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技法二 图解法1.C 2.D 3.D [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太阳一天中有两个方位分别是正南和正北,且正北方位的太阳高度角大于正南方位的,说明M地有极昼现象,且位于南极圈内,南极半岛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C正确;海南岛、苏门答腊岛位于低纬度地区,格陵兰岛位于北极圈附近,A、B、D错误。第2题,该地位于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太阳视运动轨迹为正南—正东—正北—正西—正南,一天中地表物影呈逆时针方向变化360°,A、C错误;该地太阳在正南时,物影朝向正北方且较长,B错误,D正确。第3题,a值在一年内最小时为南极圈内太阳高度最高的时候,即北半球的冬至日;在这天北半球昼长为一年中最短,A错误;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小,B错误;晨昏圈与经线圈完全重合是二分日的特点,C错误;太阳直射南半球,所以除极昼极夜区外均日出东南方位,D正确。]4.A 5.A [第4题,读图可知,上坡位倾角大,岩土体易顺坡向下滑动,①正确;下坡位倾角小,岩土体不易顺坡下滑,②错误;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会使岩土体顺坡向下滑动,③正确;岩层厚度与滑坡关系不大,④错误。故选A。据图析题第5题,州河洪水位上升会使岩土体被水浸泡,变得更松软,水量增大,下切侵蚀会增强,从而使老滑坡体前缘临空面变得更加陡峭,易发生滑塌,①③正确;侧向堆积会保护岸坡,滑塌不易发生,②错误;枯水位下降会减少对岸边岩土体的浸泡,滑塌不易发生,④错误。故选A。]6.A 7.C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流量越大水位越高,水位上升过程流速快,冲刷能力强,水位降落过程流速慢,冲刷能力弱。故选A。第7题,1 977.7曲线包容在1 958.7曲线之中说明水位相近时1 977.7流量小,判断出这段时间河床抬升,泥沙沉积,含沙量在这期间上升,所以1 977.7为高含沙洪水,A错误;1 996.8与1 982.8的曲线比较,同流量水位升高,同水位流量减小,B错误;1982年以来,水位相同时流量迅速下降,说明河床淤积越发严重,下游河床萎缩恶化,C正确;1958年至1996年,流量越来越小,但是水位越来越高,说明下游河段河床淤积严重,上游含沙量增大,花园口水文站以上流域植被覆盖率都大幅度下降,D错误。]8.B 9.A 10.C [第8题,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形成相同海拔山体内部比外部气温高的现象。对流层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地面,山体基面海拔越高,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越多,气温就越高,因此山体内部比外部气温高的原因是山体内部地面海拔高,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多,B正确;与降水量、地形、植被关系不大,A、C、D错误。第9题,夏季强于冬季,夏季晴天多,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使得山体地面辐射强,与冬季相比,夏季山体内部比外部气温更高,A正确;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总量多,B错误;夏季夜短昼长,C错误;内华达山脉为南北走向,与冷空气风向一致,山体内部冬季易受冷空气影响,D错误。第10题,根据图中方向判断可知,a林线山体外侧朝向东,处于来自太平洋湿润气流的背风坡,降水并不多,且降水多有可能导致林线较高,A错误;东西坡向不分阳坡和阴坡,B错误;b林线山体外侧高于内侧是因为外侧为西风迎风坡,降水多,多地形雨,利于植被生长,C正确;山体内侧受山体效应影响热量条件好,林线应该高,D错误。]11.B 12.D 13.A [第11题,读图可知,泻风范围在科迪勒拉山系东侧,故泻风来自山系西侧太平洋一侧,此时季节性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海洋气压高,气温低,处于夏半年,故选B。第12题,读图,可知泻风范围主要在0°—8°N,夏半年,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偏转为西南风,此时为自海洋吹向陆地的风,为“泻风”形成提供原始风向;夏半年的下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此时海风势力较强,海风和西南风背景风风向一致,叠加效应增强了自海洋吹向陆地风的势力;下午太阳位于西侧,西科迪勒拉山脉西坡光照强,西坡和谷底热力差明显,谷风更强,而山脉东坡光照减弱,温度率先下降,谷风减弱并提前向山风转换,三者叠加,使西科迪勒拉山脉的“泻风”常出现在夏半年的下午。故选D。第13题,由图可知,西科迪勒拉山脉对流云团由来自海洋的湿气流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与西科迪勒拉山脉相比,更高的中科迪勒拉山脉由于距太平洋更远,来自太平洋的气流越过西科迪勒拉山脉后,挟带的水汽减少,不利于对流云团的发展,①对,④错;与西科迪勒拉山脉相比,更高的中科迪勒拉山脉由于距太平洋更远,受海陆风环流影响小,白天陆地的上升气流弱,不利于对流云团的发展,②对;读图,中科迪勒拉山脉东侧有来自陆地的干气流流入,东侧的干空气,密度大,且水汽少,抑制对流云团的发展,③对。选A。]14.B 15.C 16.A [第14题,依据图文材料,地形起伏度较大的高—低型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因此可以判断长沙的地形起伏整体特征为东西高,中间低,排除A、C、D,故选B。第15题,根据图表,“低—高”型和“低—低”型地形起伏差异较小,排除A;长沙市内水源分布变化不大,排除B;经济发展的差别会造成两个类型的人口密度差异显著,C正确;政策因素对人口分布密度的影响较小,排除D。