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第2课把握逻辑要义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0102体系构建·思维导图核心突破·重难全析真题溯源·考向探究目录CONTENTS考情分析·命题预测0304时政解读·素养提升040501 考情分析·命题预测考情分析·命题预测考点要求 考察形式 2025年 2024年 2023年“逻辑”的多种含义 √选择题 非选择题 2025年四川未考查 无2023年湖北卷13题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选择题 √非选择题 2025年四川卷16题 2025年江西卷13题 2025年甘肃卷15题 2025年北京卷3题 2025年浙江卷1月23题 2024年福建卷19题 2024年江西卷21题 2024年北京卷6题 2024年湖南卷16题 2024年浙江6月卷23题 2024年浙江6月卷24题2023年广东卷16题2023年天津卷11题2023年浙江6月卷28题考情分析·命题预测考情分析 2025年是四川新高考第一年,试卷16题考查一道选择题。基于近年的高考真题和模拟题,我们对本课的考查情况进行如下分析:1、主要题型: 选择题是绝对主力,尤其是判断题、情境分析题。偶尔也会在主观题(非选择题) 的某个小问中出现,通常与后续的推理、辩证思维等内容结合,要求用逻辑规律分析材料中的观点或错误。2、分值占比: 单独考查本课内容,分值一般在2-6分。但它作为整个《逻辑与思维》模块的基石,其原理会渗透到后续几乎所有内容中,重要性远超其表面分值。课标要求 1.1 了解逻辑的含义与类型;1.2 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理解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1.3 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驳斥常见的诡辩。02 体系构建·思维导图体系构建·思维导图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根基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第四单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规则层方法论层应用层概念判断推理三大逻辑规律思维科学思维抽象、形象思维整体性与动态性分析与综合质量互变规律辩证否定观创新思维联想思维发散与聚合思维逆向思维超前思维先有科学思维的观念(第一单元),然后学习如何正确思考(第二单元),再升级为智慧地思考(第三单元),最终实现创造性地思考(第四单元)。体系构建·思维可视把握逻辑要义“逻辑”的多种含义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逻辑”的不同用法同一律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广义逻辑学1、与规律同义2、逻辑规律与规则3、思维方法4、逻辑学狭义逻辑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基 础1、思维的确定性要求逻辑错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矛盾律2、思维的一致性要求要求:A与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逻辑错误:自相矛盾(两可)要求:保持自身同一性排中律3、思维的明确性要求要求:A与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逻辑错误:骑墙居中,两不可03 核心突破·重难全析重难全析核心突破考点一知识点1 逻辑的不同含义及用法“逻辑”的多种含义主要含义 范围 举例规律逻辑规律与规则(思维规律)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逻辑学 (逻辑知识)逻辑学逻辑规律与规则规律思维方法为把握规律服务研究对象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历史的逻辑决定了人类社会将一直向前发展。逻辑学的研究对象“说话写文章要合乎逻辑”“说的不合逻辑”“根据材料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要遵守逻辑规律与规则)“霸权主义逻辑”“强盗逻辑”“诡辩家逻辑”(违背了逻辑规律与规则)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学“学一点逻辑是有好处的”“逻辑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逻辑很难学”重难全析核心突破考点一知识点2 狭义逻辑与广义逻辑“逻辑”的多种含义广义逻辑 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等人们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狭义逻辑 1、形式逻辑: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2、形式逻辑关注的问题:推理——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推理可靠性的决定因素: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注:推理结论是否一定为真,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前提内容的真实性,二是推理形式的有效性。(符合逻辑规律与规则)核心突破重难全析考点一“逻辑”的多种含义(2024·四川泸州·一模)从形式逻辑的角度,该推理( )A.正确,因为其前提真实B.正确,因为其结构合理C.错误,因为其小项不当扩大D.错误,因为其中项不周延C该推理前提真实,但推理结构错误。首发经济应该是经济活动,大前提中首发经济的概念,和后面谓项表述的外延是一致的。大前提应该是:所有的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和新技术,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都是首发经济。公园开展的活动是经济,公园开展的活动只是主题公园的一部分,是其外延的一部分,所以小项扩大了,犯了“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因此推理结论错误。