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文言文)注释+译文+解析(20页)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文言文)注释+译文+解析(20页)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观沧海
东汉 ·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 谯(qi 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 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 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 《短歌行》等。
②〔临〕到达,登上。
③〔碣(ji é ) 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 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 桓时曾路经这里。
④〔澹(d 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⑤〔竦峙(s ǒng zh ì ) 〕耸立。竦、峙, 都是耸立的意思。
⑥〔星汉〕银河。
⑦〔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 幸运。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诗是诗歌合乐 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译文】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我要饱览这大海的 壮观。
海面浩渺,水波澹澹。突兀耸立的山岛, 最先跃入眼帘。
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
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 澜!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吐纳 的;
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生于 大海广阔的胸间。
啊!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 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解析】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 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 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 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 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 唱。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 系。除了这两句之外,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 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 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 ”至“洪波涌起 ”) 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 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 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 ”, 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 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接下来四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 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 ”字,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 安风骨 ”的代表作。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文言文 ·注释+译文+解析
第 1 页 共 20 页
次北固山下
唐 ·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①〔次〕停宿。
②〔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③〔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 人,唐代诗人。
④〔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⑤〔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 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⑥〔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 日已从 海上升起。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⑦〔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 春已来。
⑧〔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 家书到洛阳。
【译文】
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 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水 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 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暖的气息,旧年未尽, 已是春天。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 回家园?掠过天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 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解析】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 人久不得归, 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 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 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 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 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 ”当指北固山,在镇 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 上,“客路 ”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 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 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 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 ”“阔 ”“正 ”“悬 ” 四字炼得好:“潮平 ”,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 ”,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 ”一语,又是为颈联 中“江春 ”一语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 ”指夜将 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 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 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 日复一 日, 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 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
①〔王昌龄〕(?-约 756),字少伯,京兆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文言文 ·注释+译文+解析
第 2 页 共 20 页
被贬为龙标尉。
②〔左迁〕降职。
③〔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
④〔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⑤〔杨花〕柳絮。
⑥〔子规〕即杜鹃,又称“布谷鸟 ”。
⑦〔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 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⑧〔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 流的合称。
⑨〔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 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 ”在今湖南怀化境 内。
【译文】
柳絮已经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 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 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解析】
这首诗首句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杨 花 ”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 似“不如归去 ”,二者合起来便有了伤感的气 氛,应该读得轻而缓慢。第二句点题,“ 闻道 龙标 ”也要轻读;“过五溪 ”要重读,五溪在 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 而悲伤的感情。第三四句意思关联很紧:“我 寄愁心与明月 ”是诗人的奇想,为什么会有此 奇想?下句便是回答。读时两句间须有稍长停 顿,以制造悬念,突出下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诗人安慰朋友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里。
这首诗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清代沈德潜 评论这首诗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 怀 ’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 ”说它新, 就新在诗人想象奇特上。诗人和王昌龄天各一 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自己的关怀,但明月当 空,千里可共,于是自然想到让明月把他的“愁 心 ”带到夜郎去。这是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 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 承担这项使命。在文学作品中,借明月来抒发 怀人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如曹植诗《七哀》: “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 叹有余哀。 ”比李白早些的张若虚诗《春江花 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但把明月看成能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在李 白之前似乎还不曾有过。
天净沙 ·秋思
元 ·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思〕思绪。
③〔马致远〕(约 1251-1321 以后),号 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 戏曲作家、散曲家。
④〔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⑤〔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⑥〔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 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文言文 ·注释+译文+解析
第 3 页 共 20 页
