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集训八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题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日本富士山是一座年轻的活火山,其完美的形态与其经历多次的喷发过程有关。如图为“富士山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富士山的雏形及判断依据是 ( )A.爱鹰山面积大 B.小御岳山岩性软C.爱鹰山距离近 D.小御岳山被覆盖2.富士山的形成过程为 ( )A.甲、乙、丙 B.乙、甲、丙C.甲、丙、乙 D.丙、乙、甲3.推测富士山岩浆喷发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最有可能是 ( )A.增大地表起伏 B.逐渐削平富士山C.形成新的山脉 D.形成大盆地地形 如图为“某区域沉积地层分布示意图”,a、b、c、d地层年代依次变新。完成第4题。4.若断层同一侧地层由上到下年代依次变老,则PQ间地质剖面可能是 ( )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 如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数字①到④表示不同时期形成的岩石,M—N线代表不连续面。据此完成5~6题。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断层的形成比岩层①晚 b.断层的形成比岩层②早 c.断层的形成比岩层③晚 d.断层的形成比岩层④晚A.ab B.acC.bc D.cd6.导致M—N不连续面向地表凸出,最有可能是因为岩层④ ( )A.两侧侵蚀、变低 B.岩浆持续侵入C.随断层抬升 D.接受沉积,变高 断层是沿断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规模大小不等,但都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新生代以来,板块碰撞产生的远程效应使许多山脉重新崛起,如秦岭造山带等。如图为“秦岭造山带的隆起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7.秦岭隆起的过程是 ( )A.Ⅰ、Ⅱ、Ⅲ B.Ⅱ、Ⅰ、ⅢC.Ⅲ、Ⅱ、Ⅰ D.Ⅰ、Ⅲ、Ⅱ8.图中甲处地形最可能是 ( )A.渭河平原 B.汾河谷地C.华北平原 D.四川盆地9.秦岭北侧山体形态特征是 ( )A.锥状 B.墙状C.马鞍状 D.脊状 地质时期,新疆喀什河中游发育了4级阶地(如图T1、T2、T3、T4),呈两侧不对称分布。2015年在河谷T3阶地上发现的古人类聚落遗址中含有大量羊距骨、马肋骨等。如图为“喀什河谷断面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分布”。据此,完成10~12题。10.从T4时期至今,河流下切速度 ( )A.先变慢后变快 B.逐渐减慢C.先变快后减慢 D.一直不变11.推测T3时期,古人类选择在该遗址生存主要是由于 ( )A.沿河而居,便于捕鱼B.水草丰茂,宜于放牧C.土壤肥沃,利于农耕D.地势较高,气候凉爽12.喀什河谷两侧阶地的不对称发育,反映本区经历了 ( )A.大规模的岩浆活动B.基岩差异性风化C.人类翻耕表层土地D.地壳差异性升降 如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字母代表不同地质年代地层。据此完成13~14题。13.图示甲、乙两地构造地貌类型分别是 ( )A.背斜山 向斜山脊 B.背斜山 向斜山谷C.向斜山 背斜山谷 D.向斜山 背斜山脊14.丙断层 ( )A.形成在泥盆纪之后B.两侧地层宽度差异大C.东侧地层相对南移D.大致呈东—西走向 岱崮地貌是以海相沉积地层为基础,经构造作用、流水侵蚀、风化剥蚀及重力崩塌等多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图示意岱崮地貌的演化过程。据此完成15~16题。15.阶段Ⅰ至阶段Ⅱ,岩层出现断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冻融风化 B.地壳抬升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16.阶段Ⅱ至阶段Ⅲ,山地相对高度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下切侵蚀 B.风化剥蚀强烈C.岩层持续下沉 D.地层水平挤压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52分)17.如图为“北半球某热带岛屿的地质地貌结构示意图”,该岛全年高温多雨,河流短促,植被覆盖率高。