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突破练】专练三 地理统计图(含解析)高中地理--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突破练】专练三 地理统计图(含解析)高中地理--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资源简介

专练三 地理统计图(分值:54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梯度风是指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平衡,不受地表摩擦力影响的风力。如图为“不同地区不同高度梯度风占比示意图”。完成1~2题。
1.相同高度上,城区梯度风占比较小,主要原因是城区 ( )
A.人口工业集中,气温较高
B.楼房高大密集,摩擦力大
C.水域面积较小,比热容大
D.空气尘埃较多,污染严重
2.同样高度,若城区梯度风占比变小,将会导致 (  )
A.城市热岛效应加强 B.郊区大气污染加重
C.城市逆温天气增加 D.农村雨雾天气多发
  我国东北地区的人口问题持续发展,可能影响国家粮食和边疆安全问题。如图为“黑龙江省人口年龄金字塔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省人口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
A.出生率过低 B.死亡率过高
C.性别比例失衡 D.人口流失严重
4.该省人口减少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是 (  )
A.延缓农业现代化进程
B.农业生产效率降低
C.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D.农业用地比重提高
  如图为“1950—2020年中国和朝鲜粮食单产变化图”。完成5~6题。
5.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朝鲜单产出现剧烈波动的根本原因最可能是 (  )
A.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变化
B.气候变化导致灾害加剧
C.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落后
D.农作物种植熟制的变化
6.我国下列省份和朝鲜粮食生产结构最接近的是 (  )
A.辽宁省 B.甘肃省
C.浙江省 D.四川省
  海域地名是指人类为一定界限内海洋区域赋予的特定名称。中国拥有广阔的海域空间和悠久的海洋开发、利用历史,中国先民在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过程中,较早地对海域空间进行了命名,留下了丰富的海域地名遗产,其中许多海域地名至今仍在使用。受政治、社会、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唐宋以后中国经济重心总体呈现出南移的趋势,对依赖航海文化和海洋交流的核心区域影响深远。如图示意对220条海域地名所处的地域进行统计,得出的我国沿海各省级行政区海域地名数量(单位:条)。据此完成7~8题。
注:在统计中,若某海域跨2个省级行政区,海域地名各算0.5;跨3个省级行政区,海域地名各算0.33;跨4个省级行政区,海域地名各算0.25;跨6个省级行政区,海域地名各算0.17。
7.图中甲省较 (  )
A.天津海域面积小 B.广西海岸线长
C.江苏优良海港少 D.海南海水年均温高
8.我国许多海域地名沿用至今,有利于 (  )
A.增加渔业捕捞 B.维护海洋权益
C.保护生态环境 D.丰富人类活动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30分)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南澳岛(116°56'—117°09'E,23°23'—23°29'N)位于我国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地处高雄、厦门、香港三大港口的中心点,背靠汕头经济特区,素有“潮汕屏障、闽粤咽喉”之称。南澳岛北濒柘林湾,南濒南海,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南澳岛分为后宅镇、云澳镇和深澳镇。
材料二 通过卫星遥感影像技术结合实地勘察,科学研究人员分析了1976—2021年间南澳岛海岸线总长度较1976年共增长了11.06千米。海岸线一般分为自然岸线和人工岸线,其中云澳镇人工岸线稀少。
材料三 1976—2021年南澳岛海岸带变化区域分布图(图1),1976—2021年南澳岛海岸线变迁强度统计图(图2)。
(1)描述1976—2021年南澳岛海岸线变化区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2)推测云澳镇海岸线变迁强度在2013—2017年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的原因。(4分)
(3)简述自1976年以来,南澳岛海岸线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6分)
10.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4分)
据美国夏威夷MLO站观测数据,2021年大气中CO2浓度比工业革命(1760年)前增加了50%,北极地区的增温速率是全球平均速率的两倍,出现“放大效应”,研究表明这与下垫面、大气热力作用及海水热量输送等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密切相关。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提供的海冰数据显示,在1979—2016年期间,北极地区夏季海冰的最大消融区集中在东西伯利亚沿岸和阿拉斯加沿岸海域。如图中图1为“某学者依据研究成果绘制的北极地区夏季海冰覆盖范围随时间演变示意图”,图2为“北极地区气温、海冰面积年内变化统计图”。
图1
图2
(1)指出一年内北极地区海冰分布随纬度的变化特征。(4分)
(2)气候变暖背景下,从下垫面、大气热力作用及海水热量输送等角度分析北极地区海冰加速消融的可能原因。(10分)专练三 地理统计图
1.B 2.A [第1题,城区建筑物高大密集,同等高度上,城区的摩擦力更大,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梯度风是不受地表摩擦力影响的风力,所以相同高度上,城区梯度风占比较小,B正确;人口工业集中,气温高对于摩擦力无影响,A错误;城区的水域面积不一定小于郊区和农村,C错误;污染不是影响梯度风的主要因素,D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梯度风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平衡,不受地表摩擦力影响的风力,梯度风占比变小,说明受摩擦力影响的风占比增多,城区风力会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城区的大气污染加重,A正确,B错误;城市逆温天气会减少,C错误;对于农村雨雾天气影响较小,D错误。]