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 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 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解析】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 28 字就生动地表 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 年来,人们说起“ 乡愁 ”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 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 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 面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 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 ”“老 树 ”“ 昏鸦 ”“ 小桥 ”“流水 ”“人家 ”,是 他眼中所见;“古道 ”是他的经行地;“瘦马 ” 是他所骑;而“西风 ”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 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 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 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 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 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 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 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 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 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 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 ”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 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 ”来写的, 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之处。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南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 · 言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 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 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 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 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
①《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 -444)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 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②〔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 陈郡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 死后追赠为太傅。
③〔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④〔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 儿侄女。
⑤〔文义〕文章的义理。
⑥〔俄而〕不久,一会儿。
⑦〔骤〕急。
⑧〔何所似〕像什么。
⑨〔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 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⑩〔差(ch ā ) 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 大体。拟,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
〔因风〕乘风。因,趁、乘。
〔公大兄无奕女〕 指东晋诗人谢道韫 (yùn),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无奕,谢 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⑩〔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 子,曾任左将军。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文言文 ·注释+译文+解析
第 4 页 共 20 页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 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 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 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 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 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 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文言知识】
一、古今异义
1 .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今义: 自己亲生的儿子与女儿。
2 .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文章的义理; 今义:文章的意思。
3 .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
二、一词多义 日: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名词,天)
②期日中(名词,太阳)
三、特殊句式
1 .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省略句)
2.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疑问句中, 代词充当宾语,宾语前置,是“ 白雪纷纷所似 何 ”的倒装)
3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
南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 · 方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日中。过中不至,太 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 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①〔陈太丘〕即陈寔(shí)(104-186 或 187),字仲弓,东汉颍(yǐng)川许县(今河南 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名,治所 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②〔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③〔 日中〕正午时分。
④〔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 去,离开。
⑤〔乃〕才。
⑥〔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 陈寔的长子。
⑦〔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
⑧〔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 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⑨〔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⑩〔引〕拉,牵拉。
〔顾〕回头看。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 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 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 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文言文 ·注释+译文+解析
第 5 页 共 20 页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 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 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 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通“否 ”,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二、古今异义
1 .相委而去
古意:丢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
2 .元方入门不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
三、一词多义
信:
①则是无信(讲信用)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顾:
①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②顾野有麦场(看)
《论语》十二章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 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 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 其中矣。”
——(《子张》)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文言文 ·注释+译文+解析
第 6 页 共 20 页
【注释】
①《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 篇。东汉列为“七 经 ”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 合称为“四书 ”。
②〔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 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③〔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④〔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⑤〔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 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 ”,愉 快。
⑥〔愠(yùn)〕生气,恼怒。
⑦〔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⑧〔学而〕和下文的“为政 ”“雍也 ”“述 而 ”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 第一章第一句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 义。
⑨曾子(前 505-前 436),姓曾,名参(sh 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⑩〔吾(wú)〕人称代词,我。
⑩〔 日〕每天。
⑩〔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 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 面。省, 自我检查、反省。
⑧〔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⑩〔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⑥〔信〕诚信。
⑩〔传(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 的知识。
⑩〔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 ”,用于
整数和零数之间。
⑩〔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⑩〔惑〕迷惑,疑惑。
⑩〔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 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 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 度。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 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 无所适从。
〔殆(dài)〕疑惑。
回,即颜回(前 521-前 490),字子渊, 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堪〕能忍受。
〔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 指仁德。
〔者〕代词,……的人。
〔好(hào)〕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 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 ”, 热水为“汤 ”。
〔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 这里指胳膊。
〔于〕介词,对,对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文言文 ·注释+译文+解析
第 7 页 共 20 页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川上〕河边。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fú) , 不舍昼夜〕逝去的 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逝,往、离 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 于句末,表示感叹。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 民百姓。