该推理中,中项“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和新技术,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的总称”在大前提中是周延的,没有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重难全析核心突破考点二知识点1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难原因公式 (及含义)要求 (与逻辑错误)条件性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就是真;如果是假就是假。(同真同假)“A是A”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示例1:顾客:你这里有好茶吗?店员: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茶?示例2:某顾客与小吃店的服务员对话如下:顾客: 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 啤酒里有苍蝇!服务员: 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重难全析核心突破考点二知识点2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难原因公式 (及含义)要求 (与逻辑错误)逻辑矛盾 与辩证矛盾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A不是非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 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两可)①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主观的),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可以消除避免,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的特征。②辩证矛盾指事物同时具有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属性,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于存在(物质)的范畴,具有客观性。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A→非A,既对立又统一)示例: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重重难全析核心突破考点二知识点3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难原因公式 (及含义)要求 (与逻辑错误)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A或者非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或者“非A” 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示例: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重重难全析核心突破考点二知识点3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难原因公式 (及含义)要求 (与逻辑错误)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A或者非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或者“非A” 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示例: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重重难全析核心突破考点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1)是什么:基本要求是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其基本规律。(2)来源: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3)意义: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知识点4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与基本规律提示:本课的知识点非常清晰,难点高度集中。复习时,请将80%的精力放在三大规律的区分与应用上,通过大量真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形成解题的“条件反射”。把这份清单放在手边,时常回顾,你就能稳稳地拿下这个考点!重难全析核心突破考点二拓展延伸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矛盾律 排中律区别 含义 不同 公式“A不是非A”:即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公式“A或者非A”:即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要求 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错误 不同作用 不同联系 两者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自相矛盾”(“两可”)“两不可”重难全析核心突破考点二拓展延伸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 公式 要求 逻辑错误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A是A确定性(自身同一)A不是非A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A或者非A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骑墙居中两不可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两可)重难全析核心突破考点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拓展延伸例题、某金银首饰店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赵:“不是我偷的。”钱:“李是罪犯。”孙:“钱是罪犯。”李:“不是我偷的。”⑴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答:罪犯是钱,因为:钱的话“李是罪犯”和李的话“不是我偷的”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赵和孙的话都是真的,按照孙的话,钱是罪犯。