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8张PPT)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深圳外国语学校弘知高中 政治组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第二框本框逻辑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初试——飞跃——发展——曲折——崛起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思想来源历史前提理论基石诞生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三次飞跃)议题一时代为何呼唤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剥削下的残酷现实工业革命早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底层工人的生存境况堪称人类工业化进程最黑暗的篇章之一。曼彻斯特纺纱工需要凌晨4点起床,在蒸汽机持续轰鸣中工作至深夜,每日劳动长达14-16小时。1834年兰开夏郡纺织女工周薪仅4先令6便士,仅够购买4磅劣质面粉。煤矿运煤童工按车次计酬,每运送一吨煤仅得半便士,日收入常不足6便士。曼彻斯特90%的棉纺工患有“棉肺症”,德文郡毛纺厂每月发生3-4起断指事故,利物浦码头装卸工年均坠落死亡率达2.3%。伯明翰五金厂招收5-7岁童工分拣螺钉,高强度的分拣工作导致童工脊柱侧弯,19世纪医学报告记载童工脊柱畸形率约50%-70%……残酷现实之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畅想未来社会...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这样下去,迟早会出大事!理想社会不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1.背景(p11)(1)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2)一些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阅读课本第11页探究与分享,概括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我确信,除非彻底废除私有制,财富的平均分配才能公正地实现,人类的生活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只要私有制存在,那么人类中的绝大多数,而且是最优秀的大部分,将始终背负着贫穷和不幸的沉重枷锁。”——《乌托邦》“自私自利是万恶之源,因为它会使人产生利己主义,而利己主义正是诡辩、伪善和暴行三大恶德的根源。……我们太阳城的一切都是公有的,人们相互帮助,共同生活。”——《太阳城》“社会上的任何东西都不得单独地或作为私有财产属于任何个人,但每个人因生活需要、因享乐或因进行日常劳动而于当前使用的物品除外。”“一切产品都将积聚在公共仓库内,这些产品的一部分分配给全体公民,满足他们日常的生活需要;另一部分则作为储备,应付可能出现的短缺。”——《自然法典》圣西门:实业制度(由实业家和学者领导的社会制度),进行科学研究、结实有识之士;傅立叶:建立和谐制度,等待富商投资;欧文:进行新和谐公社的实验。“情感”: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实验”:批判资本,同时用社会实验的方式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积极合理的设想“法律”: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了人人平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等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2.发展的三个时期时期 代表人物及著作 特征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 莫尔的《乌托邦》、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情感)18世纪 摩莱里的《自然法典》、马布利《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 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了人人平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等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法律)19世纪初 (最高阶段)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批判资制的同时,用社会实验的方式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积极合理的设想(实验)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3.积极意义(1)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其进行了揭露和批判。(2)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3)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代表作:《自然法典》莫尔摩莱里代表作:《乌托邦》欧文代表事例:进行社会实验早期发展阶段(16-17世纪)中期发展阶段(18世纪)高级发展阶段(19世纪初)议一议:请阅读教材P11页探究与分享,分析空想社会主义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异同。16-17世纪: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18世纪: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19世纪: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并有实践尝试。都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异:同:他们的思想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探究与分享一欧文圣西门傅立叶他的理想是建立一种由实业家和学者领导的社会制度(“实业制度”)建立“和谐制度”,他将这一目标的实现希望富翁出资。出生于显赫的贵族家庭工厂的管理者钱花完了没有一个富翁支持倒闭“新和谐公社”的共产主义新村实验。他们为什么会失败呢?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走向“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相适应的。”——恩格斯“这些体系的发明家……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在他们心目中无产阶级是一个受苦最深的阶级”——摘自《共产党宣言》议一议:为何空想主义思想最终难逃空想的痼疾走向失败?空想社会主义客观上有何进步意义?总结: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和进步性①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弊端,设计蓝图;②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局限性进步性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社会主义理论还需要不断完善工人阶级还需要发展转大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4.局限性(失败原因)(1)空想性(理论):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2)无效性(实践):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3)根本原因:设想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匹配认识是唯心史观出发, 不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两对矛盾的运动)的基础上,而是以它们是否合乎人类理性为评判标准。未触及本质问题强大力量:人民群众正确途径:阶级斗争空想主义者们在历史的舞台上黯然退场而工人阶级则开启了为自己而战的时代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二)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1.斗争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武装斗争)、思想理论斗争。2.意义:①标志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实践】②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理论】更高的工资更好的待遇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更高的政治地位我们的思想革命的思想一切斗争必然发展为政治斗争,被压迫阶级只有取得政权,才能获得经济上的解放。总结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思想来源2.历史前提空想社会主义:局限性+进步性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的兴起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的?议题二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议一议:阅读教材P13-14探究与分享,请思考马、恩为何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最后形成的科学体系批判吸收了哪些理论?此处有推荐:纪录片《伟大的马克思》探究与分享二议一议:阅读教材P13-14探究与分享,请思考马、恩为何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最后形成的科学体系批判吸收了哪些理论?结论一:将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相结合(创立过程科学)结论二: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唯物史观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探究与分享二走近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走进剩余价值学说开山之石——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亚当·斯密把利润归结为对无酬的别人劳动的占有;李嘉图坚信,由工人创造的全部劳动产品的价值是社会各个剥削阶级一切收入的源泉……可以攻玉——剩余价值学说的创新性观点马克思发现被称之为劳动力的商品,它不同于其他商品的地方,就是它被使用即从事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高于自身的价值,此差额便是资本家的利润。这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形式的公平掩盖着实质上的不公平的秘密,被马克思彻底揭穿了。走近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斗争指明了方向。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特殊规律科学性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创立(一)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科学性:三揭示一建立(14页)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性:四揭示一找到(14页)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揭示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创立(一)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空想社会主义——“是理性的觉醒”科学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唯物史观)资本主义剥削的根源是什么?