第16题,依据图文材料,两个“高—高”型的孤岛位于长沙市中心位置,极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导致两地虽地形起伏较大,但人口密度较大的原因,排除B、C、D,故选A。]技法二 图解法(分值:48分) 如图为“M地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H和h为当地不同时刻的太阳高度。完成1~3题。1.M地可能位于 ( )A.海南岛 B.格陵兰岛C.南极半岛 D.苏门答腊岛2.该日M地物影运动轨迹最接近 ( )A.A B.BC.C D.D3.当a值在一年内最小时 ( )A.北半球昼长为一年中最长B.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C.晨昏圈与经线圈完全重合D.除极昼极夜区外均日出东南方位 变倾角岩层是指倾角(地质构造面上的倾斜线和水平面的夹角)随坡位(坡面所处的地貌部位)发生变化的岩层。如图示意四川达州市州河西岸上陡下缓的变倾角岩层剖面,该地的老滑坡体发生了二次滑塌。据此完成4~5题。4.与图示变倾角岩层易发生滑坡密切相关的是 ( )①上坡位倾角 ②下坡位倾角 ③岩层倾向 ④岩层厚度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5.诱发老滑坡体二次滑塌的因素可能是州河 ( )①下切侵蚀增强 ②侧向堆积增强 ③洪水位上升④枯水位下降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 如图表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77年7月、1982年8月、1996年8月四次洪水过程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图,完成6~7题。6.上图监测的洪水过程中,花园口水文站过水断面的冲淤变化为 ( )A.涨冲落淤 B.涨淤落冲C.涨冲落冲 D.涨淤落淤7.由图中可推断 ( )A.1977.7曲线包容在1958.7曲线之中说明1977.7为低含沙洪水B.1996.8与1982.8的曲线比较,同流量水位升高、同水位流量增加C.1982年以来,黄河下游河床萎缩恶化D.1958年至1996年,花园口水文站以上流域植被覆盖率都大幅度上升 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形成相同海拔山体内部比外部气温高的现象。山体效应对山体的林线(山地森林带的最高界线)有显著影响,山体内外温差越大,山体效应越强。如图为“北美内华达山山体效应模型图”。(T1为山体内部近地面大气温度,T2为山体外部同高度自由大气的温度)。据此完成8~10题。8.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是 ( )A.山体内部降水少,天气晴朗,获得太阳辐射多B.山体内部海拔高,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多C.山体内部植被稀疏,热容量小,升温快D.山体内部地形较封闭,热量不易散失9.有关该地山体效应强弱的季节变化及原理解释正确的是 ( )A.夏季强于冬季,夏季晴天多,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使得山体地面辐射强B.冬季强于夏季,冬季晴天多,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总量多使得山体增温显著C.夏季强于冬季,夏季夜长昼短,热量散失少,内外温差大D.冬季强于夏季,山体内部冬季不易受冷空气影响,内外温差大10.有关a林线和b林线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林线山体外侧低于内侧是因为外侧受太平洋水汽影响,降水多B.a林线山体外侧低于内侧是因为内侧为向阳坡,光照条件好C.b林线山体外侧高于内侧是因为外侧为西风迎风坡,降水多D.b林线山体外侧高于内侧是因为山体内侧受山体效应影响热量条件好 “泻风”是气流越过山脉快速下沉形成的。图1是哥伦比亚的泻风所在区域位置,泻风气流在近海地区、西科迪勒拉山脉、中科迪勒拉山脉分别形成对流中心,对流云体垂直向上,图2是某时段气流及对流云团分布图。据此完成11~13题。11.泻风气流主要来自 ( )A.大西洋 B.太平洋C.南美大陆 D.加勒比海12.图2所示,西科迪勒拉山脉泻风出现的时间 ( )A.冬季的上午 B.冬季的下午C.夏季的上午 D.夏季的下午13.中科迪勒拉山脉比西科迪勒拉山脉对流云团的高度低,原因是 ( )①到达中科迪勒拉山脉的水汽少 ②中科迪勒拉山脉海陆风环流弱 ③东侧干空气入侵 ④中科迪勒拉山脉海拔高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研究学者通过计算乡镇(街道)尺度的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双变量数值,绘制出长沙市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LISA集聚关系图(如图),图中四种类型的数值如表所示。读图和表,完成14~16题。集聚关系 地形起伏度(数值越大,地形起伏度越高) 人口密度(单位:人/hm2)低—高型 0.09 139.82高—高型 0.22 37.79低—低型 0.12 6.96高—低型 0.42 4.9814.推测长沙市的地形起伏的总体特征为 ( )A.中间高,东西低 B.东西高,中间低C.中间高,南北低 D.南北高,中间低15.造成“低—高”型和“低—低”型人口密度差别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C.经济 D.政策16.图中两个“高—高”型的孤岛分布于岳麓山和谷山,其形成人口密度高值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特殊 B.生态环境优美C.自然资源丰富 D.远离洪涝灾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技法二图解法 答案.docx 技法二图解法.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