据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1)从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角度解释该岛屿的成因。(6分)(2)从地质作用角度说明甲河谷的形成过程。(4分)(3)在图示大陆架海域钻探,能否发现有石油存储 为什么 (4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南山地处青海省东北部,属于高原半干旱气候,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间歇性抬升,地质构造复杂,主体部分为被侵蚀殆尽的背斜。如图示意某纵跨南山的地质剖面。(1)在图中用虚线补绘出断层北侧被侵蚀前的L1地层剖面。(4分)(2)图中虚线框内L3地层直接置于L1地层之上,请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我国西南地区地势起伏大,多干热河谷。金沙江(如图)地处我国西南,其发育和地壳运动密切相关。受全球板块运动的影响,古金沙江曾经南流,且在26°N沿线形成厚度较大的地质软弱带(多由软弱岩层构成),后受楚雄—元谋小范围隆升带的影响,最终转向东流。受独特自然环境的影响,金沙江流域在地质历史时期发育了众多堰塞湖。(1)描述图示断裂带总体走向,并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断裂带成因。(4分)(2)分析金沙江先向南流后转向东流的地理过程。(4分)(3)说明金沙江流域易发育堰塞湖的自然原因。(6分)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规模巨大的场称为山前,是由内外力相互作用形成的。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秦岭北麓,是秦岭地区构造运动最剧烈,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最显著的地区。区内山峰林立,沟谷深切。甘湫池崩塌体位于水湫池崩塌体东南2 km处,堆积体主要分布在太乙河支流炭谷左岸的“V”谷斜坡地段,部分堆积在炭谷内。甘湫池夏季多积水,冬季多干涸。如图示意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山崩地貌及水系分布。(1)从内力作用的角度分析翠华山山崩发生的条件。(4分)(2)说明水湫池形成的过程。(4分)(3)说明甘湫池水位季节变化大的原因。(6分)单元集训八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D 2.C 3.A [第1题,由材料可知,“日本富士山是一座年轻的活火山”,活火山的标志就是山顶有明显的火山口。读图乙、丙可知,富士山喷发的熔岩覆盖了整个小御岳山,说明小御岳山是富士山的雏形,D正确;爱鹰山在图乙、丙阶段火山口消失,说明火山停止发育,不可能是富士山雏形,A、C错误;小御岳山火山喷发形成的岩浆岩岩性坚硬,B错误。第2题,由材料可知,“日本富士山是一座年轻的活火山,其完美的形态与其经历多次的喷发过程有关”。读图,甲图,小御岳山和爱鹰山有火山口,说明因火山喷发形成规模相当的两座小火山,此时还未出现富士山,应为富士山形成早期;图乙,富士山有火山口,山体规模最大,说明富士山大规模喷发,且熔岩流覆盖爱鹰山的低山地带,应为富士山形成晚期;图丙,此时富士山山体规模较小,熔岩流尚未溢流到爱鹰山,爱鹰山已经停止发育,但小御岳山被熔岩覆盖,应为富士山形成中期。综上,C正确,排除A、B、D。第3题,岩浆活动属于内力作用,岩浆喷出地表时会改变地表的原始形态,使地表起伏增大,而不是削平富士山或形成大盆地地形,A正确,B、D错;富士山岩浆喷发对当地地貌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形成新的山脉,新的山脉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地壳运动,C错。]4.D [由材料“a、b、c、d地层年代依次变新”、题干“断层同一侧地层由上到下年代依次变老”、正常沉积岩层下老上新等知识可知,断层两侧岩层没有因错位移动导致地层倒置,应出现在上盘相对下降的正断层中,①错误;由图可知,断层线两侧均有a、b、c、d地层,按目前断层两侧移动方向,反向推导,③④图中的断层两侧岩层可恢复成同一岩层,而②图中的两侧岩层无法恢复成同一岩层,②错误,③④正确。③④组合正确,故选D。]5.C 6.B [第5题,根据图示可知,该地质剖面的形成过程为③先沉积,而后出现断层,才会出现③的位置发生明显错位,而后外力作用下形成②,①最后形成。因此断层的形成比岩层②早,断层的形成比岩层③晚;图中显示,断层没有断开岩层①和岩层④,表明断层形成比两者早。故选C。第6题,根据图示可知,花岗岩属于侵入岩,上面还有沉积岩,不可能两侧被侵蚀、变低,A错误;该岩层没有断层,不会随断层抬升,C错误;花岗岩属于侵入岩,不会接受沉积,单独变高,D错误;④为花岗岩,不易被侵蚀,持续侵入,突破沉积岩导致向地表凸出,B正确。]