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遵守规则》议题式教案(表格式) 2025-2026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遵守规则》议题式教案(表格式) 2025-2026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统编版

资源简介

《遵守规则》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目标 1.通过司机礼让与老人鞠躬的案例,理解“尊重规则=尊重生命”的道德内核,树立“心有戒尺”的底线意识。 2.通过设计“完善禁停区规则”提案活动,培养通过合法途径(调查报告、社区讨论)参与规则优化的法治素养。 3.明确中学生身份责任:从遵守课堂纪律到社会劝导,再到参与规则改进提案,形成“守规-护规-优规”的责任链条。 4.通过分析礼让行人规则优化案例(如杭州“5米禁停区”),认同规则是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的基础,体现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八年级学生已初步了解社会规则的存在意义(如课堂纪律、交通规则),但对规则背后的道德内核(尊重生命)和法治内涵(参与优化)缺乏深度理解。 2.行为特点:具备遵守简单规则的能力(如排队),但在复杂情境中易受从众心理影响(如闯红灯);对“维护规则”的责任意识较弱,较少思考主动改进规则。 3.兴趣点:对视频案例、角色扮演等情境化教学兴趣浓厚,但对纯理论说教接受度低。需通过真实社会议题(如“5米禁停区”)激发探究欲。
教材分析 1.定位:
本课选自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课第二框,承上(认识规则重要性)启下(实践规则行为)。 2.核心内容: 重点:遵守规则的四大维度(增强意识、他律自律、维护规则、完善规则)。 难点:将“规则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理解规则优化的法治参与路径。 教学整合:
教材原有案例较抽象,本设计补充 “车让人”社会热点 及 “禁停区”争议,强化现实关联性,突出“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
重点 重点:理解如何遵守规则,包括增强规则意识、做到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坚定维护规则以及积极完善规则。
难点 难点:将遵守规则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遵守规则、维护规则和改进规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斑马线上的暖心时刻 引导学生思考:看完视频你有怎样的感受?背后是什么在发挥作用?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就以‘规则之光照亮文明之路’为题,学习《遵守规则》” 观看视频,分享感受;思考“暖心行为背后起作用的因素”。 情感共鸣切入,唤醒对规则价值的感性认知,引出课题。
新课新授 展示课题:遵守规则——规则之光照亮文明之路 明确学习目标 展示自主导学任务 展示总议题和子议题 子议题一:子议题一:敬畏规则·心中有戒尺 1、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司机为什么礼让行人?老人为何向司机鞠躬? 2、教师引导:司机对规则的敬畏,行人感谢司机的礼让。 3、播放视频:如果缺乏敬畏心,可能发生什么? 4、教师引导:如果没有敬畏,可能会产生冲突,甚至是引发车祸... 5、议学活动:小组活动:请两组同学分别扮演司机和行人,编写剧本演绎“没有规则意识的对话”和“互相尊重的对话”,并向同学们展示,时间4分钟。 6、引导学生小结:1.如何增强规则意识 ①我们对规则要心怀敬畏,知方圆、守规矩。 ②只有不断增强规则意识,提高按规则办事的自觉性,才能推动社会向着有序、文明的方向发展。 子议题二:践行规则·行动有方圆 1、观看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观看视频思考,哪些行为属于自律,哪些行为属于他律? 3、教师引导:自觉礼让行人是自律行为,交警对未礼让行人的行为进行处罚是他律 4、引导学生小结:2.为什么需要他律和自律 ①他律,即监督、提醒、惩戒等外在约束。 ②自律就是严于律己,通过自省和慎独,不断发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③自律和他律相互补充,有助于我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更好地遵守社会规则。 展示材料:自礼让行人新规实施以来,全国形成多主体协同维护规则的生动实践:武汉公交驾驶员率先签署礼让承诺书,行车中主动停车让行,将规则内化为行动自觉;南宁“老友志愿红”服务队在货运通道举旗引导“右转必停”,以柔性劝导推动公众守规;北京交管部门将违规行为记入信用档案,筑牢他律约束底线。更令人动容的是,武汉沿江大道无信号灯路口,公交车礼让老人后相邻车辆相继停下,老人五次挥手致谢——这一“车让人、人谢车”的闭环,彰显了规则守护中的文明温度。 6、引导学生思考:结合材料谈谈不同主体如何坚定维护规则? 7、教师引导:武汉驾驶员主动礼让,将规则转化为职业习惯;南宁志愿者举旗引导,用恰当方法推动他人遵守规则;北京信用惩戒强化外部约束,保障规则权威性;市民致谢行为促进“遵守-尊重”良性循环,深化规则认同。 8、引导学生小结:4.