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树立法治观念》议题式教案(表格式) 2025-2026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树立法治观念》议题式教案(表格式) 2025-2026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统编版

资源简介

《树立法治观念》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铅中毒事件)说明法治对公民权利保障和社会秩序维护的不可替代性。 通过"光盘公约""文明监督"等活动,将守法义务转化为日常生活习惯,培育诚信守法的公民品格。 通过理解法律赋予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生活细节中践行规则意识(如排队取餐),维护集体利益与社会公平正义。
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 初中生对“法律”有初步概念,但多停留在抽象认知层面,对法治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缺乏深度理解;食品安全、校园安全等案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易引发共鸣,但需引导其从感性认知上升至法治思维。 2.学习难点 对“法律权威源于内心信仰”“法治是国家治理基石”等理论表述理解不足,需通过真实事件(如铅中毒案)具象化阐释。 维权实践能力较弱,需强化法律程序认知(如举报流程、诉讼途径)。
教材分析 1.定位与作用 本课属法治教育重要内容,衔接“公民权利与义务”“依法治国”等单元,为培养法治素养奠定价值认同和行为基础。 2.内容整合 以教材中“树立法治意识”的理论框架为纲,整合社会热点案例(铅中毒事件、校园食安新规),将抽象法律概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情境;突出“知行合一”:教材要求的法治知识(含义、重要性)与拓展的实践策略(学习法律、参与监督)相结合。
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
重点 如何树立法治意识
难点 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如何树立法治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材料:甘肃天水幼儿园血铅异常事件 引导学生思考:看到幼儿园的孩子因血铅超标入院,你有什么感受?当我们的合法权益也受到侵害时,应当怎么做? 教师引导:“今天就让我们从“铅中毒事件”看公民法治素养的养成,学习《树立法治观念》” 1. 观看材料,记录事件关键信息(涉事主体、违法行为、后果) 2. 口头回答感受(如“愤怒”“担忧”) 3. 齐读课题,明确学习主题 通过真实案例的情感触动与初步归因,建立法治学习的必要性认知。基于学情中“初中生对法治影响生活缺乏深度理解”的痛点,选用天水幼儿园血铅事件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在记录违法事实(工业颜料滥用)和表达共情(对患儿的担忧)过程中,将抽象法律概念与具象社会事件关联,激活“法治缺失导致灾难”的底层逻辑,为后续法治意识的价值探讨奠定经验基础。 解构违法案例本质,具象化法治意识的内涵。针对学情“法律权威源于信仰”的理解难点,设计“关键词圈划—根源讨论—生活化比喻”的认知链条:首先训练学生提取核心信息的能力(如“工业颜料”“违规使用”),再通过小组归因分析(利益凌驾法律)揭示法治意识缺失的实质;最后用“法律像食堂阿姨的手套”等自创比喻,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的生活符号,突破初中生思维具象化的认知特点,实现“法治意识是内心认可”的概念建构。 实证法治功能,强化价值认同。紧扣学情“对法治是国家治理基石理解不足”的难点,引导学生从甘肃政府整改措施中直接标注法治三大功能(如“患儿免费治疗→保障权利”“官员问责→维护秩序”),用实证消解理论空洞性;通过分享“打架担责”等生活案例,反向论证法治缺失的后果,建立“法治守护个人权益”的具身认知;学案填空(法律权威源于人民信仰)则聚焦概念精准内化,破解“信仰法律”的抽象表述,实现从事实分析到价值认同的跃升。 构建“敬畏-学习-践行”的行为转化路径,落实知行合一。针对学情“维权实践能力弱”和教材“培养法治素养需行为基础”的要求,分三步设计: 1. 黑龙江案例:圈出“移送司法”等条款,理解“严守法律红线”即权责法定(敬畏法律); 2. 上海案例:罗列检测仪操作等技能,掌握法律工具(学习法律); 3. 光盘行动:制定公约条款(如“排队取餐”)并模拟监督,将抽象义务转化为可操作的“班级规则”(践行守法)。通过真实社会方案到班级实践的降维迁移,实现法治素养从认知到行为的落地。
