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
道德与法治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当前,我国的文旅产业已从传统的“看山看水”逐渐转向沉浸式体验“人间烟火”。“天水麻辣烫”、重庆“最大人行天桥”、“尔滨宠粉”、“淄博赶烤”、长沙夜经济……为游客的“诗与远方”提供了更多选择。这些人间烟火气( )
A. 彰显了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人权
B. 是人民权利得到扩大生动诠释
C. 表明发展文旅是当前中心工作
D. 体现我国文旅产业取得质的发展
2. “宪”给你与生俱来的守护,也给你遮风挡雨的港湾;“宪”给你平等的受教育权,也给你诚信纳税的责任;“宪”给你幸福美满的家庭,也给你后顾无忧的晚年……这首《宪法歌》反映出( )
A.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 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C.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D. 宪法的实施更需要加强监督
3. 2025年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努力取得更大成效。”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源于中国共产党( )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②肩负着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
③是维系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
④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唯一力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4. 全国人大常委会积极推进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工作。2024年,对报送备案的2146件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特别行政区本地法律等进行主动审查,对公民、组织提出的5682件审查建议逐一研究并依法反馈。督促制定机关纠正处理各类规范性文件1040件。由此可知( )
A. 监督是监察委员会的首要职责 B. 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C. 全国人大行使国家立法权 D.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
5. 在课堂“时事播报”活动中,小秦分享了以下两则时事。
◆2024年12月4日是我国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如法治进校园、设置普法宣传板等,推动宪法精神和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2025年3月26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修订《宪法宣誓制度实施办法》,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并规范宣誓仪式的着装和流程。
上述两则时事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增强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B. 提高宪法地位,推进宪法实施
C. 补充宪法条文,建设法治国家
D. 规范国家机构,贯彻民主集中
6. 近年来,电瓶车已成为城市居民常用代步工具。但个别居民借口小区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数量不够,将自己的电瓶车进楼入户、“飞线”充电,带来严重安全隐患。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如何存放和充电车主自由,他人无权干涉
②违规充电是物业管理的责任,与车主无关
③电瓶车主必须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④电瓶车存放和充电必须坚持安全第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7. 法润心田,点亮未来。在法治宣传周活动中,几位同学准备以“我国公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为主题撰写新闻稿。以下素材与这一主题相符合的是( )
①小云妈妈当选为县人大代表
②大学生小斌入伍成为解放军战士
③小海把压岁钱捐给贫困山区
④小琴节假日常到养老院慰问老人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8. 在学习“理解权利义务”这一单元时,某学习小组展示了以下素材及点评。其中匹配正确的有( )
序号 素材 点评
① 小荣的爸爸参加了新一届区人大代表的选举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这项权利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② 小刚上学期间刻苦努力,大学毕业后成功应聘到某公司从事技术研发工作 劳动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③ 政府工作人员违规行使职权,造成居民损失 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④ 小强不慎致小西受伤,双方家长就赔偿事宜协商不成,产生纠纷。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获悉后,及时介入 调解是通过调解组织解决纠纷的方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 在时事播报活动中,小敏收集了以下新闻。
结合上述材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③人民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健全宪法监督机制和程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 某市政协通过线上线下参与助力乡村振兴协商议事活动,将协商成果转化为高水平建议、高价值社情民意信息数百条,化解突出问题数百条。该市政协( )
A. 依法执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B. 提出议案,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C. 集中民智,精准回应群众关切 D. 参与执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1. 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这体现了( )
①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②诚信经营给企业带来持久的效益
③坚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④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2. 以下知识关系图表达正确的有(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3. 某班以“我国的国家机关”为主题制作展板,下列内容可以采用的是( )
①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修订《保守国家秘密法》——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领导立法
②人民政府积极主动的向社会公开信息,接受公众监督——促进行政机关依法执政
③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听取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权力机关行使监督权
④人民检察院对破坏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犯罪行为提起公诉——法律监督机关行使检察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4. 五年来,扫黑除恶斗争纵深推进,人民群众安全感大幅提升。全省法院共审结涉黑涉恶案件2061件22511人、执行“黑财”70.14亿元。一批罪大恶极的黑恶势力头目被处以重刑乃至极刑。这表明人民法院( )
A. 依法行使监督、调查和处置职责
B. 惩办犯罪分子,维护公平与正义
C. 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行使审判权
D. 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追诉犯罪
15. 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出示了下面的三个词条。这三个词条共同指向的大单元主题是( )
公平和正义 自由和平等 权利和义务
A. 弘扬传统美德 B. 完善国家制度
C. 勇担社会责任 D. 崇尚法治精神
16. 公平正义是一个美好社会应有的价值。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准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正义行为一般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下列行为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的有( )
①不分贫富,给村里所有人都发放低保金
②在公交车上,设置老、病、残、孕专座
③违反交通规则,让交警队的朋友帮忙摆平
④二战结束,将日本首要战犯送上军事法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 拒绝校园欺凌
近年来,校园欺凌引发大众关注,成为热点话题。校园欺凌是指学生之间一方通过肢体、语言或网络等手段蓄意或恶意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的行为。
请回答:校园欺凌行为侵犯了受害者的哪些权利?