7.C 8.A 9.B [第7题,据图示信息可知,板块挤压断裂隆升形成秦岭隆起区(Ⅲ);而后地表形成新的沉积,断裂发育规模不断扩大,断裂隆升形成秦岭造山带(Ⅱ);秦岭造山带形成后,断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相对位移,地表再次形成新的沉积(Ⅰ),形成目前的秦岭山脉及其周边地貌形态,C正确,A、B、D错误。第8题,结合秦岭位置可知,甲地位于秦岭的北侧,形成断陷平原,应为渭河平原,故A正确;汾河谷地南侧为渭河平原,B错误;华北平原和四川盆地距离秦岭较远,C、D错误。第9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岭北侧断层发育,板块挤压运动导致地壳隆升,岩石出露地表,垂直节理发育,受外力侵蚀切割,形成壁立如削、状如薄墙的墙状山岭,故B正确,A、C、D错误。]10.A 11.B 12.D [第10题,由图中各阶地的高度以及形成时期可以计算出从T4时期至今,河流下切速度先变慢后变快,故A正确。第11题,结合材料可得,“T3阶地上发现的古人类聚落遗址中含有大量羊距骨、马肋骨等”说明古人类食物来源中没有鱼类以及农作物,A、C错误;T3时期该遗址所在位置靠近河流,地势较低,水草丰茂,易于放牧,能提供大量的畜产品,B正确。第1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示河流的左岸没有T1阶地,右岸有T1阶地,说明两岸地壳差异性升降,D正确;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基岩差异性风化、人类翻耕表层土地都不是导致左岸没有T1阶地,右岸有T1阶地的原因,A、B、C错误。]13.D 14.C [第1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奥陶纪到石炭纪距今年代越来越小,即岩层年龄越来越小;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甲处地层年代是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乙处地层为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根据等高线可以判断甲处为山地,故甲为向斜山,乙处等高线凸向低值为脊,故乙处为背斜山脊,故D正确,A、B、C错误。第14题,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的岩层,断层切断了S1地层、S2地层、S3地层、O3地层,但是缺少切断D层,因此可以判断断层形成于前四个地层形成之后,D层(泥盆纪)之前,故A错误;根据图中岩层的位置关系和剖面方向可知,此处岩层以南北方向的水平错动的断层为主,所以两侧高度和侵蚀程度相差不大,故而两侧宽度差异不大,故B、D错误;根据断层两侧同层岩层看出,东侧向南,西侧向北移动,C正确。]15.B 16.A [第15题,材料显示,阶段Ⅰ表层存在海水和“岱崮地貌是以海相沉积地层为基础”,说明阶段Ⅰ至阶段Ⅱ该地发生了地壳抬升运动,地壳抬升导致岩层出现断裂,B正确。冻融风化作用主要作用于地表,难以影响深层岩石构造,A错误;岱崮地貌的岩石类型主要是沉积岩,该地并未经历岩浆活动出现岩浆岩,C错误;变质作用通常是指受高温高压等影响岩石发生变质,其基本不会使岩层出现断裂,D错误。故选B。第16题,据图可知,阶段Ⅱ至阶段Ⅲ,断裂处沟谷逐渐加深、加宽,这是地壳抬升断裂处受流水下切侵蚀造成的,也是山地相对高度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A正确;与风化剥蚀强烈、岩层持续下沉、地层水平挤压关系不大,B、C、D错误。]17.(1)海底地壳受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地势升高露出海面形成岛屿。(2)甲谷地位于背斜顶部;在背斜形成过程中受张力作用,岩层疏松容易受外力侵蚀;在流水等外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谷地。(3)不能发现。图示大陆架地区地质构造为向斜,不能为储油提供良好条件。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岩层上凸为背斜,形成原因是海底地壳受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岩层受挤压力上拱形成背斜;地壳不断抬升,地势升高最终露出海面形成岛屿。第(2)题,据图文可知甲河谷发育在背斜顶部,背斜形成过程中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岩层疏松易受外力侵蚀;当地全年高温多雨,流水作用强,在流水长期侵蚀下形成了河谷。第(3)题,据图可知大陆架地区构造为向斜,向斜处易发现地下水,不能为储油提供良好条件。背斜处才是常见的储油储气构造。所以图示大陆架发现不了石油。18.