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突破练】专练四 地理原理图(含解析)高中地理--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突破练】专练四 地理原理图(含解析)高中地理--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资源简介

专练四 地理原理图(分值:54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博斯普鲁斯海峡(如图)是沟通黑海和马尔马拉海的一条狭窄水道。海峡内存在流向相反的表层洋流和底层洋流。与一般的大洋表层洋流相比,该表层洋流流速较快。研究发现,黑海多年水量维持稳定,表层海水盐度仅为12‰—22‰,而200米以下海水盐度约为35‰,与正常海水盐度相近。完成1~2题。
1.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表层洋流 (  )
A.由黑海流向马尔马拉海,流量大于底层洋流
B.由黑海流向马尔马拉海、流量小于底层洋流
C.由马尔马拉海流向黑海,流量大于底层洋流
D.由马尔马拉海流向黑海,流量小于底层洋流
2.博斯普鲁斯海峡表层洋流流速快的原因有 (  )
①海峡狭窄、形成狭管效应 ②海峡顺直、对洋流阻滞作用小 ③黑海和马尔马拉海之间的水位差异大
④受盛行西风影响、加快流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地中蒸渗仪装置是一个较完美的降雨—径流—入渗—作物、地表蒸腾蒸发量(简称蒸散量)等水平衡要素相互转化的观测试验装置。我国部分地区依据地下水埋深和作物根系的一般特点,设计大型地中蒸渗仪装置,利用水量平衡原理,进行量化研究根系吸水层中的有效降水量。如图为“地中蒸渗仪装置原理图”,实验小组用该装置在一次降水过程中进行了测量,测得该次降雨量为P,蒸散量为E,量筒①的量为R,量筒②的量为D。读图,据此完成3~4题。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E与作物类型无关 B.R与坡度有关
C.D代表地下水总量 D.D与土壤性质无关
4.该次实验测得的根系吸水层中的有效降水量为 (  )
A.P+R-E-D B.P-R-E+D
C.P-R+E-D D.P-R-E-D
  2022年8月,重庆遭遇了1961年来最严重的极端连晴高温天气,并引发了森林大火。在救火措施中,“以火攻火”即“点倒火”起到了良好效果。如图为“点倒火原理图”。据此完成5~6题。
5.“点倒火”灭火的原理是 (  )
A.山火处气压高,倒火不能行进,从而阻挡山火蔓延
B.山火向倒火发展,二者相遇后改向绕行导致熄火
C.倒火处气压低,加快山火向倒火处蔓延,促进救火
D.倒火向火场发展,与山火相遇后因无物可燃和缺氧而熄火
6.从大气受热过程来看,大火引发的浓烟会 (  )
A.增强太阳辐射 B.降低大气反射
C.提高夜间温度 D.增大昼夜温差
  调水储能是一种着眼于生态的新思路,在调水的同时,能将富余的电力通过水能储存起来。如图是“调水储能基本技术原理图,大的流域之间可能需要大小不一的调水储能电站群组联合运行才能实现”。完成7~8题。
7.对于资源调入区,工程设计与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是 ( )
A.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B.电力供给短缺问题
C.可靠稳定的资源供给 D.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8.从储能角度看,调水储能的主要效益是 (  )
①促进新能源开发 ②缓解电力不足 ③消纳过剩产能 ④减少风光弃电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30分)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
材料二 图1为“某岛屿地理事物分布简图”,图2为“该岛现阶段甲、乙两地出露海平面的地层剖面示意图”。研究发现,该岛屿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其中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砂岩层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1)从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角度简析该岛风向季节变化的原因。(4分)
(2)说明珊瑚藻时期甲、乙两地岩层形成所受外力作用的异同。(4分)
(3)在图2中虚线框内,用给定图例符号标出乙地ABC三个时期的海平面位置及升降过程,并写出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6分)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特朗勃墙是一种依靠墙体独特的构造设计,无机械动力和传统能源消耗,利用“烟囱效应”来加强室内自然通风,提高室内空气品质,降低建筑空调能耗的墙体。“烟囱效应”是指内部空气沿垂直坡度空间向上或向下,使空气对流加强的现象。图1为“特朗勃墙建筑景观图”,图2为“特朗勃墙式建筑结构和夏季某时段的工作原理图”。
(1)白天特朗勃墙可借助太阳辐射增大烟囱内与室外的温差,试解释原因。(6分)
(2)描述特朗勃墙式建筑加强夏季室内通风的过程。(6分)
(3)特朗勃墙式建筑可通过调整风口的开关实现冬季白天供暖的目的。确定风口1和风口2是关闭的,推断其冬季白天其他风口(风口3、风口4和风口5)的开关情况,并画出相应的热力环流图。(4分)专练四 地理原理图
1.A 2.B [第1题,黑海表层盐度低,水位高,表层海水经博斯普鲁斯海峡流向马尔马拉海,底层海水由马尔马拉海流向黑海,形成典型的密度流;黑海水量的收入=降水量+径流汇入量+经海峡底层流入的洋流;黑海水量的支出=蒸发量+经海峡表层流出的洋流;黑海多年水量稳定,说明其水量的收入和支出相等。黑海表层盐度低,说明其降水量+径流汇入量>蒸发量,故经海峡底层流入的洋流量<经表层流出的洋流量。故选A。第2题,由材料和图中信息可知,博斯普鲁斯海峡狭窄,形成狭管效应,增大洋流流速,①正确;由图可知,博斯普鲁斯海峡比较弯曲,对洋流阻挡作用强,②错误;黑海淡水补给量大,表层盐度低,水位高,与马尔马拉海之间水位差异大,会增加流速,③正确;盛行西风风向与洋流流向不一致,不会加快其流速,④错误,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B 4.D [第3题,E为蒸散量,不同植被类型蒸腾大小不一,A错误;R为地表径流量,坡度越大流速越快,下渗减少,更多降水会转化为地表径流,B正确;D为地下径流量,地下水总量中还包括储存在土壤中的含水量,C错误;D为地下径流量,与土壤性质有关,土壤孔隙大,会造成地下径流多,D错误。第4题,据材料,量筒①的量为地表径流量,量筒②的量为地下径流量。所以,该次实验测得的根系吸水层中的有效降水量=P(降水量)-R(地表径流量)-E(蒸散量)-D(地下径流量)。故选D。]