子夏(前 507-?),即 卜商,字子夏, 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笃(dǔ) 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 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仁〕仁德。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 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 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 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 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 呢? ”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 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 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 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
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 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 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 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 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 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 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 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 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 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 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 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 样流去,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 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 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仁德就在其中了。”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 .不亦说乎:同“悦 ”,愉快。
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 ”,用于整 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 .学而时习之
古义:按一定时间;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文言文 ·注释+译文+解析
第 8 页 共 20 页
今义:时间。
2 .学而时习之 古义:复习; 今义:学。
3 .吾 日三省吾身 古义:每天; 今义:一 日。
4 .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数; 今义:数词,三。
5 .温故而知新
古义:旧的知识;
今义:过去的,老的。
6 .择其善者而从之
古义:优点;
今义:善良的人。
7 .择其善者而从之
古义:跟从(学习);
今义:跟从。
8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三、一词多义
而:
①学而时习之(表顺承,然后,就)
②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表修 饰)
④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⑤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但是、却)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承,然后、就)
⑦博学而笃志(表并列,并且、和)
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②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知:
①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②知之者不如好知者(懂得)
③温故而知新(得到)
乐:
①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②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 … … 为乐)
其: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称代词,他的)
②人不堪其忧(指示代词,这、那)
③回也不改其乐(人称代词,他的)
④乐亦在其中矣(指示代词,这)
⑤仁在其中矣(指示代词,这)
四、词类活用
1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4 .吾 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5.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 的知识)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喜欢,爱好)
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活用为 动词,以……为乐)
8 .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9 .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指优点长处)
五、特殊句式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文言文 ·注释+译文+解析
第 9 页 共 20 页
1 .人不知(吾)而(吾)不愠(省略句)
2 .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句)
3 .贤哉,回也!(主谓倒装,正常语序是 “ 回贤也哉 ”)
4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 之。(省略句)
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判 断句)
峨眉山月歌
唐 ·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②〔半轮〕半边,半个。
③〔平羌(qi āng)〕即青衣江,大渡河 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④〔发〕出发。
⑤〔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qi án) 为,距峨眉山不远。
⑥〔渝州〕今重庆一带。
【译文】
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 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
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 思念你却不能相见,顺流而下直往渝州。
【解析】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 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峨眉山头高悬 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 陪伴着诗人远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
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山、 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 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而五个地名连用,造成 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 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 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①〔江南〕这里指湖南一带。杜甫和李龟 年重逢是在潭州(今湖南长沙)。
②〔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乐师,擅长唱 歌。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
③〔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 巩县(今河南巩义东)人,唐代诗人。
④〔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
⑤〔寻常〕经常。
⑥〔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 “九 ”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 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 的艺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 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解析】
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 代,“安史之乱 ”却把人们抛入战乱的深渊。 “岐王宅里 ”“崔九堂前 ”,都是当年名流骚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文言文 ·注释+译文+解析
第 10 页 共 20 页
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地点就不免勾起人 们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与 李龟年这样风光无限的乐师交往,是很“寻常 ” 的。万万想不到的是,在江南暮春时节,年老 病衰的诗人竟又和故人重逢!“ 落花时节又逢 君 ”这一句很有名,“ 落花 ”寓意甚多,既有 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 叹。诗很短,刚开头即煞尾,连一句也不愿多 说,更让人体味到那种深沉的悲哀与感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①〔行军〕行营、军营。
②〔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③〔故园〕故乡。
④〔岑参〕(约 715-770),江陵(今属 湖北)人,唐代诗人。
⑤〔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 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 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⑥〔傍〕靠近。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 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 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地开放了。
【解析】
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可
是处于军旅之中,又遭遇战乱,诗人“强欲登 高 ”,感叹“无人送酒 ”,其中的惆怅、凄凉, 难以言表。很快,诗人又从这种自我感伤中走 出来,联想到故园的菊花,它们在沦陷的都城, 应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虽然没有主人欣赏, 孤寂而凄凉,但也一定不负秋阳,在断壁残垣 间竞相绽放。欣赏诗歌要特别注意体味核心意 象,像诗中的“故园菊 ”,其所负载的意义已 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 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①〔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 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 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②〔李益〕(748-约 829),字君虞,陇 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
③〔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 一说,当作“ 回乐峰 ”,山峰名,在回乐县(今 宁夏灵武西南)。
④〔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 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 个眺望故乡。
【解析】
前两句写夜晚登城远望,但见大漠似雪,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文言文 ·注释+译文+解析
第 11 页 共 20 页
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这样的宁静 如果不被打破,也许诗人可以沉浸其中,体味 大漠那亘古的苍茫。可是,就在这万籁俱寂的 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 了“征人 ”的思乡情绪。顿时,一切崇高和悲 壮都化作了绵绵不绝的乡愁。笛声在扩散,愁 思在蔓延,在这样一个凄清的夜晚,集体的失 眠也不可避免。读时发挥想象,沉浸其中,就 能体会到那种苍凉旷远的意境。