新课新授 展示课题:树立法治观念——从“铅中毒事件”看公民法治素养的养成 明确学习目标 展示自主导学任务 展示总议题和子议题 子议题一:法治意识从何而来? 播放材料,展示材料:2024年初,某市褐石培心幼儿园为提高招生吸引力,园长朱某琳在投资人李某芳同意后,授意厨师购买 工业颜料(非食用色素)添加至幼儿食品中,并拍摄“精美餐点”照片用于宣传。经查,该幼儿园曾购买安全廉价的 天然果蔬粉(5.04元/100g),但因颜料“色泽更鲜亮”而违规使用。事件曝光后,园长朱某琳血铅检测值达 169.3μg/L(超标),多名幼儿出现健康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请结合材料,从法律角度谈谈,为什么负责人要在食品中加入有毒的工业颜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3、教师引导:将商业利益凌驾于法律之上,缺乏对法律的敬畏,未从内心认可法律权威。 4、议学活动:请联系生活谈一谈,如果法律有形状,它在你生活中像什么? 示例:如果法律有形状,它在你生活中像食堂阿姨戴的口罩和手套,保证我们的食品安全。 5、引导学生小结:1.法治意识含义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子议题二:为何要树法治意识? 观看材料,展示材料:2025年7月20日,甘肃省委省政府调查组通报,针对天水市麦积区褐石培心幼儿园违规添加含铅工业颜料制作食品,导致247名幼儿及28名教职员工血铅异常事件,甘肃省采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公安机关以涉嫌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批捕园长朱某琳、投资人李某芳等6人,并立案侦查后厨人员;纪检监察机关对监管失职的17名公职人员(含区教育局、市场监管局、医疗机构责任人)立案审查,其中10名官员被问责。同时,政府设立专项赔偿基金,为所有血铅异常幼儿提供免费治疗(含异地就医报销及陪护补贴),234名患儿完成首疗程后血铅值平均下降40.21%,并承诺长期健康追踪至成年。此外,甘肃省启动全省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强制推行三项新规:幼儿园后厨实时监控全覆盖,AI识别异常操作;食材供应商"黑名单"共享及家长"暗访员"监督机制;将血铅检测纳入儿童常规体检,建立重金属污染预警体系。 2、引导学生思考:1.结合材料,说一说事件处理过程中,分别体现了法治得哪些作用? 2.结合事件说明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3、教师引导:(1) 法治作用:维护秩序(追责)、保障权利(治疗患儿)、促进公正(新规) (2)重要性:①法律权威源于人民信仰:园长明知工业颜料有毒且存在安全替代品(食用色素),仍为“招生吸引力”故意违法,反映其内心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与信仰,导致规则失守 ②法治是国家治理基石:事件暴露基层监管链式失职(教育局未培训、医院篡改数据),提级调查后通过跨部门协作与制度重构,证实唯有法治能系统性纠偏,支撑治理体系有效运转。 4、议学活动:请联系生活举例说明,如果缺乏法律意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示例:如果随意闯红灯,违反交通法律法规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 5、引导学生小结:2.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 ②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子议题三:法治意识如何树立? 1、教师引导语:“同学们,2025年甘肃天水幼儿园因违规添加工业颜料导致血铅中毒的事件让我们痛心于法治意识的缺失让校园蒙尘。但伤痛催生变革——如今全国校园食品安全整治行动正如火如荼开展······” 2、展示材料:黑龙江省教育厅《中小学校食堂管理办法(2025年修订)》 核心内容: “学校校长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须将食堂管理纳入学校考核指标。对采购伪劣食材、挪用食堂资金等行为,依规从重追责;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500人以上食堂强制配备食品安全总监,由副校长担任,直接对校长负责。” 2、引导学生思考:1. 请结合材料,谈谈该规定如何体现“敬畏法律”的要求? 2.若校长明知食材有问题仍使用,可能承担什么后果? 3、教师引导:(1)坚持法律至上:将校长定为第一责任人,明确法律权责高于职务权力;严守法律红线:设置“从重追责”“移送司法”等条款,警示法律底线不可触碰。 (2)法律后果:若故意违法,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如撤职)、刑事追责(如生产有毒食品罪),体现法律强制力,要求将守法内化为行为习惯。 