18. 毫不动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材料一 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简称《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进程。
①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②2024年10月,《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③2024年12月,《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审议;④2025年2月,《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审议;⑤2025年4月30日,_____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⑥2025年4月30日,_____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
(1)请运用《我国国家机构》的知识,把上述两空填充完整。
材料二 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已超过5000万家,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说明我国为什么必须毫不动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注:民营经济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19 小李乘坐张师傅的网约车前往高铁站,不小心将手机遗落在车上。小李发现后,联系了张师傅,双方经协商约定:张师傅将手机送到高铁站,小李支付张师傅100元“跑腿费”。
张师傅如约到达指定地点后将手机返还,小李却不愿支付100元“跑腿费”。张师傅一气之下将小李诉至法院。
针对是否支付“跑腿费”,同学们有不同的观点。
法律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 第三百一十四条 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第三百一十七条 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 第四百六十九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事件的看法。
20. 树立法治意识,追求公平正义
材料一 “叮咚、叮咚……”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小明同学携带的手机发出了响亮的声音,老师走到他身旁,要求他将手机上交保管,小明拒绝上交。对此,同学们议论纷纷……
同学甲:老师真爱管闲事,我们的手机想带到哪就带到哪,爱怎么用就怎么用,这是我们的自由。
同学乙: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们可以使用手机,但不能把它带进课堂来呀。因为……
法律链接:《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章网络保护第七十条规定: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
(1)请你从自由与法治关系的角度对同学甲的观点进行评析。
材料二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时刻,某校八年级(3)班的同学决心号召全体市民为打造“公平正义之市”做出自己的贡献,特向全体市民发出以下倡议: 。
(2)请你将倡议书补充完整。
21. 感受宪法力量
材料一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草案,现行宪法正式诞生。四十二载一路走来,宪法的实施成就斐然,广大人民群众深刻感受到现行宪法的磅礴力量;在宪法统领下,我国法律数量不断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为公民行使权利提供了更清晰的遵循,为保障公民权利筑牢更坚实的法律基础;宪法的有效实施,推动和保障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是党心、民心所向……
(1)阅读材料,谈谈你感受到了现行宪法的哪些磅礴力量。
材料二 为了深入了解宪法与我们的关系,某班同学组织开展了一次交流沙龙,并邀请家长参加。
(2)根据他们的讨论,续写丙的话;并为本次讨论交流的内容做一个总结。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
道德与法治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人身自由权、财产权、人格尊严权(名誉权)
【18题答案】
【答案】(1)①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②国家主席公布法律。
(2)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经济增长、增加税收、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
【19题答案】
【答案】依据《民法典》相关法律规定,小李未按约定向张师傅支付报酬,没有依法履行法定义务。张师傅自身权利受损起诉至法院,是运用法律方式维护合法权利。从道德层面看,小李的行为没有践行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张师傅可以选择不索要报酬,弘扬与人为善、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履行义务,也应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构建和谐社会。
【20题答案】
【答案】(1)同学甲观点错误。自由是法律之内的自由,法治标定自由界限,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带手机进课堂,法治既规范又保障自由,应遵守校规。
(2)遵守规则维护公平,敢于斗争守护正义。
【21题答案】
【答案】(1)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完善法律体系、保障公民权利、推动国家发展。
(2)丙:宪法规定受教育权,我会努力学习。总结:宪法与我们息息相关,应增强宪法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