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突破练】单元集训十一 自然灾害(含解析)高中地理--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突破练】单元集训十一 自然灾害(含解析)高中地理--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资源简介

单元集训十一 自然灾害(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题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2022年巴基斯坦气候异常,4—5月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往年同期高5 ℃—8 ℃,6月中旬开始,该国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而同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在强大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干旱少雨。如图示意巴基斯坦地形、城镇及洪水受灾区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与往年相比,2022年巴基斯坦气候异常表现在 (  )
A.全年高温冰雪融水多,河流水位高涨
B.东北信风偏强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
C.西南季风偏强移动路径偏北,降水偏多
D.副热带高气压强,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2.2022年巴基斯坦洪水受灾区经济损失严重的主因是 ( )
①冰雪融水大量增加 ②降水总量异常增加
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④城镇密集经济较发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风灾指因暴风、台风或飓风过境而造成的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新疆是我国大风频发的地区之一,该地区风力强、大风日数多、持续时间长,风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如图为“新疆北部地区1—4级风灾频次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据图推测该地4月份 (  )
A.3、4级风灾频次高于1、2级
B.风力在一年中最强
C.风灾对农业影响很大
D.植被覆盖率最高
4.新疆北部地区初秋季节风灾容易引发 (  )
A.沙尘暴天气 B.农作物倒伏
C.干旱天气 D.作物冻害
  低空急流是一种发生在对流层低层强而窄的气流带。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存在一支低空偏东风急流,被称为“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简称东风急流)。东风急流是导致塔里木盆地暴雨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5月份东风急流发生的频率在下降,风速在增大。如图示意东风急流不同季节的风速变化。完成5~7题。
5.春季,东风急流导致塔里木盆地暴雨频率高的原因是 (  )
A.风速大,从太平洋带来充足水汽
B.东风急流与其他气流相遇辐合上升
C.春季气温高,蒸发旺盛,水汽充足
D.带来暖湿气流沿山地地形抬升冷却
6.近年来,5月份东风急流的变化对塔里木盆地降水的影响表现在 (  )
A.降水总量变少 B.降水频率升高
C.极端降水量减少 D.降水强度增大
7.春季,东风急流给塔里木盆地除了带来暴雨外,还可能带来 (  )
A.沙尘暴 B.泥石流
C.滑坡 D.寒潮
  热带气旋的生成与海洋表面温度关系密切,多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具有极强破坏力。气象意义上,一般将北半球6—8月生成的热带气旋定义为夏季热带气旋,9—11月生成的热带气旋定义为秋季热带气旋。如表为1949—2016年西北太平洋夏季和秋季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登陆的频数。完成8~9题。
强度 等级 夏季热带气旋 秋季热带气旋
年平均数量/个 占当季热带气旋比/% 年平均数量/个 占当季热带气旋比/%
热带风暴 0.7 13.5 0.2 8.7
强热带 风暴 1.4 26.9 0.4 17.4
台风 1.3 25.0 0.6 26.1
强台风 0.8 15.4 0.4 17.4
超强台风 1.0 19.2 0.7 30.4
8.与夏季相比,秋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特点有 ( )
①热带气旋登陆数量普遍偏少 ②热带气旋主要为低强度等级 ③热带气旋活动范围位置偏南 ④热带气旋受冷气团影响偏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洋面水温异常升高,会导致热带气旋 (  )
A.生成频率减少,强度减小
B.生成频率增加,强度增大
C.生成频率增加,强度减小
D.生成频率减少,强度增大
