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能够认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理解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指导下,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艰辛探索。 2.科学精神:明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知道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树立爱国的信念。 3.公共参与:能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崭新的新课题,认同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回顾与分享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关系?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连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 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及其关系 1840年 鸦片战争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1919年五四运动 1956年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 决 定 民主革命(1840-1949) 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必要准备 必然趋势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 第 一幕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吹响工业化进程的时代号角 在《共同纲领》中,共产党为世人描绘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蓝图: “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20230902 “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如何重新书写自己的成长道路? 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如何完成这一任务,过渡时期的路要怎么走? 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即“一化三改” : “一化”——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1956)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新政权为开启工业化进程进行了“蓄能” 20230902 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实质 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公私合营 农业 个体农民私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 个体手工业私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手工业合作社 改造后性质 改造方式 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949 新中国成立 1956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19 五四运动 标志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拓展:区分三个标志 新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为什么必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阅读教材P26页,结合视频内容,从国内“一化三改”的进展方向以及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进行分析。 参考结论: 国内:工业化伴随着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三大改造的进行,国营经济逐步成为主导,私营工商业被改造,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逐渐取代个体经营,这些变化从不同领域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进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国际环境:帝国主义封锁,苏联援助,推动中国转向社会主义阵营; 议学提示 第 二幕 在艰难探索中前进 ——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曲折迈进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时期) 1、崭新的历史课题: 方法指导: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马克思列宁基本原理 + 苏联经验教训 + 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崭新的历史课题 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是 因此 2.方向引领 ——中共八大 (1)召开时间:1956年9月。 (2)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最重要的贡献: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①主要矛盾: ②根本任务: 决 定 议题二:中国的艰辛探索 议题二:中国的艰辛探索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取得的重要成就(现实成就)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 ①工业方面 ③基础设施方面 ②农业方面 ④科教方面 雄辩的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议题二:中国的艰辛探索 从1957年6月8日开始,由于对形势作了严重脱离实际的估计,反右派斗争出现了严重的扩大化,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1958年全国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0年冬,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之际,“文化大革命”发生了。 4、如何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一个结论 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一个飞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个肯定 虽经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5、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探索的历史意义(评价)(P28+P29)) 相关链接 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对抗性矛盾 非对抗性矛盾 阶级斗争 团结—批评—团结 反革命分子、盗窃犯、诈骗犯、杀人放火犯…… 各民主党派、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 敌我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矛盾: 马列 原理 同中 国际的第一次结合 新民 主主 义革 命 社会 主义 革命 社会 主义 建设探索 马列 原理 同中 国实 际的 第二 次结 合 结束半殖半封的历史 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建立 社会 主义 制度 实现最 深刻伟 大社会 变革 翻天覆地变化 只有社 会主义 才能救 中国 中华民族 从 “东亚病夫” 到 站起来 的 伟大飞跃 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拓展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飞跃 理论成果 革命和建设时期 一 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时代 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知识总结 一、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胜利意义 历史必然性 总路线总任务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私营工商业+农业+国际形势 对当时社会的意义 在中国发展史上的意义 “一化三改”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开启社会主义建设新篇章的中国方略 中共八大的历史贡献: 规定了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历程的历史意义 一个结论 ;伟大飞跃 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取得的成就 探索中的曲折 1.1953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意味着当时的中国( ) 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②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③成功开创并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实现了中华民族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改革开放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②说法错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成功开创并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不符合题意。 B 课堂练习 2.20世纪50年代,一首电影插曲传唱大半个中国。“小燕子,穿花衣……,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大工厂”“新机器”正是那个时代的关键词。“第一批“解放”牌载重汽车驶下装配线;农民踊跃报名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上海大祥绸布商店挂上了公司合营的招牌。”这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是(???) ①剥削阶级被消灭,劳动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 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 ③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标志着中华民族站在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②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三大改造时期,不是新时代,④不符合题意。 B 课堂练习 3.时代不同,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不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分别是(???) ①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③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④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A.④—①—③ B.①—④—② C.①—②—③ D.④—③—① 【解析】:近代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此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故④排在第一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此时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故①排在第二位。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此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故③排在第三位。②是新时代矛盾,排除。 A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