(1)绘图如下:(2)受到强烈的内力作用,断层发育,断层北侧抬升;L2地层局部被侵蚀,L1地层出露,(形成剥蚀面);地壳稳定期,L1地层(剥蚀面)继续接受沉积,L3地层形成。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南山主体部分为被侵蚀殆尽的背斜,背斜的地层形态为向上拱起。南山地表起伏较大且破碎,说明曾遭受侵蚀,因此L0地层和所需补绘的L1地层下边界之间应该还有一段被侵蚀的L0地层,即L1地层的下界不是现在的地表,所以被侵蚀的L1地层必须悬空画出来。此外,因为存在断层,且断层北侧为上升的一侧(提示:断层两侧相同岩层的海拔上限有差异,北侧整体较高),故补绘的L1地层虚线左侧应戛然而止。如下图所示:第(2)题,按照地层的连续性,L1之上应为L2,但由于受到地壳抬升影响,L2地层局部被侵蚀,且L1上部也遭到了部分侵蚀,当地壳再次稳定时,L1的剥蚀面之上会继续接受沉积,形成新的L3地层。19.(1)总体走向:大致呈南北(或西北—东南)走向。成因: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而成。(2)板块碰撞,形成大致呈南北(或西北-东南)走向的断裂带;河流沿断裂带侵蚀发育,古金沙江南流;后期楚雄—元谋一线地壳抬升,金沙江南流受阻;加之26°N沿线为地质软弱带,易受流水侵蚀,金沙江最终转向东流。(3)山高谷深,地势陡峭,易发滑坡、崩塌;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运动活跃,地质构造不稳定;夏季降水集中,易诱发地质灾害进而阻塞河道;河水流速快,侵蚀强烈,边坡不稳;多发育干热河谷,谷底植被覆盖少,水土保持能力差。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知,断裂带大致呈南北(或西北—东南)走向。该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从板块运动的角度来说,该断裂带是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而成。第(2)题,材料提示“受全球板块运动的影响,古金沙江曾经南流”,推知最初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断裂带,河流沿断裂带侵蚀发育,古金沙江南流。材料提示“后受楚雄—元谋小范围隆升带的影响”“在26°N沿线形成厚度较大的地质软弱带(多由软弱岩层构成)”,推知后期楚雄—元谋一线地壳抬升,金沙江南流受阻,加之26°N沿线为地质软弱带,易受流水侵蚀,金沙江最终转向东流。第(3)题,材料提示“我国西南地区地势起伏大,多干热河谷”,推知该区山高谷深,地势陡峭,易发滑坡、崩塌;多发育干热河谷,谷底植被覆盖少,水土保持能力差。此外,西南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地质构造不稳定;西南地区是我国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易诱发地质灾害进而阻塞河道;西南地区多位于河流上游,山高谷深,河水流速快,侵蚀强烈,边坡不稳。20.(1)地处断裂带,构造运动强烈,山体断层发育,岩石多裂隙;地震多发且多强震,易引发不稳定岩体晃动并诱发崩塌。(2)受山崩作用的影响,部分崩积物进入河道,形成拦河坝,导致太乙河被截流;坝体上游贮水形成堰塞湖。(3)堰塞坝是由崩塌形成的块石组成,块石间缝隙大,渗漏严重;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甘湫池补给量大于渗漏量,水位上升;冬季降水较少,甘湫池补给量小于渗漏量,水位下降甚至干涸。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翠华山地处断裂带,构造运动强烈,导致山体断层发育,岩石多裂隙;由于地处断裂带,地壳运动活跃,导致地震多发且多强震,易引发不稳定岩体晃动并诱发崩塌。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水湫池西北侧有崩塌体,此崩塌体是山崩作用形成的,崩塌体进入河道,形成拦河坝,导致太乙河被截流;坝体上游贮水形成堰塞湖。第(3)题,根据第(2)题分析可知,甘湫池也是堰塞湖,而堰塞坝是由崩塌形成的块石组成,块石间缝隙大,渗漏严重;根据材料,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秦岭北麓,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甘湫池补给量大于渗漏量,水位上升;冬季降水较少,甘湫池补给量小于渗漏量,水位下降甚至干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单元集训八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答案.docx 单元集训八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