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突破练】单元集训四 天气系统(含解析)高中地理--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突破练】单元集训四 天气系统(含解析)高中地理--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资源简介

单元集训四 天气系统
1.D 2.C 3.B [第1题,根据材料“‘雷打雪’是指因冷暖气团交汇产生强对流天气,并在降雪过程中伴有雷电的天气现象”可知,发生“雷打雪”时,冷暖气流强烈交汇,暖气团快速抬升,形成降雪并伴有雷电现象,D正确。暖气团快速抬升主要受动力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受热迅速上升(不是热力因素的影响),A错。并不是强冷气团遇陆地主动爬升,也不是暖湿气流迅速北推(注意材料“烟台受寒潮影响”,表明冷空气占主导),B、C错。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雷打雪”现象发生时,出现降雪并伴有雷电,降雪出现表明空气水汽达到饱和,此时温度露点差接近0 ℃,结合图示信息,温度露点差接近0 ℃时对应的时刻为T2,故排除A、B、D,选C。第3题,结合前面分析可知,“雷打雪”主要是快行冷锋造成,且“雷打雪”现象发生时伴有大量降雪,发生后当地受冷气团控制,天气较冷,由于前期出现大量降雪,“雷打雪”发生后一周内(短期),空气湿度大,空气较湿润。所以“雷打雪”发生后一周内,该地的天气特点为冷湿。故选B。]
4.B 5.B [第4题,此时为3月份,为北半球冬半年,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根据图示信息可知,3月8日20:00附近降温幅度最大、降温速度较快,且PM2.5浓度大幅度降低,说明出现最大风速,B正确;3月7日20:00、3月10日20:00、3月11日20:00降温幅度小于3月8日20:00,风速相对较小,A、C、D错误。故选B。第5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天气系统过境时,出现降温现象,推断应为冷锋过境。近地面气温降低,大气容纳水汽能力下降,湿度下降,B正确;冷锋过境之后,被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朗,A错误;冷锋过境只是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对于其他污染影响不大,污染降低不一定会降低,C错误;冷锋过境之后与地面能见度高没有必然联系,D错误。]
6.A 7.A 8.B [第6题,结合材料可得,高温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气候区。其中华北一带气温较高,高温区集中分布,容易中暑,故A正确;≥40℃的地区分布比较分散,故B排除;结合材料可得,我国高温区在35 ℃—37 ℃分布最广,故C排除;全国高温天气比较集中,没有普遍,故D排除。第7题,相较于吐鲁番盆地,同纬度的T城市海拔较高,因此未出现高温天气,因此A正确;两者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相差不大,故排除B、C;人类活动对两地地表气温影响不大,故D排除。第8题,随着气温的升高,陆地气压降低,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带逐渐西移,正常年份在7月中旬—8月中旬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下沉气流十分强盛,故该地高温多发,故B正确;台风天气可以带来降水,缓解高温天气,故A排除;此时夏季风北移,该地受高压控制,故C排除;此时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白昼时间慢慢变短,故D排除。]
9.D 10.C [第9题,读等温线图可知,相邻等温线之间间隔为4。a的值在0—-4之间,b的值在8—12之间,故从a到b气温升高,且中间未出现波峰,A、C错误;丙地是低压中心(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故从a到b,气压中间低两侧高,B错误,D正确。第10题,由图可知,丙地是低压中心(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根据风向位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左侧,可以判读该区域为南半球,则丙地左侧形成冷锋,且呈顺时针方向旋转,“锋前增温”指冷空气来临之前,气温短暂升高的现象,甲、丁位于冷锋锋后,位置不符合,乙位于冷锋锋前,位置符合,故最有可能发生“锋前增温”现象的是乙地,C正确,A、D错误。丙地位于低压中心,不会发生“锋前增温”现象,B错误。]
11.A 12.C 13.B [第11题,读图知3月3日—5日,气温增高,暖湿空气过境天气特征相符,A正确;干冷空气过境,吹偏北风且气温下降,不符,排除B;3月,我国南方不会出现热带风暴过境,不符,排除C;反气旋控制多晴朗干燥、无风,不符,排除D。第12题,读图可知,该时间段整体气温上升,湿度大,降水概率大,风力为轻、微风,风向偏北风与偏南风交替出现,说明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故为准静止锋影响下和风细雨的天气,C正确。第13题,读图可知:该天气现象,风力较小,作物不易倒伏,D错误;湿度大降水概率大,光照弱,作物不易干枯死亡和灼伤叶片,A、C错误;该区域温度湿度适宜,易滋生病虫害,对农作物影响大,B正确。]