⑵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答:罪犯是赵,因为:钱的话“李是罪犯”和李的话“不是我偷的”相互矛盾,根据排中律,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赵和孙的话都是假的,按照赵的话,赵是罪犯。注意:一人为假用矛盾律分析,一人为真用排中律分析。核心突破重难全析考点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2025·四川·模拟预测)作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四川阆中至今保存着抢寅水、亮花鞋、春倌说春、游百病等习俗,赋予了春节浓厚的韵味。张大和张二春节在阆中旅游,就他们的参与情况,以下只有一个是真的。由此可知,真的是( )①张大参与了抢寅水,张二参与了亮花鞋②如果张大参与了抢寅水,那么张二参与了春倌说春③或者张大参与了抢寅水,或者张二参与了亮花鞋,此为假④只有张大参与了游百病,张二才参与亮花鞋A.①B.②C.③D.④A②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为假的情况下,得出张大参与了抢寅水,张二没有参与春倌说春。④为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其为假的情况下,可得出张二参与了亮花鞋,张大没有参与游百病;张二参与了亮花鞋,这与③矛盾,③为假,所以真的是①。根据矛盾律,寻找矛盾关系的选项,①③是矛盾关系,由此推断②④均假。核心突破重难全析考点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2025·四川成都·模拟预测)某公司有小刘、小李、小周、小余四位员工竞选部门经理,该部门的其他几位员工给出了以下猜测。甲员工:如果小刘比小周的选票多,小刘就会当选经理。乙员工:小余的选票肯定最少,小周也不会当选经理。丙员工:只有小余比小李的选票多,小刘才会当选经理。丁员工:小刘肯定比小周的选票多,但小刘不会当选经理。竞选结果证明,四位员工只有一人猜错了。据此推断,当选经理的是( )A.小刘B.小李C.小周D.小余B4名员工中,甲员工与丁员工的猜测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两人的猜测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由于四位员工只有一人猜错了,可推知乙员工、丙员工的猜测为真。乙员工的猜测是一个联言判断,全真则真,所以小余的选票最少,小周和小余都不会当选经理;丙员工的猜测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由前述可知,小余的选票最少,故“小余比小李的选票多”为假,所以小刘不会当选经理。综合可推知当选经理的是小李,B符合题意。核心突破重难全析考点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2025·四川乐山·三模)某国法律第5条规定:“公民在紧急情况下为保护自身生命安全,可采取必要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第7条却规定:“任何情况下,公民使用致命武器致人死亡均须承担刑事责任。"若某人为自保使用刀具致袭击者死亡,两条款对此案的联合适用最可能的是( )A.不违反逻辑规律,可通过司法解释协调条款矛盾B.违反同一律,因“必要防卫”与“使用致命武器”概念不同C.违反排中律,未明确是否允许使用致命武器防卫D.违反矛盾律,因同一行为同时被允许和禁止D这两条法律条款存在明显矛盾,这是逻辑问题,并非可通过司法解释简单协调。同一律强调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本题并非概念不同的问题,而是条款内容存在冲突,B错误。排中律是指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中必须肯定其中一个,本题不是未明确是否允许使用致命武器防卫的问题,而是两条规定相互矛盾,C错误。第5条规定紧急情况下为保护自身生命安全可采取必要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意味着在特定紧急情况使用刀具等防卫可能被允许 ),第7条规定任何情况下使用致命武器致人死亡均须承担刑事责任(意味着不允许使用刀具致人死亡 ),对于自保使用刀具致人死亡这一行为,两条规定相互矛盾,违反了矛盾律,D正确。核心突破重难全析考点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24-25高三下·四川·开学考试)2024年11月,某校有两名同学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针对两个同学能否进入国家集训队的问题,同学们展开了争论:( )甲说:“小明肯定能进入国家集训队。”乙说:“我觉得他俩都能进入国家集训队。”丙说:“我看好小华,但不觉得小明能进入国家集训队。”丁说:“如果小华能进入国家集训队,那么小明也能进入国家集训队。”结果证明,只有一人预测错误。由此推断( )A.只有小华进入了国家集训队B.两人都进入了国家集训队C.只有小明进入了国家集训队D.两人都没进入国家集训队B甲说:“小明肯定能进入国家集训队。”丙说:“我看好小华,但不觉得小明能进入国家集训队。”甲和丙的观点相矛盾,根据矛盾律,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与“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题干信息只有一人预测错误,因此得出乙和丁说法正确,从而推出小明和小华都能进国家集训队,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04 真题溯源·考向探究真题溯源·考向感知真题溯源考向01 “逻辑”的多种含义A1、(2023·湖北·高考真题)某校举办教职工健康长跑比赛,分男女两组记名次。赛后,赵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钱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第三。”孙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最后。”李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四位老师所言属实,他们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序是( )A.李、钱、赵、孙B.钱、李、赵、孙C.李、赵、钱、孙D.李、钱、孙、赵根据“赵老师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和“孙老师是男子组的最后”可以推断孙老师是全校最后,赵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三个到达终点,孙老师在四位老师中最后一个到达终点,故D排除。