如何坚定地维护规则 ①要从自己做起,自觉将规则作为自己的行动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②要用恰当的方法,提醒、劝导、帮助他人遵守规则,营造遵规守纪、崇德守法的良好氛围。 9、议学活动:你怎么看待以上观点 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子议题三:完善规则·发展有力量 1、展示材料:近年来,我国礼让行人规则持续优化。2023年,交通部修订《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明确未礼让行人罚款标准,并加大对未礼让视障者的处罚力度。2025年,多地试点创新措施,如杭州在斑马线前增设“5米禁停区”,要求车辆提前减速,平衡安全与通行效率。数据显示,襄阳实施礼让行人标线后,斑马线亡人事故同比下降66.7%,而深圳严管路段机动车礼让率提升至96%。 2、引导学生思考:从材料看,礼让行人规则为何要不断调整?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3、教师引导:规则调整是为了适应行人安全需求与交通效率的变化(社会发展需求)。这说明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社会发展而改进,使其更合理、更有效。 4、展示材料:然而,杭州试点“5米禁停区”后,部分司机反映该措施可能加剧交通拥堵。网约车司机表示,在早晚高峰时段,每个路口需提前5米停车,导致车流速度进一步降低,部分路段通行效率下降约20%。此外,有货车司机指出,禁停区占用原有装卸区,迫使他们绕行更远距离,增加了运输成本。部分车主还担忧,若行人过马路时行动缓慢,车辆需长时间等待,可能引发后方车流积压,尤其在商业区、学校周边等行人密集路段。 5、引导学生思考:杭州“5米禁停区”试点后,部分司机认为影响通行效率。这提醒我们完善规则时应注意什么? 6、教师引导:完善规则需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如行人与司机),并通过科学调整(如优化禁停区范围)使规则更符合实际需求。 7、议学活动:请根据“5米禁停区”试点后的困扰给出合理的意见或建议。并谈一谈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参与规则的改进? 8、引导学生总结:5.为什么要完善规则 ①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 ③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 ④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需要调整和改进。 6.我们应怎样改进和完善规则 我们要关心和参与规则的改进、完善,积极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分组角色扮演:编写并演绎“无规则冲突” vs “互相尊重”的马路情境对话。 分析多主体案例(驾驶员、志愿者、交管部门),归纳维护规则的具体方式。 小组讨论:针对“5米禁停区”试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设计简易提案框架。 通过反差表演深化“敬畏规则=尊重生命”的理解,突破底线意识。 案例对比揭示自律与他律的互补性,培养多主体协同护规的法治思维。 以真实社会矛盾驱动辩证思考,实践“调查-讨论-提案”的规则优化路径。
拓展延伸 1、播放视频:斑马线前让一让,让出生命的安全线 2、引导学生思考:遵守规则只是对司机的要求吗?作为行人,作为中学生,我们是否也有需要遵守的规则? 3、教师引导:(1)行人应做到:①遵守信号灯,不闯红灯;②过马路时快速通行,不玩手机;③对礼让车辆点头/挥手致谢,传递善意 (2)中学生可践行:①校园中:遵守课堂纪律、排队不插队;②社会上:主动劝导身边人不闯红灯、不乱扔垃圾;③参与规则改进:通过调查报告、班会提案等形式反映不合理规则。 4、引导学生小结:6.如何遵守规则? ①遵守规则,需要增强规则意识。 ②遵守规则,需要他律与自律。 ③遵守规则,需要坚定地维护规则。 ④遵守规则,还需要积极完善规则。 5、教师寄语:同学们,规则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完善的文明标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既要心怀对规则的敬畏,更要用行动诠释责任。过马路时的一个驻足等候,对礼让车辆的一个微笑致意,提醒同伴遵守交通秩序的一份善意,都是我们践行规则的生动体现。 同学们,文明的城市需要每个人共同守护。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既做规则的遵守者,更做文明的传播者,用我们的行动为城市增添更多温暖与美好。 结合自身身份,列举校园/社会中可践行的规则行为,设计“中学生守规行动清单”。 关联学生身份责任,推动“知规”到“行规”的转化,落实行为指导。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2、展示思维导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视频案例与角色扮演有效激活课堂,学生能深度共情“车让人”的文明意义。 2.“禁停区”提案活动较好培养了辩证思维和法治参与能力,部分小组提出创新方案(如分时段禁停)。 3.部分学生对“他律与自律”的辩证关系理解模糊,需增加生活化对比案例(如自习课纪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