诫子书
蜀汉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 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注释】
①〔诫〕告诫、劝勉。
②〔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 瞻。
③〔书〕书信。
④〔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 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 军事家。
⑤〔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⑥〔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⑦〔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⑧〔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⑨〔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⑩〔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⑩〔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⑩〔广〕增长。
⑧〔淫(yín)慢〕放纵懈怠。淫,放纵。 慢,懈怠。
⑩〔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⑥〔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 宁静 ”相 对而言。险,轻薄。
⑩〔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⑩〔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⑩〔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⑩〔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 没有用处。
⑩〔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 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 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 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 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 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 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 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第 12 页 共 20 页
【文言知识】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以:
①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非
②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 志: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

学:
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成:
①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
②遂成枯落:变成,成为
行:
①三人行:行走
②君子之行:品德,操守
意:
①意与 日去:意志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
③意暇甚:神情,态度
二、词类活用
1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远大志向)
2.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3.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清 · 蒲松龄《聊斋志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 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 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 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 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 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 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 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止增笑耳。
【注释】
①〔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 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 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②〔屠〕屠户。
③〔止〕仅,只。
④〔缀(zhuì) 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⑤〔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⑥〔从〕跟从。
⑦〔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 一起追赶。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 跟原来一样。
⑧〔窘(jiǒng)〕处境困迫,为难。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文言文 ·注释+译文+解析
第 13 页 共 20 页
⑨〔受其敌〕遭受它们的攻击。
⑩〔顾〕看,视。
⑩〔积薪〕堆积柴草。
⑩〔苫(shà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 苫蔽,覆盖、遮盖。
⑧〔弛〕解除,卸下。
⑩〔眈(dān)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 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
⑥〔少(shǎo)时〕一会儿。
⑩〔径去〕径直离开。径,径直。
⑩〔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⑩〔久之〕时间长了。
⑩〔瞑(míng)〕 闭上眼睛。
⑩〔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 情、态度。暇,从容、悠闲。
〔暴〕突然。
〔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洞,洞穴, 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 用作状语,“从通道 ”的意思。
〔尻(kāo)〕屁股。
〔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
〔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黠(xiá)〕狡猾。
〔顷刻〕一会儿。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 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 意思是能有多少。
〔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 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
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 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 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 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 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 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 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 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 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 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 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 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 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 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 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 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 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 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 料罢了。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止有剩骨:通“只 ”,只有
二、古今异义
1 .场主积薪其中 古义:柴草; 今义:工资。
2 .弛担持刀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文言文 ·注释+译文+解析
第 14 页 共 20 页
古义:卸下;
今义:放松、松弛。
3 .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某—地方。
4 、屠暴起
古义:突然;
今义:强大。
5 、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自胯至膝盖的部分;
今义:屁股。
6 、盖以诱敌
古义:原来是;
今义:遮蔽、覆盖。
7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8 、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 释为“罢了 ”;
今义:耳朵。
三、一词多义
止:
①止有剩骨(通“只 ”)
②一狼得骨止(停止)
以:
①投以骨(介词,把)
② 以刀劈狼首(介词,用)
③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连词,来)
④盖以诱敌(介词,用来)
之:
①复投之(代狼)
②又数刀毙之(代狼)
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之间,不译)
④久之, 目似瞑(助词,不译)
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意:
①意暇甚(神情、态度)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前:
①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②狼不敢前(向前)
敌:
①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②盖以诱敌(敌人)
积薪:
①场主积薪其中(堆积柴草)
②转视积薪后(堆积在那里的柴草)
四、词类活用
1 .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夫,宰杀牲 畜卖肉的人)
2 .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
3 .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4 .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
5 .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卸下)
6 .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7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地)
8 .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9.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 通道 ”的意思)
10 .又数刀毙之(使动用法,使……毙, 意为杀死)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文言文 ·注释+译文+解析
第 15 页 共 20 页
五、虚词的用法
之:
①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③久之(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位于主谓 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复投之(代词,代狼)
以:
①投以骨(介词,把)
② 以刀劈狼首(介词,用)
③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介词,来)
④盖以诱敌(介词,用来)
其: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指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⑥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乃:
①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②乃悟前狼假寐(才)