4、引导学生总结:3.怎样才能做到敬畏和信仰法律 我们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5、展示材料:上海虹口区市场监管局《“食”力护航暑期学生食品安全》(2025年)5 核心内容: “在暑托班开设‘流动科普站’,学生扮演监管员检查模拟后厨: 用ATP检测仪测餐具洁净度 辨认生熟混放、过期原料等违规情形 学习举报流程,现场拨打12315投诉问题食品。” 6、引导学生思考:1.学生通过哪些活动学习了法律知识?2.这类实践如何提升法治能力? 7、教师引导:(1)学习法律常识:掌握《食品安全法》中“禁止使用过期原料”“餐具消毒标准”等规则;理解法律程序:通过投诉演练熟悉维权渠道。(2)提升实践能力:亲身体验监管流程,培养理性分析能力(如判断违规行为);强化维权能力(如依法举报),实现从知识到行动的转化 8、引导学生总结:4.如何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①我们要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 ②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9、展示材料:国务院食安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2025年) 核心内容: “推行‘校园餐桌文明促进方案’: 学生制定《班级光盘公约》,签署反浪费承诺 设立‘文明监督员’制止插队、浪费行为 开展‘农田实践’体验粮食生产艰辛,向家庭延伸‘光盘行动’。” 10、引导学生思考:1.这些措施如何从“小事”培养守法观念? 2.文明餐桌怎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教师引导:(1)细节践行法治:遵守取餐排队(守规则)、光盘(反食品浪费法)等生活细节,将抽象法律转化为具体习惯。 (2)履行社会责任:监督浪费行为体现“文明”价值观;粮食体验活动传递“敬业”精神(尊重劳动);家庭延伸履行“和谐”责任。 12、引导学生总结:5.如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 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1. 阅读材料,圈划违法行为关键词(如“工业颜料”“违规使用”) 2. 小组讨论2分钟,总结违法根源(如“漠视法律”) 3. 独立书写比喻(如“法律像校园围墙,守护安全”) 4. 齐声朗读法治意识定义 1. 分组合作,在材料中标注法治三大作用(维护秩序/保障权利/促进公正) 2. 生活案例分享(如“打架被拘留说明法律维护秩序”) 3. 完成学案填空:“法律权威源于______” 1. 案例对比分析: - 圈出黑龙江规定中的“法律红线”条款(如“移送司法”) - 罗列上海活动的法律实践技能(如“ATP检测”) 2. 制定《班级守法公约》(包含3条可操作条款,如“取餐排队不插队”) 3. 角色扮演:模拟“文明监督员”劝阻浪费行为
拓展延伸 1、播放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议学任务:如果遭遇侵权,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合法途径维权? 2、教师引导:① 寻求法律援助(12348热线) ② 向监管部门举报 ③ 提起诉讼(《未成年人保护法》第60条)······ 3、教师寄语:“铅中毒事件的伤痛警示我们:法治意识的缺失会让校园蒙尘。但正是这份痛,催生了全国校园食安整治行动——从黑龙江的‘校长责任制’到上海的‘学生监管员’,法治正成为守护生命的铠甲。愿同学们内化法治精神,让规则守护每一份美好。” 1. 绘制维权流程图(举报→投诉→诉讼) 2. 情景模拟:两人一组演练拨打12315举报问题食品(需说明时间、地点、侵权事实) 3. 抄写法律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60条) 训练程序化维权能力,破解学情实践短板。确保学生遭遇侵权时能依法行动,直击法治教育的实践性本质。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2、展示思维导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案例教学激发深层思考:铅中毒事件贯穿全程,使学生深刻体会法治缺失的后果,有效突破“重要性”理解难点。 2.议学活动促进知行转化:“法律像什么”“维权途径模拟”等任务,推动学生将法律知识链接生活实际。 3.差异化教学待强化:对法律基础较弱的学生,需补充《食品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条文对照表辅助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