来,粤港澳三地携手同心,风雨兼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5年多来,大湾区经济总量从超10万亿元上升至超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从中可以看出( )
①粤港澳三地政府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
②香港、澳门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国两制”实践不断丰富
③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
④我国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2024年9月,首届中拉人权圆桌会在巴西举行。这是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首次开展人权领域机制性交流研讨活动。本次圆桌会倡导“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把促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放在首位;就减贫、粮食安全、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重大人权议题加强对话合作。这是基于( )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②人权合作是促进世界发展的前提
③气候变化等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④中拉双方在上述领域有着广泛共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2024年12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来华出席“1+10”对话会的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时指出,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应该相互视对方的发展为机遇而非挑战,相互把对方当作伙伴而非对手,让“同球共济”、团结协作、互利共赢成为时代主旋律。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国是多边主义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践行者,致力于实现合作共赢
②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③世界各国应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主观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农业大学L教授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水稻科技小院的科技指导员。科技小院建成以来,L教授亲自参与耕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L教授组织师生测土配肥时发现,平凤村土地轻微盐碱,依靠偏酸性的肥料,配合少量多次施肥,既能保护土地,又能实现增产。为了推广农业技术,L教授除了向村民摆数据、讲原理以外,还站在村民角度考虑问题,让村民先拿小块地尝试,并承诺万一减产自己拿工资补偿村民,这让村民吃上了“定心丸”。如今,科技小院技术推广辐射面积达6000多亩,该农业大学常年有五六名师生驻扎在科技小院。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知识,说明科学小院师生是如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9月21日,“庆丰收·迎国庆”某市各族群众“我们的节日”民俗文化艺术节盛大启幕。
艺术节在舞蹈《中国梦,龙图腾》中拉开帷幕,来自演艺集团和高校的文艺工作者表演了歌曲、舞蹈、相声、器乐、喇叭戏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其中既有热情讴歌伟大祖国和美好生活的主旋律歌曲,也有体现社会发展进步的优美舞蹈,还有极具地域特色的二胡独奏《赛马》、喇叭戏《挂匾》等节目,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欣赏,赢得阵阵热烈的喝彩和掌声。
据了解,民俗文化节活动共分三大区域,分别是民俗、非遗美食街区,民俗、非遗文艺节目展演区和民俗、非遗项目展示区。该市首届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是对当地发展文化产业和振兴区域地方经济的充分肯定。该地努力树立“中国玉都·生态水乡”旅游品牌形象,切实将民俗文化节办成饱含情怀的满乡盛宴、独具韵味的艺术盛会、促进发展的动力源头。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该市开展民俗文化艺术节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大全球倡议”是指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战,迫切需要不同国家、不同文明携手应对关乎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大考”。“三大全球倡议”聚焦当前世界最为突出的发展、安全和文明三大议题,针对突出问题寻求破解之道,推动世界各国携手同行、共迎挑战。
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信任赤字不断加剧,全球治理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变革迫在眉睫。“三大全球倡议”回应了国际社会的迫切需求,为突破全球治理困境、弥合全球治理赤字找出了破解之道,为改革与完善全球治理给出了“三剂良方”。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的外交的知识,谈谈你对“三大全球倡议”为改革与完善全球治理给出了“三剂良方”的理解。
20.2024年12月6日,由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撰写的《全球发展报告2024》在北京正式发布。
《全球发展报告2024》以“动荡变革的世界:合作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为主题,深入阐释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的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探讨合作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的总体思路和主要路径。
合力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合作、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以包容性增长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合作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携手应对全球卫生健康挑战……《全球发展报告2024》聚焦全球发展事业面临的最紧迫挑战,提出了具体的应对建议,为全球发展事业注入中国动力。
(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全球发展报告2024》为全球发展事业注入中国动力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世界多极化的知识,分析《全球发展报告2024》为全球发展事业注入中国动力的积极影响。
(3)假如你是此次报告发布会的中方参会代表,请结合本次报告的主题,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字数150~200个。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C B D B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A C B B
17.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科技小院师生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组织师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破解盐碱地增产难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耐心向群众推广农业科技,让科技造福于民;维护群众利益,赢得群众信赖,依靠群众“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18.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②此次文化艺术节展现了该市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赋予民俗文化新的生命力,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③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推动该市文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实现文旅融合;提高了该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了该市的文化软实力。④有利于实现文化传承,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为该市民俗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9.①“三大全球倡议”是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的全局性构想,也是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实践的三大柱石,符合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
②“三大全球倡议”是中国在准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提出的,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主张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体现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担当,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
③“三大全球倡议”的提出代表着中国对全球发展问题、全球安全问题和全球文明问题的高度关注,是破解当前全球性挑战的“三把钥匙”,不仅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勇于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大国形象,还为中国未来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实现路径。
20.(1)《全球发展报告2024》为全球发展事业注入中国动力的原因如下:
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全球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减贫、粮食安全等,这是客观的实践状况。《全球发展报告2024》深入阐释这些挑战,是对全球发展实践的正确反映。该报告提出的应对建议是基于对全球发展实践的深入研究,这些建议可以用于指导未来的全球发展实践,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②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全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们对其规律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全球发展报告2024》聚焦最紧迫挑战并提出应对建议,是在不断发展的全球发展实践中,对全球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这种认识的发展能够为全球发展事业注入新的动力,推动全球发展不断向前。
(原题无答案,此答案仅供参考)。
(2)①推动国际合作。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各国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全球发展报告2024》为全球发展事业注入中国动力,有助于各国在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方面加强合作。例如在绿色低碳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开放等方面的合作建议,能够促进各国在多极化格局下形成合力。
②提升中国影响力。中国通过发布这样的报告,在全球发展事务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在多极化的世界中,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这有助于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包容的全球发展格局,促进多极化趋势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③促进全球发展的平衡与协调。报告提出的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的思路和路径,有助于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差距。在多极化格局下,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和需求不同,中国提供的发展动力有助于协调各国利益,促进全球发展的平衡。
(原题无答案,此答案仅供参考)。
(3)尊敬的各位参会者:本次《全球发展报告2024》以“动荡变革的世界:合作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为主题。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下,世界处于动荡变革期,全球共同挑战众多。从政治角度看,各国应秉持平等、互信、互利的原则,加强政治对话与合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在经济方面,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相互依存,我们要推动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例如在绿色低碳发展、减贫、粮食安全和卫生健康等方面,各国应携手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发展,通过分享经验、提供资源等方式,为全球发展事业注入中国动力,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题无答案,此答案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