3.D 4.A [第3题,根据黑龙江省人口年龄结构图可知,该省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以及由此引发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均会加剧人口负增长,D正确;出生率过低,是我国目前普遍的现象,A错误;该省人口的减少,主要是青壮年流失,不是老年人口的死亡导致的,B错误;该省没有出现明显的性别比失衡,C错误。第4题,该省人口减少,主要是劳动力人口减少,乡村劳动力短缺,延缓农业现代化进程,A正确;会促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B错误;不利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C错误;与农业用地比重提高关系不大,D错误。]
5.A 6.A [第5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朝鲜农业生产受到冲击,单产出现剧烈波动,A正确;气候变化是缓慢的,不会导致单产出现剧烈波动,B错误;农田水利设施较之前也没有落后,C错误;农作物种植熟制没有发生变化,D错误。第6题,和朝鲜粮食生产结构最接近的省份自然条件应与朝鲜较为相似。朝鲜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辽宁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A正确;甘肃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B错误;浙江省和四川省均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C、D错误。]
7.B 8.B [第7题,读图可知,图中甲省为广东省,该省海域面积比天津大,A错误;比广西海岸线长,B正确;比江苏优良港湾多,C错误;比海南纬度高,海水年均温较低,D错误。第8题,我国许多海域地名沿用至今,说明这些地方一直是中国的领土,有利于维护海洋权益,B正确;与增加渔业捕捞、保护生态环境、丰富人类活动关系不大,A、C、D错误。]
9.(1)1976—2021年南澳岛海岸线变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后宅镇的北部,深澳镇的西北部,云澳镇南部一部分。
原因:南澳岛位于高雄、厦门、香港三大港口中心点,背靠汕头经济特区,人为活动较多,所以海岸线变化区域主要是北部。南澳岛南濒南海,人为活动较小,所以南澳岛南部变化较小,只有云澳镇南部一部分。
(2)云澳镇人工岸线稀少,主要是自然岸线。入海河流沉积作用减小,海洋动力对海岸线的侵蚀作用减弱。
(3)会干扰岸线地区的自然冲淤平衡,影响海岸线的自然演化趋势;海岸工程建设、围垦和养殖等产生废弃物排放,污染海洋环境;海岸工程破坏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生物多样性;改变海岸面貌,降低海岸防灾减灾能力。
解析 第(1)题,据图中信息可知,1976—2021年南澳岛海岸线变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后宅镇的北部,深澳镇的西北部,云澳镇南部一部分。据材料可知,南澳岛位于我国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地处高雄、厦门、香港三大港口的中心点,背靠汕头经济特区,是那些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为显著的区域,填海造地、港口建设等人类活动会导致海岸线的改变。南澳岛北濒柘林湾,南濒南海,海平面上升、风暴潮等极端天气事件,这些自然因素会导致海岸线的侵蚀和淤积,南澳岛南部变化较小,只有云澳镇南部一部分。第(2)题,1976—2021年间南澳岛海岸线总长度共增长了11.06千米。海岸线一般分为自然岸线和人工岸线,其中云澳镇人工岸线稀少。说明云澳镇海岸线变迁强度在2013—2017年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南澳岛面积小,入海河流沉积作用减小;云澳镇位于南海之滨,其海岸线的变迁受到海洋动力(如海流、潮汐等)的影响。在2013—2017年间,可能由于自然环境的稳定,海洋动力对海岸线的侵蚀作用减弱,海岸线变迁强度下降。第(3)题,据材料信息可知,1976—2021年间南澳岛海岸线总长度较1976年共增长了11.06千米,且海岸线变迁强度大。海岸线变化主要是人为干扰原因,从人为行为对自然海岸线变化带来的影响和污染方面带来的影响分析。人为原因导致河流入海泥沙增多,会干扰岸线地区的自然冲淤平衡,影响海岸线的自然演化趋势;南澳岛背靠汕头经济特区,海岸工程建设、围垦和养殖多,这些行为会产生废弃物排放,污染海洋环境;也会影响湿地生态系统,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原生自然海岸抵抗灾害能力强,现在改变海岸面貌,降低海岸防灾减灾能力。
10.(1)3—9月,覆盖范围从纬度较低的北冰洋边缘向纬度较高的区域退缩;9月至次年3月,覆盖范围从北冰洋纬度较高的区域向纬度较低的外缘增大。
(2)北极地区迅速升温,延长了海冰的消融期(或缩短了冻结期),导致海冰的覆盖范围和厚度急剧下降;北极地区海冰覆盖范围不断缩小,下垫面反射率降低,出露的海面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能,海水温度上升加速海冰融化;出露的海面增多,会增大北极地区大气的湿度,进一步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加剧海冰融化;全球变暖,低纬地区海水温度上升,通过洋流向北冰洋输送更多的热量,加速海冰融化。
解析 第(1)题,海冰与气温相关,气温越低,海水越容易结冰,海冰范围往低纬方向扩大;气温越高,海冰越易融化,海冰范围往高纬方向退缩。由所学气温知识结合图2可知,每年的3~9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地区气温和水温较高,海冰覆盖范围从纬度较低的北冰洋边缘向纬度较高的区域退缩;9月—次年3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极地区气温和水温降低,海冰覆盖范围从北冰洋纬度较高的区域向纬度较低的外缘增大。第(2)题,北极海冰加速消融,说明气温升高,海水温度升高。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且北极地区的增温速率是全球平均速率的两倍,北极地区迅速升温,延长了海冰的消融期(或缩短了冻结期),导致海冰的覆盖范围和厚度急剧下降;从下垫面的角度分析,部分海冰消融,使得北极地区海冰覆盖范围不断缩小,下垫面反射率降低,出露的海面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能,海水温度上升加速海冰融化;从大气热力作用,即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分析,海水蒸发量增加,会增大北极地区大气的湿度,空气中的水汽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加强保温作用,使得气温升高,加剧海冰融化;海水热量主要由低纬向高纬地区输送,因此从海水热量输送的角度看,全球变暖,低纬地区海水温度上升,通过洋流向北冰洋输送更多的热量,大气温度和海水温度升高,加速海冰融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