  云南省山地面积约占94%,地势陡峭,泥石流灾害较严重。在泥石流的诸多形成条件中,短时强降水是最主要的诱发因素。某科研小组对云南省元江县和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新平县)的两次泥石流进行了数据调查,如图为“两地泥石流发生前县气象站与受灾地雨量站对受灾地的降水量统计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县气象站提供的数据对预报当地泥石流灾害的价值不高,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  )
A.设备落后,覆盖范围较小
B.数据不连续,参考价值低
C.局地降水差异大,准确度低
D.灾害偶发,没有可预测性
11.与元江县羊岔街乡发生的泥石流灾害相比,新平县平掌乡泥石流的发生主要是因为 (  )
A.径流短时暴涨 B.前期降水累积
C.土层水量饱和 D.土体间摩擦小
  冰碛土主要来自冰川表面差异消融产生的碎屑物质、汇入冰川体系中的周围碎屑物及细粒粘土。如图为“冰碛土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灾害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影响同一冰川末端表面差异消融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质构造 B.地面反射
C.海拔高度 D.光照强度
13.冰碛土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灾害过程是 (  )
A.气温回升—冰碛物形成—流水侵蚀搬运、堆积
B.降水增多—水力侵蚀冰碛土—风力搬运、堆积
C.地震发生—冰水沉积物增多—流水侵蚀、搬运
D.冻融风化—冰屑沉积物增多—冰川搬运、堆积
  2011—2016年,江苏省某公司与省气象局合作在全省高速公路沿线共计建成302个气象站点,形成了全国首个完善的高速公路气象监测网。通过江苏省“高速大脑”“掌上数智高速”等智慧管理决策系统,实时对接、展示精细化气象预报数据,为保障道路安全提供了支撑。据此完成14~16题。
14.江苏省高速公路沿线的交通威胁主要有 (  )
①山体滑坡 ②地震海啸 ③大雾弥漫 ④雨雪冰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江苏省“高速大脑”“掌上数智高速”等智慧管理决策系统主要依托 (  )
A.遥感技术 B.数字地球
C.地理信息系统 D.卫星导航系统
16.智慧“交通+气象”的融合应用场景可能有 (  )
A.高速公路自动收费 B.提供交通气象服务
C.协调处理交通事故 D.提高路段的能见度
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南欧巴尔干半岛的某喀斯特地区年降水量超过1 700毫米,地下河发育。包括甲、乙两个溶蚀谷地,暴雨期间,甲谷地排水不畅, 易发洪灾。拟建人工河缓解洪灾。 如图是“该喀斯特地区示意图”。
(1)指出甲谷地易发洪涝灾害的季节,并阐述理由。(4分)
(2)列举导致甲谷地排水不畅的地形特征。(4分)
(3)从人工河设计的位置和线路,说明其能有效缓解城镇洪灾的原因。(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冰川泥石流是由冰雪融水或冰湖溃决冲蚀形成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形成的堆积体常对河道产生影响。藏东南帕隆藏布江流域是我国冰川泥石流的多发地区,随着气温升高,该流域冰川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增加。如图示意帕隆藏布江流域某沟谷冰川泥石流堆积体对河道的影响。
(1)分析气温升高对该流域冰川泥石流发生频率增加的影响。(4分)
(2)与三角洲相比,指出图中冰川泥石流堆积体中沉积物的差异。(4分)
(3)说明图中冰川泥石流堆积体对虚线框内河岸形态变化的影响过程。(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热融滑塌指在厚层地下冰分布的斜坡区域,由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造成地下冰暴露,在融化季节地下冰融化使其上覆的融土失去支撑而在自重作用下发生塌落的现象。
材料二 冻土活动层,指覆盖于多年冻土之上且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土层,但它不是多年冻土的一部分。近年来的野外调查发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发生热融滑塌现象数量剧增,而且冻土活动层滑脱引起地下冰的暴露和融化是该区域发生热融滑塌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北麓河盆地是目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发育最为密集的区域,其形成与坡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图1为“北麓河盆地热融滑塌在不同坡度的分布频率”,图2为“北麓河盆地热融滑塌实景图”。
(1)分析北麓河盆地热融滑塌主要分布在山前3°—8°的缓坡区域,而在坡度较大和坡度很小的区域分布较少的原因。(6分)
(2)说明除地形外,影响热融滑塌分布的其他条件。(4分)
