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

资源简介

坚持“ 两个毫不动摇 ”教学设计
课题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程内容取自统编版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旨在探讨如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国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定立场和行动方针,是对前一课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以及“为什么”问题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是第二课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所在。掌握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并有助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这一部分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审视我国国有企业近年来的发展与壮大。为了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发展国有经济,并且要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发展国有经济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中心,合理布局,并分类推进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此来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同时,农村集体经济应通过实施三权分置、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措施,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二部分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教材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接着,详细阐述了国家如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具体措施。国家致力于确保和营造一个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同时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
2、学情分析 已知点: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认同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制度,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经济与生活》,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毕竟经济是与我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 困惑点;授课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高一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特点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阶段,他们思维和兴趣点都停留在具体形象的内容上,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 发展点:学生学习经济知识的兴趣浓厚,提升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也十分必要,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贴近学生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学生的阅历,设计实践操作环节,增强探究活动的可操作性,以便于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3、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 (1)通过探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认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树立经济制度自信、经济理论自信。 (2)客观、全面地看待我国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培养科学精神。 (3)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理解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原则,培养法治意识。 (4)感悟、探讨如何坚特"两个毫不动摇",逐步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明确发展壮大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措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措施;理解企业成功经营的因素。 学习难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导入
教师活动: 2025年,我国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 播放视频 习总书记曾提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的端在自己手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饭碗端牢,来护佑我国粮食安全呢? 在上一框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以今天我们的议学主题就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护佑的粮食安全保卫战。 你们知道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最大的国有企业是谁吗?中粮集团。 展示“中粮集团”的图片,通过图片我们了解到“中粮”是中国的大粮仓,那么护佑中国粮食安全是不是只靠这一家国企就够了呢? 本课将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这三个经济成分出发去分析如何保卫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了解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召开,体会国家对待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不能变,也不会变。民营经济发展的前景广阔,同时也体现了国家长期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决心,并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 设问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联系上一框的内容点明本课的议学主题就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护佑我国的粮食安全,再播放视频帮助学生认识中粮集团。
环节二 议题一、 护佑粮食安全,必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教师活动: 议学材料:“国有经济”小组展示收集到的材料—视频 议学任务:结合议学材料和教材P8-10页内容,分析中粮集团是如何发展壮大自身端牢中国人饭碗的呢?并在课堂上展示议学成果。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议学,完成议学任务,讨论交流并形成共识。 结合议学点拨材料,总结教材知识,归纳出,中粮集团是如何发展壮大自身端牢中国人饭碗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议学,共同探究中粮集团是如何发展壮大自身端牢中国人饭碗来理解如何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精神。
环节三 议题二、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教师活动: 议学材料:“集体经济”小组展示收集到的材料 - 视频 议学任务:结合议学材料和教材10-11页内容,分析中粮是如何是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并在课堂上展示议学成果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议学,完成议学任务,组内讨论交流并形成共识。 结合议学点拨材料,总结教材知识,归纳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重难点知识。并分析中粮是如何是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议学,共同探究中粮是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并在课堂上展示议学成果,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环节四 议题三 、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助力国家粮食安全教师活动: 议学材料: 材料一:我国非公有经济是改革开放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从中国粮食来看,随着粮食采购制度的终结,粮食流通是不断推进,民营企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据我们最新的统计数字,在全国粮食经营企业当中,民营企业的数量超过3.2亿家,占企业总数超过70%;从业人员超过60%,去年的粮食收购量占比达到了30%;在全国的粮食加工业当中,民营企业的数量接近90%,工业总产值超过了三分之二,所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粮食流通领域的重要平台。
材料二:2023年7月1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议学任务:结合议学材料和教材12-13页内容,分析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鼓励、支持、引导他们的发展。并在课堂上展示议学成果。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议学,完成议学任务,组内讨论交流并形成共识。 结合议学点拨材料,总结教材知识,归纳、分析出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知识,并回答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议学,共同探究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鼓励、支持、引导他们的发展?并在课堂上展示议学成果,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环节五:议一议、 公有制经济VS非公有制经济孰轻孰重教师活动: 回顾改革的历程可以发现,较长时间以来,伴随民营经济的发展“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的争议时隐时现,谈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到底孰轻孰重? “没有单打一,没有一点论,这点是什么时候都没有动摇的,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不要搞孰轻孰重!” ——习近平总书记学生活动: 根据自己的认知做出判断和回答。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的思辨意识,辩证去看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的优缺点,从而更加坚定“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制度自信。
6、板书设计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不断通过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破除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门槛,激发民营企业的积极性,严格保护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广大民营企业奋力拼搏,发挥经营自主灵活的优势,发展韧性不断增强,发展活力不断迸发,民营经济已成为发展主力军。 找到身边的优秀民营企业,了解它的发展历程,从它的发展来谈谈如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案例,如国企改革成功案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知名民营企业发展事迹等,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教学内容,如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呈现政策文件等,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经济理论知识。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反思:本课为议题式教学,围绕总议题:“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护佑粮食安全”,分别设计了三个子议题—“护佑粮食安全,必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助力国家粮食安全”及相关议学活动,环环相扣,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本课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贯穿整框,通过问题链导向和合作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层层递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提高探究能力、辩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改进设想:增加更多贴近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加强小组讨论的组织引导,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与方式: 课堂提问; (2)小组讨论表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参与度主要看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作能力从小组讨论的组织协调、成员互动等方面评估;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度、广度和创新性来判断,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