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突破练】技法十 对策措施类(含解析)高中地理--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突破练】技法十 对策措施类(含解析)高中地理--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资源简介

技法十 对策措施类(分值:46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江西赣州已发现有色金属矿产和稀有金属20余种,大部分属易采易选矿,钨矿储量占全国70%。赣州稀土产能占世界的80%—90%。图1为“江西省钨矿和稀土矿分布图”。
图1
材料二 赣州稀土开采工艺先后经历了三种方法: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矿。情况如下
池浸法 堆浸法 原地浸矿法
清理植被,剥离表土;把矿石移入浸析池;浸出稀土,尾渣遗弃。稀土利用率约26%。2003年已全面停用此工艺 生产环节与池浸基本相似。机械化开采和运输矿石,作业效率高。稀土利用率约47%。2007年已基本停用此工艺 不剥离表土,将浸矿液通过注液井注入风化矿体,形成稀土母液,然后进行处理加工。稀土利用率约75%,是目前的主要开采工艺
材料三 第三产业也称服务业,生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相关的配套服务业,贯穿于制造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图2是“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统计情况”。
图2
(1)归纳赣州钨矿资源的主要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说出赣州2007年以前稀土开发可能产生的自然灾害,并为当地稀土产业升级提出合理建议。(3分)
(3)从赣州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角度,分析当地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的必要性。(6分)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淮河发源于河南,流经河南、安徽、江苏3省,全长约1 000千米,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历史上,淮河流域鱼类众多,尤其多浮性、漂流性卵鱼类,部分鱼类幼苗在河漫滩浅水区成长。淮河上游年入湖水量占洪泽湖总入湖水量的87%。近几十年来,随着流域内筑闸等水利开发,淮河大洪水事件减少,鱼卵孵化和鱼苗生长的环境改变,生物多样性锐减。在洪泽湖区,水体更新减慢,富营养化对鱼类生长的威胁加剧。如图示意淮河流域水系。
(1)分析历史上,淮河流域鱼群种类较多的自然原因。(6分)
(2)简述淮河大洪水事件减少对鱼类生存的不利影响。(4分)
(3)以洪泽湖为例,说明淮河水文形势变化下,为维系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可采取的措施。(8分)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是一种基于光学与热红外遥感通道数据进行植被覆盖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反演的方法。TVDI值为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取值范围0—1,TVDI值越大,则土壤湿度越低,旱情越严重。旱情大致以0.4、0.6、0.8为界分为正常、轻旱、中旱、重旱4个等级。如图示意我国内蒙古生长季TVDI与高程的关系。
(1)从高程的角度,总结内蒙古生长季的旱情形势。(4分)
(2)分析内蒙古1 300 m前后高程区域生长季旱情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6分)
(3)请为内蒙古生长季抗旱提出适宜的可行性建议。(6分)技法十 对策措施类
1.(1)储量大;分布集中;埋藏浅。
(2)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崩塌。
建议:改进技术,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加强稀土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3)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农业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的带动;工矿业是当地支柱产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增大;社会经济发生变化,对生产服务业需求发生变化,生产服务业水平急需提升。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中文字信息和图1归纳和总结,该地发现有色金属矿产和稀有金属20余种,大部分属易采易选矿,钨矿储量占全国70%,可以推知赣州钨矿储量大。赣州稀土产能占世界的80%—90%。图示可推知矿产资源分布集中;由池浸法可知其矿产埋藏浅。第(2)题,注意设问角度是“自然灾害”。设问时间限定在2007年以前,主要从材料二表格中提取信息:开挖地表、破坏植被、尾矿堆放等。当地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本题强调产业升级,建议要符合提升产业的角度,如发展科技,改进技术,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加强稀土深加工,延长生产链,提高附加值等。