盖:
①盖以诱敌(表原因。这里有“原来 ” 的意思)
六、文言文式
(一)省略句
省略宾语:
1 .投(之)以骨
2 .一狼仍从(之)
省略介词:
3 .场主积薪(于)其中
4 .一狼洞(于)其中
5 .屠乃奔倚(于)其下
省略主语:
6 .(屠)顾野有麦场
7 .(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二)倒装句
8 .投以骨(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 以骨投 ”)
9 .意暇甚(正常语序应为“意甚暇 ”)
10.身已半入(正常语序应为“身已入半 ”)
1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正常语序应为“ 而 两狼如故之并驱 ”)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 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 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 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 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穿〕挖掘、开凿。
②《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 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 235)集 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 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③〔宋〕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④〔溉(gài)汲(jí)〕打水浇田。溉,浇 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⑤〔及〕待,等到。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文言文 ·注释+译文+解析
第 16 页 共 20 页
⑥〔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⑦〔道〕讲述。
⑧〔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 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 ”的意思。
⑨〔对〕应答,回答。
⑩〔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 到一个人的劳力。
【译文】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 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 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 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 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 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 人啊。”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 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 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 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 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 其坏? ”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注释】
①〔杞〕周代诸侯国。
②《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 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 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 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③〔亡(wú)〕无,没有。
④〔晓〕告知,开导。
⑤〔积气〕聚积的气体。
⑥〔若〕你。
⑦〔行止〕行动,活动。
⑧〔奈何〕为何,为什么。
⑨〔只使〕纵使,即使。
⑩〔中(zhòng)伤〕伤害。
〔积块〕聚积的土块。
〔四虚〕四方。
〔躇(chú) 步跐(cǐ) 蹈〕这四个字都 是踩、踏的意思。
⑩〔舍(shì) 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 同“释 ”,解除、消除。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 自己无处 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 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 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 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 呢? ”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 会坠落下来了吗? ”
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 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文言文 ·注释+译文+解析
第 17 页 共 20 页
那个人又说:“那地陷了又怎么办呢? ”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 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 陷下去呢? ”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 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秋词(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①〔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 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
②〔寂寥〕冷清萧条。
③〔春朝〕春天。
④〔排〕推开。
⑤〔碧霄〕蓝天。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 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 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解析】
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这首诗一反常态, 不写悲秋,而写爱秋,如此明朗刚健的“秋词 ”, 在古典诗歌中是不多见的。诗的前两句,先弃 “逢秋悲寂寥 ”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 ” 的新见,气势不凡;后两句直接推出“证据 ” ——“ 晴空一鹤排云上 ”的明丽秋景,引出豪 迈的诗情。谁能说这不是最完美的“论证 ”呢?
仔细品读,约略能感觉到诗中隐含诗人因支持 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夜雨寄北
唐 ·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①〔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 所以说“寄北 ”。
②〔李商隐〕(约 813-约 858),字义山, 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 诗人。
③〔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 古属巴国。
④〔何当〕何时将要。
⑤〔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也没有确定的日 期,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逢,在西窗下共剪烛花, 再叙说巴山夜雨时我思念你的情思。
【解析】
一封普通的“ 家书 ”,几行浅显的诗句, 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问归期 ”而 “未有期 ”,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在“夜雨涨秋池 ”的环境 中,更感到孤独凄凉。接下来笔锋一转,想象 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 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 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 了的“昔 日 ”之苦。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文言文 ·注释+译文+解析
第 18 页 共 20 页
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南宋 ·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
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 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
②〔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③〔戍轮台〕指守卫边关。戍,守卫。轮 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 里驻兵屯守。这里代指边关。
④〔夜阑( l án)〕夜将尽。
⑤〔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 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 卫边疆。
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迷迷糊糊地梦见, 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 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解析】
诗以“僵卧孤村 ”开篇,写出风雨夜老人 凄凉的处境。但这不是诗人所要强调的意向,
“不 自哀 ”才是他要坚持的信念。不以衰老自 弃的诗人,内心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他静 听着窗外肆虐的风雨,并把这些音响编入梦境, 成为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之声。这是何等悲壮! 诗人曾自称平生写“夜雨 ”的诗篇最多,这首 诗的特别之处是借写风雨梦境,抒发那感人至 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潼关
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注释】
①〔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 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 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 ”之一。
②〔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 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 为军事重地。
③〔终古〕久远。
④〔簇〕簇拥。
⑤〔束〕拘束。
⑥〔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 以 西)。
【译文】
从古至今,高天上的白云就一直簇拥着这 座城关,秋风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入这滚滚云 涛中。
奔腾而来的黄河在这里转弯,奔向平坦广 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 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刚入潼关便 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 自己显得平庸。
【解析】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当时随父赴 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 的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首句写高云簇拥古 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
第 19 页 共 20 页
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 流大野 ”,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 ” 拘束。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 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
坦。都在写山水,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 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 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 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文言文 ·注释+译文+解析
第 20 页 共 20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