14.B 15.A 16.D [第14题,由材料信息可知,冻雨的形成要满足冷—暖—冷的大气结构,符合此结构在18日8时左右出现,19日凌晨消失。故选B。第15题,中国东北地区地处中高纬度,较少受到冻雨灾害影响。材料中应该是东北地区平均气温比往年偏高,为此次冻雨提供了较暖的背景场。暖锋北上与北部冷锋相遇,暖空气沿着冷垫爬升,形成冷—暖—冷的逆温大气层结,暖层中存在大量液态水,液态水再经底层冷层时呈过冷却状态下落,地面出现冻雨,A正确,C错误。下层冷层要较薄才能保证下落过程中不会冻结,B错误。材料无风速信息,且风速不是形成冻雨的关键,D错误。第16题,附着在树木上的冰层,凝结越久,冰量越重,当重量超过树木所能承受的压力时,轻者会造成树枝的折断和弯曲,严重的情况下会使树木倒伏或腰折,失去存在的价值。阔叶树种,抗冻雨结冰重力和风力能力弱,故树枝折断和弯曲较多。故选D。]
17.(1)锋线北侧吹偏北风,等压线密集,风力大;南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此时为11月,亚洲高压势力强,强冷空气南侵;雨区在锋线北侧。
(2)长沙风力大,大气污染物扩散快;降水多,使大气污染物沉降;呼和浩特受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
解析 第(1)题,由所学常见天气系统知识可知,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的锋面系统,过境时常形成降温、大风、雨雪天气,且雨区主要位于锋后冷气团一侧。读图,根据等压线判断锋线附近的风向,风由高压指向低压,图中为北半球,大气水平运动向右偏转,可知,锋线北侧为偏北风,且等压线密集,风力大;锋线南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由风向推测气团运动关系可知,图中表现为位于北方的冷气团主动向位于南方的暖气团运动,即锋向东南方向移动。雨区主要位于北方的冷气团一侧,位于锋后。根据材料可知,此时为11月,亚洲高压势力强,冷空气势力强并南侵;综上可以确定其为冷锋。第(2)题,空气质量除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外,还与大气的扩散作用或净化作用有关。读图可知,长沙附近等压线较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大气污染物容易扩散;长沙位于雨区,降水多,大气中污染物随雨水发生沉降,空气质量好。而呼和浩特位于高气压中心,受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质量差。
18.(1)(注意:南昌市位于锋线上或靠近锋线的锋后,锋面是冷锋,向南运动)北方干冷空气南下,风力大,势力强;与西南暖湿气团相遇,暖湿气团被迫抬升,形成冷锋。
(2)锋面过境时,大气层不稳定;冷暖气团交汇,暖湿气团被迫抬升;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进一步抬升空气,促进强对流的形成,引发雷暴天气。
解析 第(1)题,据“4月4日,受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团的共同影响,江西省自北向南经历了一次区域性降水过程”分析,锋面自北向南运动,应该是冷锋过境,8:00南昌市受锋面影响出现雷暴天气应该是冷锋过境时。结合图中偏北风、偏南风(西南暖湿气团)画出锋面位置如下:
锋面形成的原因是4月北方干冷空气南下,冷空气势力较强,风力大;南下时与西南暖湿气团相遇,暖湿气团被迫抬升,形成冷锋。第(2)题,据“雷暴是指在大气不稳定时发生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强烈的气流抬升会带来短时间的强降水”判断,雷暴形成需要不稳定的大气环境,且伴随强烈的上升气流。锋面过境时,锋面附近温差较大,气压差大,大气层不稳定;冷暖气团交汇,暖湿气团被迫抬升,形成上升气流;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空气受热进一步抬升空气,促进强对流的形成,引发雷暴天气。
19.(1)特点:风力小。
原因:切边线附近气流相向运动;位于低涡(或气旋中心)附近。
(2)主要来源:来自南面海洋的暖湿气流。
影响: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降水,使得气温下降。
(3)该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受地形影响,低涡控制降水概率大;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高纬度的干冷气流相遇,在贵州附近形成锋面雨带,降水主要集中在冷气流一侧;低涡区内有较强的空气上升运动,易对流形成降水。受地形影响,该低涡控制时间较长,降雨时间长。