BC:根据“钱老师是女子组的第三”和“李老师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可以得知全校第一第二是女老师,但是钱老师是女子组的第三,所以钱老师的成绩位于李老师之后。故李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一个到达终点,钱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二个到达终点,BC排除。根据四位老师所言分析,可以得出他们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序是李、钱、赵、孙,A正确。真题溯源·考向感知真题溯源考向0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D1.(2025·四川·高考真题)下列判断或推理正确的是( )A.“张三既会三段论推理,又不会三段论推理”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这两个论断中必有一真B.由“甲班有的同学会三段论推理”为真,必然推出“甲班有的同学不会三段论推理”C.由“李四要么会必然推理,要么会或然推理”为假,必然推出“李四不会必然推理,但会或然推理”D.由“王五既会运用超前思维,又会运用联想思维”为假,必然推出“王五或者不会运用超前思维,或者不会运用联想思维”A:“张三既会三段论推理,又不会三段论推理”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因为矛盾律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即不能“P且非P”)。但选项后半句“这两个论断中必有一真”描述的是排中律的内容(排中律要求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而非矛盾律的直接含义。因此,该选项表述不准确,A错误。B:由“甲班有的同学会三段论推理”(特称肯定命题)为真,不能必然推出“甲班有的同学不会三段论推理”(特称否定命题)。因为“有的S是P”为真时,可能存在“所有S都是P”的情况(即全班同学都会三段论推理),此时“有的S不是P”为假。该推理违反逻辑规则,不正确,B错误。C:“李四要么会必然推理,要么会或然推理”是一个不相容选言命题(“要么P,要么Q”),其含义是P和Q不能同时为真,但必须有一个为真。如果该命题为假,则可能有两种情况:P和Q同时为真,或P和Q同时为假。选项推出的“李四不会必然推理,但会或然推理”(即非P且Q)只是其中一种可能,并非必然结论(例如,当P和Q同时为真时,该结论错误)。因此,该推理不必然成立,不正确,C错误。D:“王五既会运用超前思维,又会运用联想思维”是联言判断,其真假值特征是全真才真,联言支一假则假或者全假也假,故可以推出三种情况:①王五会运用超前思维但不会运用联想思维;②王五会运用联想思维但不会运用超前思维;③超前思维和联想思维王五都不会运用。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是可以一真或多真,也可以全真。“王五或者不会运用超前思维,或者不会运用联想思维”是相容选言判断,与上述三种情况相符,D正确。真题溯源·考向感知真题溯源考向0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B2、(2025·江西·高考真题)某中学举行第三十二届田径运动会,表现突出的参赛选手将被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有人对获奖结果作了如下预测:( )甲:要么小亮获奖,要么小玲获奖。乙:只有小明获奖,小红才能获奖。丙:我认为小明不能获奖,而小红一定获奖。丁:如果小亮获奖,那么小明和小红至少一人获奖。结果表明,只有一人预测正确。据此,可以必然推出的是( )A.甲正确,小亮获奖B.乙正确,小玲获奖C.丙正确,小红获奖D.丁正确,小明获奖乙的表述“只有小明获奖,小红才能获奖”,丙的表述“小明不能获奖,而小红一定获奖”,这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乙和丙之中必有一真一假。 因为只有一人预测正确,所以甲和丁的话必然为假。 甲说“要么小亮获奖,要么小玲获奖”这是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若该判断为假,意味着小亮和小玲的获奖情况是“都获奖”或者“都不获奖”。 丁说 “如果小亮获奖,那么小明和小红至少一人获奖”为假,其矛盾命题“小亮获奖且小明和小红都不获奖”为真,所以可以确定小亮获奖,同时小明和小红都不获奖。 由于小亮获奖,再结合甲的话为假,可推出小玲也获奖。 又因为小明和小红都不获奖,乙的话“只有小明获奖,小红才能获奖”(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否前必否后)是正确的;而丙的话因为小红没获奖,所以是错误的。 综上,乙正确,小玲获奖,B符合题意,ACD均与题意不符。真题溯源·考向感知真题溯源考向0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C3、(2025·甘肃·高考真题)育才中学高一五班成立了数学、语文和英语三个学习小组,甲、乙、丙都只参加了一个学习小组,且各不相同。同学丁作出以下猜测:①甲参加了数学组,乙参加了语文组②丙没参加语文组,乙参加了数学组③甲没参加数学组,乙参加了英语组班主任周老师对丁说:“你的每种猜测都只对了一半。”甲、乙、丙参加的学习小组正确的是( )A.语文、数学和英语B.英语、数学和语文C.英语、语文和数学D.数学、英语和语文A:假设甲参加了语文、乙参加了数学、丙参加了英语,结合“丁每种猜测都只对了一半”,可以看出该结论不满足丁同学猜测的①和②,A不符合题意。B:假设甲参加了英语、乙参加了数学、丙参加了语文,结合“丁每种猜测都只对了一半”,可以看出该结论不满足丁同学猜测的①,B不符合题意。C:假设甲参加了英语,乙参加了语文、丙参加了数学,结合“丁每种猜测都只对了一半”,可以看出该结论满足丁同学的猜测,C符合题意。D:假设甲参加了数学,乙参加了英语、丙参加了语文,结合“丁每种猜测都只对了一半”,可以看出该结论不满足丁同学猜测的②,D不符合题意。真题溯源·考向感知真题溯源考向0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A4、(2025·浙江·高考真题)某“猜卡牌”游戏设置了四个盒子,每个盒子里均有且仅有一张卡,要么是红卡,要么是黑卡,此外,每个盒子上都有一句陈述,其中只有一句是真的。( )以上盒子中,肯定有红卡的是( )A.①号和③号B.①号和④号C.②号和③号D.②号和④号第一,由题意“每个盒子上都有一句陈述,其中只有一句是真的”可知,①号盒子和②号盒子的陈述相矛盾,根据矛盾关系可以得出,要么①号盒子陈述为真,要么②号盒子陈述为真,③④号盒子的陈述为假。第二,假设②号盒子陈述为真,即①号盒子为黑卡,而③号盒子的陈述是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根据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值情况,在已经确定①号盒子是黑卡的情况下,③号盒子的陈述不可能为假。