空想社会主义——资本家“不道德”科学社会主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学说)《共产党宣言》首次整合这两大理论,使其成为完整的思想体系,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石理论基石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具有科学性拓展延伸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感受《共产党宣言》的力量“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共产党人是工人阶级中最先进的和最坚决的的部分;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始终代表着无产阶级运动的正确方向,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议一议:《共产党宣言》阐明了哪些内容?探究与分享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共产党人是工人阶级中最先进的和最坚决的的部分;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始终代表着无产阶级运动的正确方向,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议一议:《共产党宣言》阐明了哪些内容?“两个必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一个政党”: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一个目标”: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感受《共产党宣言》的力量探究与分享三感受《共产党宣言》的力量“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创立(二)诞生标志1.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2.《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及意义(科学性):①两个必然: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②一个政党: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③一个目标: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正是这一理想目标所蕴含的强大力量,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创立(二)诞生标志3.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1845--1846)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萌芽于1847《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848年2月剩余价值学说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创立(二)诞生标志4.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11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发展的开放的理论213141创造性的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的思想体系指引人们改造世界的行动站在时代的前列必然王国:人们掌握客观规律前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社会状态;自由王国:人们掌握客观规律后自觉地运用规律改造世界,能自由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社会状态议题三科学社会主义经得起实践检验吗?——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一)初试:法国巴黎公社工人运动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措施:摧毁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限制公职人员等方式,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结局:仅仅存在72天,就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意义:“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俄国当前形势……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列宁《四月提纲》议一议:十月革命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如何解读十月革命的历史性意义?十月革命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二)飞跃:从理论到实践——十月革命1.时间:1917年10月2.政党:布尔什维克党3.结果: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4.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与人的关系: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产品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5.意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三)发展: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欧洲:苏联、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民主德国亚洲:越南、朝鲜、蒙古、中国和老挝拉丁美洲:古巴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领土面积占世界四分之一。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四)曲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编辑标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习近平议一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什么?从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何启示?探究与分享四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不可避免;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不可动摇。结论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只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严重曲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充分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结论议一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什么?从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何启示?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与具体国情、实际结合,走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理论+实际】结论探究与分享四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五)崛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避免的。2.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3.从实践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命力。(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思维拓展总结: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①从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角度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资本主义运行特殊规律,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②从实践的角度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归纳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实践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它必然成为社会主义学说中最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理论。课堂总结注意:三个历史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概述 思想来源历史前提理论基石诞生标志历史性飞跃 (3次)道路与前途空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第二次: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第三次: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道路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强大生命力——前途光明课堂小结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初试:法国巴黎公社工人运动飞跃:十月革命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实践崛起: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曲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理论【对点训练】1. (2023全国新课标卷)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 )①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原则性描述②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③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 ④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对点训练】2. (2022·海南)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指出:“在文明时代,贫困是由过剩本身产生的”“这种文明制度使野蛮时代每一以简单方式犯下的罪恶,都采取了复杂的、暧昧的、两面的、虚伪的存在形式”。该论断( )A.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B.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C.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真实面目D.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C【对点训练】3. (2025·湖南)1867年,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的书评里说过:一些读者“可能会以为他将从这本书里得知共产主义的千年王国到底是什么样子。谁指望得到这种乐趣,谁就大错特错了”。由此可知:①展望未来社会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出了具体描绘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③未来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并未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