解析 第(1)题,读图可见,850 hPa切变线两侧的风向相向运动,相互抵消,减缓风速;结合材料“2023年5月23日形成的西南低涡相对比较稳定”可知,850 hPa切变线位于西南低涡中心,气压梯度力小,风力较小。第(2)题, 读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受高原的抬升作用,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高纬度的干冷气流相遇,产生降水,故水汽来源为来自南面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由图可知,切变线的两侧的气流方向相反,冷暖气流团相遇,容易形成降水,使得气温下降。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低涡是一种出现于大气低层的水平和垂直范围都较小的低压涡旋(类似于气旋)”。读图可见,贵州位于低涡左侧,处于切变线上,切变线上的气流呈气旋环流,水平辐合明显,有利于上升运动,易产生云雨天气,故该地区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高纬度的干冷气流,相遇在贵州附近,形成了锋面雨带,而贵州处于冷锋一侧,降水强度较大;其次该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受地形影响,该低涡控制频次高、时间较长,降雨时间长。
20.(1)水平方向:气流顺时针辐散。垂直方向:气流下沉。东北风 如图:
(2)地面积雪覆盖,对太阳辐射反射增强;积雪覆盖地面,阻挡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进一步降低,加强冷空气势力。
(3)政府:加强冻雨预报预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路面撒盐,及时组织力量路面除冰; 普通民众:添衣保暖、减少外出;参与灾害预防和救援。
解析 第(1)题,由甲地向四周气压值降低,甲地所处的天气系统为反气旋,北半球反气旋水平方向气流呈顺时针辐散;垂直方向气流呈下沉。近地面的风受三个力的影响,分别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等。先过南京画水平气压梯度力,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从高压指向低压;考虑该地在半球,北半球风向就画在风向右侧;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为30°-45°之间,即可画出南京的风向为东北风,如图:
第(2)题,北方积雪量大,会增加地面积雪覆盖深度以及面积,新雪的反射率较高,对太阳辐射反射增强;积雪覆盖地面,阻隔了地面与外界空气的流通,阻挡地面辐射,使得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积雪融化时,会吸收热量,使得气温降低;气温进一步降低,加强冷空气势力。第(3)题,从政府角度,应加强监测,加强冻雨预报预警,及时出示通知,提高公众的警觉;加强宣传教育,提醒公众冻雨的危害,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政府积极组织路面撒盐,及时组织力量路面除冰,减少事故的发生;从普通民众角度,应查看天气预报,及时添衣保暖、减少外出,避免冻伤以及事故;积极参与灾害预防和救援。单元集训四 天气系统(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题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2023年1月24日凌晨,山东烟台受寒潮影响,出现罕见的“雷打雪”现象。“雷打雪”是指因冷暖气团交汇产生强对流天气,并在降雪过程中伴有雷电的天气现象,其发生与风速、风向、温度露点差(温度与露点的差值,温度露点差越大,湿度越小,当温度露点差接近0 ℃时,表示空气中的水汽达到近似饱和状态)等气象要素的短期变化密切相关,如图示意烟台该次“雷打雪”事件发生时气象要素随时间的变化状况。据此完成1~3题。
1.烟台发生“雷打雪”时, (  )
A.近地面暖湿气流受热迅速上升
B.强冷气团自渤海南下,遇陆地主动爬升
C.暖湿气流迅速北推,冷暖气流强烈交汇
D.冷暖气流强烈交汇,暖气团快速抬升
2.推测图示“雷打雪”现象发生时刻为 (  )
A.T0 B.T1
C.T2 D.T3
3.“雷打雪”发生后一周内,该地的天气特点为 (  )
A.冷干 B.冷湿
C.暖干 D.暖湿
  受某天气系统影响,我国某地某年3月7—11日前后气象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如图为“该地3月7日02:00—11日23:00期间地面温度、PM2.5浓度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4~5题。
4.该地该时段最大风速出现在 (  )
A.3月7日20:00 B.3月8日20:00
C.3月10日20:00 D.3月11日20:00
5.该天气系统过境后,该地 (  )
A.近地面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B.近地面气温降低,湿度下降
C.近地面风速变小,污染降低
D.近地面能见度高,风速变小
  2023年7月11日我国正式入伏,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了。如图示意2023年7月11日8时—20时全国高温区预报。完成6~8题。
6.据图中信息可推知,7月11日8时—20时 (  )
A.华北平原一带较容易中暑
B.≥40 ℃的地区集中分布
C.37 ℃—40 ℃地区面积最大
D.全国普遍出现高温天气
7.相较于吐鲁番盆地,同纬度的T城市并未出现高温天气,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
A.地形地势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8.入伏后长江中下游大多数省区高温天气多发,主要是因为 (  )