5.D 6.C [第5题,山火处气温高,气压低,A错。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山火蔓延方向和倒火的燃烧方向相反,倒火向火场发展,与山火相遇之后,因为燃烧物燃烧殆尽,同时燃烧过程中氧气消耗大,火势因缺氧而熄灭,并不是相遇之后绕行导致熄火,B错,D正确。倒火处气温高,气压低,有利于促进山火向倒火处蔓延,但C选项并不是“点倒火”灭火的原理。第6题,大火引发的浓烟对太阳辐射具有较强的削弱作用(大气反射增强),会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影响不大),白天气温降低。同时,夜间大气逆辐射增强,提高夜间温度,减小昼夜温差。故选C。]
7.A 8.B [第7题,由于调水储能是在调水的同时,能将富余的电力通过水能储存起来,对于资源调入区,由于该地区需要将水调入,说明该地区水资源短缺,因此工程设计与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是水资源的短缺问题,A正确。电力供给短缺问题与可靠稳定的资源供给不一定是资源调入区所面临的问题,B、C错误。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工程设计与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但不是资源调入区工程设计与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D错误。第8题,调水储能将富余的电力通过水能储存起来,没有促进新能源的开发,①错误。将电能转化为水能,没有缓解电力不足的问题,②错误。调水储能能将富余的电力通过水能储存起来,能够消纳过剩产能,③正确。调水储能将富余的电力储存起来,能够减少风光弃电,④正确。故选B。]
9.(1)位于北纬37°附近,亚欧大陆西侧;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处于无风带(风力小);冬季,受西风带控制,盛行偏西风。
(2)同:岩层均为含珊瑚藻化石的石灰岩层,说明该时期以海水沉积作用为主;
异: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说明甲地海浪侵蚀作用强于乙地。
(3)绘图如下: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再到现阶段,海平面先升后降
影响因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
解析 第(1)题,材料信息,图1为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读图,该岛位于37°N、25°W附近,应属于亚欧大陆西侧,根据已学知识和该岛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可知,该岛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结合岛屿上山脉的走向和风频玫瑰图信息提示,该岛冬季盛行偏西风,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夏季无盛行风向(无风或少风)。第(2)题,珊瑚藻时期甲、乙两地均形成了含有珊瑚藻化石的石灰岩,石灰岩为沉积岩,说明该时期以海水沉积作用为主,形成了含有珊瑚藻化石的沉积岩;材料信息“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即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和“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提示,甲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较差(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反映甲地珊瑚藻生长时期海浪作用相对较强,说明侵蚀作用较强。第(3)题,结合材料“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可知海平面升高使得珊瑚藻失去生活环境,在含有珊瑚藻化石的石灰岩上层形成砂岩,说明海平面先升高,现阶段甲乙两地的岩浆岩、石灰岩、砂岩裸露,说明海平面后下降,绘图如下。海平面的变化受气候变化影响,气候转暖湿海平面升高,转冷干海平面下降,地壳运动使得岩层相对抬升或下降,也影响该区域的海平面变化。
10.(1)白天,太阳短波辐射透过玻璃板被吸热材料吸收;吸热材料增温产生的长波辐射被玻璃板和绝热材料阻断,减少了烟囱内热量的散失,但能被烟囱内空气吸收而增温,使得烟囱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增大两者温差。
(2)烟囱内空气的温度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下降,高处气压上升,与室内、室外产生气压差;室内空气经由风口4进入烟囱内,并通过风口1排出室外;室内气压降低,室外空气经由风口5进入室内,从而达到加强室内通风的目的。
(3)开:风口3、风口4;关:风口5;画图: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白天,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板被烟囱内的吸热材料吸收;吸热材料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增温,增温的同时产生长波辐射,但长波辐射会被玻璃板和绝热材料阻断,减少了烟囱内热量的散失,吸热材料释放出的长波辐射能被烟囱内空气吸收而增温,从而使得烟囱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增大两者温差。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烟囱内空气是上升的,说明烟囱内空气的温度高,气流上升,使得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气压下降,而高处空气密度增大,气压上升,使之与室内、室外产生气压差,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室内近地面气压比烟囱内高,空气经由风口4进入烟囱内,并通过风口1排出室外;由于室内空气减少,室内气压降低,室外空气经由风口5进入室内,从而达到加强室内通风的目的。第(3)题,白天,烟囱内温度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上部形成高压,打开风口4和风口3,室内近地面气压较高,近地面气流由风口4进入烟囱,而室内上部的空气下沉,使得室内上部气压低,气流由风口3流入室内,形成环流,再关闭风口5,阻止室外冷空气进入室内,使得室内保持比较高的温度,达到供暖的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