因此,假设②号盒子陈述为真时,③号盒子也为真,与题意相矛盾。第三,从第二的推理可以得出,为真的陈述是①号盒子,即①号盒子是红卡。由此可以判定②③④号盒子的陈述都为假。第四,③号盒子为假,且①号盒子为红卡,根据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值情况,可得出④号盒子为黑卡。第五,④号盒子为假,且④号盒子为黑卡,根据③④号盒子的陈述这个联言判断的真假值情况:全真则真,一假则假,可知③号盒子为红卡。综上所述,①号和③号盒子肯定是红卡。真题溯源·考向感知真题溯源考向0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C5、(2025·北京·高考真题)杏花春雨、大漠孤烟、小桥流水、长河落日……品味这些流动在古诗词中的意象,赏其美、品其意、传其神,要能够“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这里的“鉴照”说明( )①古今诗心相映,符合同一律的思维要求②古诗词有满足今人精神需要的功能和属性③千秋一寸心,文化可以跨越时空使人心灵相通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可以实现物我融合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中,“鉴照”指用自己的心灵(诗心)去映照、理解古人的心灵(诗心),体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和精神沟通。①:同一律指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要保持自身的确定性,不能混淆或偷换概念。 题干中 “鉴照” 的核心是古今诗心的共鸣(强调心灵相通),而非逻辑上的概念同一,①排除。②:题干中“鉴照”体现了古诗词作为文化遗产,能够唤起现代人的情感共鸣,满足其精神需求(如审美、情感寄托),这说明古诗词有满足今人精神需要的功能和属性,②正确。③:“鉴照”直接点明文化(如古诗词)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能让今人与古人的心灵相通。强调了文化在时间维度上的连续性和沟通性,③正确。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是其特点,但题干强调的古今的“诗心鉴照”(人与人心灵的沟通),而非“物我融合”(人与自然或情景交融),④与题意不符。05 时政解读·素养提升时政解读·素养提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时政背景时政解读·素养提升时政背景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从来不是哪一国的专利。一个国家是不是民主,应该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资格垄断对民主的定义权和裁判权。 美式民主的虚伪和双标长期以来,美国自诩为“民主灯塔”“民主教师爷”“民主样板间”,认为自己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顺我者民主,逆我者专制”。如美国政客将发生在本国民众冲击国会山视为暴行,却把反中乱港暴行称为“美丽风景线”,当美国、西欧等国家或地区发生恐袭事件后,美忧心忡忡,并对恐袭受害者表达同情之情,而对包括在中国、俄罗斯、中东等国家或地区发生的恐怖袭击,美国往往很少谴责恐怖分子或组织,反而会借题发挥,指责这些国家或地区存在所谓的“人权问题”。时政解读·素养提升时政背景 中国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方略,将农业生产中“精准滴灌”的思维方式应用于扶贫工作中,一改过去“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和类型施策,“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变传统单纯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我国“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力争用三个五年规划让农业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赶上来,使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时政解读·素养提升热点解读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美式民主对自己一个标准,对他国一个相反的标准,偷换概念和论题,混淆视听。②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这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美式民主对发生在本国和别国的类似事件持不同的态度,自相矛盾,说明美式民主的虚伪和双标。热点解读时政解读·素养提升热点解读命题预测1.同样是暴乱,香港的黑暴分子,被美国政客赞誉为“英雄”,美国国内抗议民众则被称为“暴徒”;同样是火箭残骸坠落,对于中国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末级残骸坠落一事,美国政客与媒体作出“失控”“不负责任”“设计不达标”等诸多指控,而对于美国一家航天公司发射的火箭残骸坠入农场,西方媒体则将其形容为“点亮夜空”。从逻辑与思维角度看,美国“驰名双标”的荒谬性在于( )①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②背离了矛盾律的要求,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③用自相矛盾的思维逻辑来达到干涉他国内政的目的④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导致“定义过宽”的错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详解】①②:材料中美国“驰名双标”其实是其大搞“双标”的表现,违反了思维一致性的要求,即违法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而不是排中律,①不选,②正确。③: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与“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美国的做法就是用自相矛盾的思维逻辑来达到干涉他国内政的目的,③正确。④:材料不涉及定义过宽问题,④不选。讲师:xxx感谢观看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