A.多台风天气 B.受高气压控制
C.夏季风南移 D.白昼时间变长
  如图为“世界中纬度某区域近地面某时刻天气形势图”。完成9~10题。
9.近地面从a到b,气温、气压变化状况为 (  )
A.A B.B
C.C D.D
10.“锋前增温”指冷空气来临之前,气温短暂升高的现象。此刻最有可能发生“锋前增温”现象的是 (  )
A.甲地 B.丙地
C.乙地 D.丁地
  如图示意我国南方沿海某地3月2—8日的部分天气数据。完成11~13题。
气温
日期 3月2日 3月3日 3月4日 3月5日 3月6日 3月7日 3月8日
风向 偏北风 东南风 偏南风 偏南风 偏北风 东北风 偏东风
风力 轻、微风 轻、微风 轻、微风 微、和风 微、和风 轻、微风 轻、微风
湿度 60%— 80% 70%— 90% 75%— 95% 75%— 95% 65%— 90% 60%— 85% 65%— 90%
11.造成3—5日该地天气变化的原因是 (  )
A.暖湿空气过境 B.干冷空气过境
C.热带风暴过境 D.反气旋的控制
12.推测3月2—8日影响该地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  )
A.冷锋 B.暖锋
C.准静止锋 D.热带气旋
13.该天气现象对农作物最突出的影响是 (  )
A.干枯死亡 B.病害加剧
C.叶片灼伤 D.作物倒伏
  2020年11月17—20日,吉林省出现罕见的大范围冰冻雨雪天气,其中出现的冻雨主要形成于冬季冷暖锋云系中,高空的雪花从锋面云系的上层落入暖层融化为雨滴,再下落至0 ℃以下的冷冻层时不冻结并保持过冷却状态,如图为2020年11月17—19日长春站温度场高度—时间剖面。此次冻雨对吉林省长春市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不同树种的危害具有明显差异。据此完成14~16题。
14.图中冻雨主要出现在 (  )
A.17日 B.18日
C.19日 D.20日
15.东北地区少有冻雨的出现,此次冻雨形成主要是因为大气层中 (  )
A.平均气温较往年高
B.有厚厚的冻结层
C.有明显的下沉气流
D.平均风速比较大
16.此次吉林冻雨对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树种危害较大的可能是 (  )
A.绿地草坪 B.低矮灌木
C.针叶松树 D.阔叶白桦
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52分)
17.如图为“11月7日部分地区海平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8分)
(1)同学甲认为图示锋线处的锋面为冷锋,请分析他做出此判断的原因。(4分)
(2)分析此时长沙空气质量比呼和浩特更好的主要原因。(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23年4月4日,受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团的共同影响,江西省自北向南经历了一次区域性降水过程,8:00南昌市受锋面影响出现雷暴天气。如图为“4日8:00江西省及其周边地区风向及风力示意图”。
(1)用锋面符号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锋面,并解释该锋面形成的原因。(6分)
(2)雷暴是指在大气不稳定时发生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强烈的气流抬升会带来短时间的强降水。分析锋面在此次雷暴天气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低涡是一种出现于大气低层的水平和垂直范围都较小的低压涡旋(类似于气旋),形成受地形和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生成于四川省的西南低涡在影响我国降水的天气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贵州省受西南低涡影响频繁。2023年5月23日形成的西南低涡相对比较稳定,但周围气流较强。如图示意2023年5月23日20时贵州省及周边地区850 hPa切变线(指风向或风速的不连续线)及风场。
(1)与局边地区相比,指出850 hPa切变线附近的风力大小特点并说明原因。(4分)
(2)依据图示信息,推测西南低涡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和切变线过境对气温的影响。(4分)
(3)分析贵州省受此次西南低涡影响,降水强度较大、降雨时间长的原因。(8分)
2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6分)
材料一 2024年2月16日起,我国经历了一场自北向南的寒潮,北方多地经历大到暴雪, 南方多地出现冻雨,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材料二 如图为“2024年2月19日2时亚洲部分地区气压形势图”。
(1)描述甲地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状况并在图上绘制南京的盛行风向。(4分)
(2)有气象学家指出北方积雪量大会加强冷气团势力,请用所学知识解释此观点。(6分)
(3)分别从政府和民众的角度提出应对南方冻雨的措施。(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