(3)指出研究青藏高原热融滑塌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哪些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4分)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海啸是典型的海洋灾害。深海海底强烈浅源地震、火山喷发及其诱发的海底滑坡、坍塌等海底地形的突然变化往往引发大洋水体波动,当波动的大洋水体接近近岸浅水区时,波速变小,振幅陡涨,形成巨大的“水墙”侵入海岸带,形成海啸。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爪哇岛一带海底地震频发,1976年以来共发生6次由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损失巨大。如图为“上述6次海啸的地震震级及震中分布”。
(1)图示区域海底地震频发但极少引发海啸,推测其可能原因。(2分)
(2)说明苏门答腊岛—爪哇岛西侧及南侧的海底地形在海啸形成过程中的作用。(4分)
(3)解释苏门答腊岛—爪哇岛西侧及南侧沿海地区在当地历次海啸发生时损失较大的原因。(4分)
(4)有人建议将苏门答腊岛—爪哇岛西侧及南侧沿海的居民搬迁至内陆海拔较高地区。你认为是否有必要这么做 请表明观点并解释原因。(4分)单元集训十一 自然灾害
1.C 2.D [第1题,巴基斯坦纬度较低,无大规模冰川积雪分布,A错误;东北信风从内陆吹来,较为干燥,难以形成大量降水,B错误;西南季风可以从海洋带来大量暖湿水汽,西南季风偏强移动路径偏北,会使该地降水偏多,C正确;该国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降水应比正常年份偏多,D错误。第2题,巴基斯坦纬度较低,无大规模冰川积雪分布,①错误;根据上题可知,西南季风偏强移动路径偏北,该地降水异常偏多,②正确;巴基斯坦的城镇及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势低平的地区,排水不畅,③正确;读图可知,巴基斯坦城镇密集,经济较发达,因此损失严重,④正确。故D正确。]
3.C 4.B [第3题,由图可知,4月份1、2级风灾频次高于3、4级(注意:两幅图的纵坐标数值不同),A错误;该地4月1—4级风灾频次最大,大风、沙尘天气多,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但风力不一定在一年中最强,C正确,B错误;该地夏季(6—8月)植被覆盖率应最高,D错误。第4题,沙尘暴通常发生在春季,A错误;秋季是该地大部分作物收获的季节,高秆农作物受到风灾影响,容易发生倒伏,B正确;风灾与干旱天气关系不大,C错误;作物冻害一般由寒潮引发,D错误。]
5.B 6.D 7.A [第5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从太平洋带来的水汽十分有限,难以在塔里木盆地形成暴雨,A错误;东风急流与来自西部的气流相遇,不同性质的气流相遇后辐合上升,冷却致雨,形成暴雨,B正确;春季,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地表水短缺,可蒸发水汽少,C错误;塔里木盆地地势低平,山地少,D错误。故选B。第6题,根据材料中“近年来,5月份东风急流发生的频率在下降,风速在增大”可知,由于东风急流发生的频率下降,降水频率也随之下降,B错误;风速增大会导致降水强度增大,极端降水量增加,降水总量可能增加,D正确,A、C错误。第7题,又在春季东风急流与其他气流相遇时,如果其他气流水分条件不足,易发生沙尘暴天气;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东风急流不是寒潮形成的条件。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
8.B 9.B [第8题,据材料可知,与夏季相比,秋季形成的各强度热带气旋的年平均数量都少于夏季,故登陆的数量也随之偏少,①正确;与夏季相比,秋季台风——超强台风级别热带气旋占当季数量比高于夏季,故主要是高强度等级,②错误;由于西北太平洋秋季高水温区范围小于夏季,热带气旋生成和活动范围偏向水温相对较高的南方低纬度海域,③正确;秋季冷空气活动增强,热带气旋受冷气团的影响偏强,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9题,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洋面水温异常升高,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和水汽更多,热带气旋有了更好的发育条件,会使热带气旋生成频率增加,强度增大,B正确,A、C、D错误。]
10.C 11.A [第10题,云南省山地面积约占94%,地势陡峭,自然环境差异大,局地降水差异大,县气象站监测范围广,但数据的针对性较弱,读图可知,县气象站数据与受灾地雨量站的监测数据差异较大,准确度低,C正确;县气象站的监测范围大于乡气象站,A错误;据材料可知,县气象站的统计数据连续,B错误;短时强降水是泥石流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其发生规律具有可预测性,D错误。第11题,新平县平掌乡泥石流发生当日出现强降水,径流短时暴涨搬运能力强,引发泥石流,A正确;元江县羊岔街乡泥石流的发生与前期降水累积关系大,B错误;泥石流发生时,土层水量趋于饱和、土体间摩擦小,这是两地的相同条件,C、D错误。]