第(3)题,结合本题图2中三次产业结构的统计情况,在结合赣州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挖掘当地三次产业变化中隐含的信息,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产业比重略减小,第三产业比重增长较快。随着当地农业生产、工矿业生产等发展,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农业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的带动,同时当地支柱产业——工矿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增大,因此生产服务业要为其提供高水平、高效率的优质服务,带动当地产业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促进当地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2.(1)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兼具南北方鱼种;河湖相连,支流众多,生存空间较大;几乎无结冰期,鱼群活动时间长。
(2)漂流性鱼卵的孵化范围减小;洪水带来的养分减少,饵料不足;河漫滩区获得的水量减少,导致鱼苗脱水死亡。
(3)保证合理的下泄流量,维持最低生态需水量;调整水草结构,恢复水生植物;限制围湖养殖,填湖造田及沿岸土地开发;合理投放草食性鱼种,对洄游性鱼类适时补充。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淮河流域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兼具南北方鱼种;淮河全长约1 000千米,流域面积达27万平方千米,河湖相连,支流众多,鱼群的生存空间较大;淮河为我国1月0 ℃等温线分布的位置,河流几乎无结冰期,鱼群活动时间长。第(2)题,淮河流域鱼类众多,尤其多浮性、漂流性卵鱼类,淮河大洪水事件减少造成漂流性鱼卵的孵化范围减小;洪水含沙量大,可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而淮河大洪水事件减少使河流带来的养分减少,饵料不足;淮河流域部分鱼类幼苗在河漫滩浅水区成长,淮河大洪水事件减少使得河漫滩区获得的水量减少,导致鱼苗脱水死亡。第(3)题,近几十年来,随着流域内筑闸等水利开发,河流下游流量减少,应保证合理的下泄流量,维持最低生态需水量;洪泽湖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生生态环境恶化,应调整水草结构,恢复水生植物;限制围湖养殖,填湖造田及沿岸土地开发,保证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和栖息环境不受破坏;针对洪泽湖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现状,可以合理投放草食性鱼种,对洄游性鱼类适时补充。
3.(1)旱情普遍,各高程皆存在旱情;以中旱为主,除2 100 m以上为轻旱,其他皆为中旱;以1 300 m高程为分界线,高程小于1 300 m区域的干旱程度随高程升高呈波动上升趋势,高程大于1 300 m的区域干旱程度随高程升高呈显著下降趋势。
(2)内蒙古高原地域辽阔,水汽相对缺乏,在高原内部随海拔增高,大气水分含量进一步减少,又因地势和缓,抬升作用弱,所以降水量随海拔增高而递减;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蒸发有所减弱;高程小于1 300 m区域,降水减少效应超过蒸发减弱效应,故随海拔升高旱情加剧;高程大于1 300 m区域,蒸发减弱效应超过降水减少效应,故随海拔升高旱情减弱。
(3)加强草牧场机井、塘坝、水窖等水利基础建设,提高供水、蓄水能力;平时储备应急饲草料;加强与其他牧区的协调,畅通旱情来临时牲畜出售渠道;提高牲畜加工能力,确保旱灾来临时牲畜加工需求;实施人工干预天气作业。
解析 第(1)题,读我国内蒙古生长季TVDI与高程的关系图可知,内蒙古各高程上的TVDI均大于0.5,各高程皆存在旱情,说明内蒙古的旱情普遍;除了高程在2 100 m以上时TVDI小于0.6,其他高程均大于0.6,所以在2 100 m以上为轻旱,其他皆为中旱;大概以1 300 m高程为分界线,高程小于1 300 m的区域TVDI的数值随高程升高而波动上升,说明干旱程度随高程升高呈波动上升趋势,高程大于1 300 m的区域TVDI的数值随高程升高呈显著下降趋势,说明干旱程度随高程升高呈显著下降趋势。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高原跨越经度较多,地域辽阔,距海较远,水汽相对缺乏;在高原的内部随海拔高度的增高,大气中水分的含量进一步减少,加上地势起伏小,抬升作用不明显,所以降水量随海拔增高而递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蒸发量减弱。在高程小于1 300 m的区域,由于降水减少的效应比蒸发减弱的效应明显,所以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旱情加剧。在高程大于1 300 m区域,气温降低导致蒸发减弱的效应比降水减少的效应明显,所以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旱情减弱。第(3)题,为了缓解内蒙古生长季的旱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抗旱:在增加水的来源上,可以在草牧场进行机井、塘坝、水窖等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提高内蒙古地区供水和蓄水的能力;在日常放牧的过程中储备一些应急的饲草料,减少旱灾带来的影响;加强与周边其他牧区的协调和沟通,当旱情来临时,能够保障牲畜出售渠道的畅通;提高当地对牲畜的加工能力,为旱灾来临时进行牲畜加工需求提供必要保障;实施人工降雨等干预天气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