12.B 13.A [第12题,冰川消融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冰川末端表面地面反射存在差异,会影响冰川消融,地面反射强,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温度低,消融慢,地面反射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消融快,B正确;地质构造对温度影响较小,A错误;海拔高低、光照强弱会影响到地面温度,导致冰川末端表面消融存在差异,但由图可知,在冰川末端表面,其海拔高度、光照强度相同,因此二者不是末端表面差异消融的影响因素,C、D错误。第13题,结合所学知识,在冰川末端的表面,是冰川和基岩过渡地带,基岩对太阳反射率远低于冰川,吸收太阳辐射多,温度高,冰川前端升温,冰川融化,冰碛物被释放出来,冰川融化增多,流水增加,流水挟带着冰碛物,顺着沟道不断冲刷,形成泥石流,冰碛物被冲进河水,使河道排水不畅,堵塞河道,上游形成为堰塞湖,因此冰碛土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灾害过程是:气温回升—冰碛物形成—流水侵蚀搬运、堆积,A正确,排除B、C、D。]
14.D 15.C 16.B [第14题,根据所学知识,江苏省地势平坦,地质较为稳定,地质灾害少,①②错误;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阴雨天多,云雾多,北部冬季受冬季风的影响大,多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沿线高速公路通行,③④正确。故选D。第15题,根据所学知识遥感技术主要用于监测,数字地球主要是信息数字化、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A、C、D错误;地理信息系统可应用于决策和系统管理,C正确。第16题,高速公路收费、协调处理交通事故不需要提供精细化的气象预报,A、C错误;“交通+气象”的融合只是进行监测和预警,不能提高路段的能见度,D错误;“交通+气象”的融合能够展示精细化气象预报数据,为保障道路安全提供了支撑,B正确。]
17.(1)冬季。理由:甲谷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降水量大且集中在冬季。
(2)地形平坦; 河曲发育; 河段中有峡谷; 落水洞少。
(3)人工河设置于城市上游,在洪水到达城镇前实现分洪; 线路上设置两个分洪口分洪; 与原有河道比,人工河道流程短(顺直),泄洪快;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甲谷地位于南欧巴尔干半岛,该半岛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多,因此甲谷地易发洪涝灾害的季节为冬季。第(2)题,甲谷地为溶蚀谷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读图可知,甲河谷较为弯曲,河曲发育,水流速度慢; 河段中甲下游部分有峡谷分布,不利于河水下泄;甲河谷落水洞少,不利于地表水下渗。第(3)题,读图可知,人工河设置于城市上游,在洪水到达城镇前实现分洪,城镇所在河段河流水量减少,可以减少洪水发生的概率; 线路上设置两个分洪口分洪,对河流水的分流调节作用强; 原有河道特别弯曲,水流不畅,与原有河道比,人工河道流程短,较为顺直,可以快速泄洪。
18.(1)气温升高,冰雪融化,冰碛物出露,松散物质增多;冰雪融水量增多,冰湖更易溃决;地表径流量增加,侵蚀和搬运能力增强。
(2)多砾石,平均粒径大;棱角分明,磨圆度差;大小混杂,分选性差。
(3)冰川堆积体在左(南)岸形成凸岸;河道变窄、河水变深,主河道靠近右(北)岸;流速加快,对右(北)岸侵蚀加强,右(北)岸经长期侵蚀逐渐形成凹岸,河岸由直变弯。
解析 第(1)题,气温升高,对帕隆藏布江流域冰川泥石流发生频率增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冰雪消融。结合材料,冰川泥石流是由冰雪融水或冰湖溃决冲蚀形成的。因此冰雪融化,大量冰碛物,即在冰川堆积过程中,所挟带和搬运的碎屑构成的堆积物出露,松散物质增多。随着冰雪融水量增多,冰湖更易溃决。因此,由于冰雪融水量的增加,地表径流增多,地表径流量增加,流水的侵蚀和搬运能力增强,继而导致该流域冰川泥石流发生频率增加。第(2)题,沉积物的分选性一般指碎屑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大小均匀者,分选性好;大小混杂者,分选性差。风和流水作用由于能量减小,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沉积物分选性好。而冰川和风化的沉积物分选性差,因为冰碛物多是粗细不等、棱角分明的碎块,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分选性和磨圆性较差。一般而言,搬运距离越长或经反复搬运,磨圆度越高,而风化或重力崩塌、冰川作用形成的碎屑,磨圆度较差。因此,与入海口三角洲相比,冰川泥石流堆积体中多粒径较大的砾石,棱角分明、大小混杂,磨圆度和分选性差。第(3)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冰川泥石流形成的堆积体常对河道产生影响,如该地的沟谷冰川泥石流堆积体较突出,伸入河流之中,从而影响流水的流向(及流水的侵蚀方向)。题目强调的是变化过程。具体来说,冰碛物在左岸形成凸岸,导致河道变窄,形成“狭管效应”(气流、水流等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窄谷时,加速流过,侵蚀性增强)。河水变深,右岸侵蚀加强(主河道向右岸靠近)。最终经过长期侵蚀形成凹岸,两岸由直变弯。
19.(1)缓坡区域地下水汇集,有利于较厚地下冰发育;且缓坡处有细颗粒风化物堆积,有利于滑塌发生。坡度较大区域,风化层薄且含冰量小,不容易发生热融滑塌。坡度很小的区域,重力作用引起的下滑力很小,不容易发生滑塌。
(2)气候条件:夏季极端高温、降雨量的增加;冻土条件:冻土地温高、冻土含冰量及活动层厚度较薄;人类活动:工程建设破坏边坡等。
(3)工程规划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
解析 第(1)题,缓坡区域,地形平坦,水流速度慢,地下水汇集,有利于较厚地下冰发育;据材料可知,且缓坡处有细颗粒风化物堆积,为滑坡的发生提供物质条件,有利于滑塌发生。坡度较大区域,流水速度快,积水条件差,风化层薄且含冰量小,不容易发生热融滑塌。坡度很小的区域,地势落差小,重力作用引起的下滑力很小,搬运能力较弱,不容易发生滑塌。第(2)题,气候条件:该地夏季降水量多,夏季极端高温、降雨量的增加,为热融滑塌提供动力条件;冻土条件:夏季极端高温条件下,冻土地温高、冻土含冰量及活动层厚度较薄,冻土活动层极容易大量融化而发生滑塌;人类活动:由于人类的开矿、交通建设等高强度的工程建设破坏边坡,导致地基不稳也容易诱发滑塌等。第(3)题,热融滑塌改变了当地的地形地貌,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热融滑塌导致土壤流失,植被遭到破坏,使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地表沟谷增多,导致地表破碎,水土流失加剧。因此在工程规划建设、矿产资源开发时一定要合理选址,充分评估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要加强热融滑塌严重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禁止不合理的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还要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和教育,让人们认识到热融滑塌的危害,对重灾区要积极干预和修复。
20.(1)大部分地震震级较小(释放能量较少);部分地震发生在浅海海底;部分地震为深源地震等。
(2)海底地形高差大,海底地震易诱发海底滑坡、坍塌,继而导致水体波动;近海海水深度急剧减小(缺乏相对宽广的大陆架),可迅速降低海水传播速度,振幅陡涨,加大海啸“水墙”高度。
(3)(部分地区)人类活动较为密集;海啸预警系统不完善,预警时间短;民众防灾意识淡薄;政府救灾能力不足等。
(4)没必要。因为当地海啸灾害发生频率并不高,加强预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即可;另外,搬迁所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较多,当地经济不发达,没必要搬迁。
或有必要。因为当地海啸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搬离沿海地区利于生存和发展。
解析 第(1)题,图示海域地处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但极少引发海啸,根据材料,深海海底强烈浅源地震、火山喷发及其诱发的海底滑坡、坍塌等海底地形的突然变化往往引发大洋水体波动,当波动的大洋水体接近近岸浅水区时,波速变小,振幅陡涨,形成巨大的“水墙”侵入海岸带,形成海啸。由于大部分地震震级较小(释放能量较少);深海海底强烈浅源地震易引发海啸,浅海地震不易引发海啸,图示区域海底地震频发但极少引发海啸,可能是部分地震发生在浅海海底;部分地震为深源地震等。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苏门答腊岛—爪哇岛西侧及南侧海底地形高差大,海底地震易诱发海底滑坡、坍塌。根据材料,海底滑坡、坍塌等海底地形的突然变化往往引发大洋水体波动,当波动的大洋水体接近近岸浅水区时,波速变小,振幅陡涨,形成巨大的“水墙”侵入海岸带,形成海啸。海底滑坡、坍塌会导致水体波动;近海海水深度急剧减小(缺乏相对宽广的大陆架),可迅速降低海水传播速度,振幅陡涨,加大海啸“水墙”高度。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苏门答腊岛—爪哇岛西侧及南侧沿海地区城市分布较多,人类活动较为密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尼西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水平不发达,海啸预警系统不完善,预警时间短;由于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防灾意识淡薄;政府救灾能力不足等,导致历次海啸发生时损失较大。第(4)题,本题为开放题如果认为不必要搬迁,主要因为当地海啸灾害发生频率并不高,加强预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可降低海啸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另外,人口和城镇搬迁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印度尼西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没必要搬迁。如果认为有必要搬迁,主要因为海啸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搬离沿海地区利于当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