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基础知识梳理 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文基础知识梳理 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基础知识梳理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 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星光灿烂,好像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
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考点】
1.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运用动静结合,描写观海时所见到的全景,“水何澹澹 ”是动景,写出了沧海的宽阔 浩荡;“ 山岛竦峙 ”写出了静景,描写突兀耸立的山岛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 显得神奇壮观。
2.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 抒发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的抱负。
3.“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中的“若 ”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 在哪里。
“若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暗示这四句并 非是诗人所观,而是虚写。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
【考点】
1.分析“杨花落尽子规啼 ”一句在诗中的作用。
“杨花 ”且“落尽 ”点名暮春的时令;渲染了悲凉感伤的氛围;引出下句叙述王昌龄 被贬龙标尉之事,抒发诗人对朋友的牵挂、思念之情。
2.任选角度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运用拟人的修辞,将月亮拟人化,明月似乎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 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明月知晓人情,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 同情和思念之情。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显得十分宽阔。顺风行船,帆儿高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考点】
1.“潮平两岸阔 ”有版本作“潮平两岸失 ”,“ 阔 ”与“失 ”,哪个字更好?请谈谈 你的看法。
阔字好,因为它直抒胸臆,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 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
2.赏析“风正一帆悬 ”的“悬 ”字。
“悬 ”字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舒坦。
3.从修辞、炼字、内容等任一方面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情感、哲理:时序的交替,匆匆不可待,叫诗人产生思乡之情。宣告了春天的来临, 透出勃勃生机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黄昏归巢的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 袅。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 地方。
【考点】
1.“小桥流水人家 ”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以乐景写哀情,对比反衬离人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小桥流水人家 ” 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 ”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 从中来,肝肠寸断。
2.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揭示主旨。断肠形象地突出漂泊异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因思念亲人而撕心 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月影倒映在青衣江澄澈的水面上,仿佛在随着江水流 动。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考点】
1.试结合“ 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 ”这一评价,赏析本诗。
短短四句诗,将“峨眉山 ”“平羌”“清溪 ”“三峡”“渝州 ”五个地名连用,造成 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 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第二句诗用“入 ”“流 ”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 ”中之景?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当年我经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考点】
1.有入说,诗歌第四句中“落花时节 ”的含义,一语“三 ”关,你认为有哪“三 ”层 意思?
自然的景色;国家的衰败;作者自己和艺人(李龟年)的颠沛流离。
2.赏析名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这两句诗用了反衬和双关手法。“落花时节 ”暗示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 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3.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考点】
1.重阳节大家都登高,为何要说“强欲 ”?
“强欲 ”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 ”来看,诗人 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2.第二句用了什么手法?造成“无人送酒来 ”的原因是什么?
“无人送酒来 ”句,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
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无人送酒来 ” 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 ”的特定
环境。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峰前的沙地惨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像秋霜一样。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吹起那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考点】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 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考点】
1.“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 ”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妙处。
“排 ”,在这里是“排开、推开 ”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 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表达 了诗人什么情感?
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 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考点】
请简析“涨 ”字的作用。
“涨 ”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 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 ”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 出征北方疆场。
【考点】
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 ”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将白己涡望杀敌报国的理想付诸梦境,强烈地抒发了报国之志 和忧国忧民之情。
2.“夜阑卧听风吹雨 ”一句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
“风吹雨 ”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 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火的危险。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 坦。
【考点】
1.大河“犹嫌束 ”、群山“不解平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豪情?请结合谭嗣同的经历简 要分析。
表现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务云以人的动作“簇拥 ”,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 拘束 ”,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 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①[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③[文义]文章的义理。
④[俄而]不久,一会儿。
⑤[骤]急。
⑥[何所似]像什么。
⑦[差(chā)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
⑧[未若]不如,不及。
⑨[因风]乘风,因,趁,乘。
【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
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二哥的长子胡儿说: “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风而漫天飞舞 。 ”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长兄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 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①[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日中]正午时分。
③[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④[乃]才。
⑤[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
⑥[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⑦[家君]对人谦称自已的父亲。
⑧[引]拉,牵拉。
⑨[顾]回头看。
【译文】陈太丘和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在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位 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朋友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 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令尊在不在? ”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 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人!和我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 人丢下, 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没到,就是 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无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 他,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学而》
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 ”, 愉快。
④[愠(yùn)]生气,恼怒。
⑤[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间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 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却不因此恼怒,不是君子吗? ”
曾子曰:“吾 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 而》
①[吾(wú)]人称代词,我。
②[日]每天。
③[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 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④[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⑤[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⑥[信]诚信。
⑦[传(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 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①[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⑥[从心所欲]顺从意愿。[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心 里不再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旨意,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可 以顺从意愿,但也不会超过法度。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译文】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 当老师了。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i)]疑惑。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 书,就会疑惑。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雍也》
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制成的。②[堪]能忍受。
【译文】孔子说:“多么高尚啊,颜回!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 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种穷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①[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②[者]代词,………的人。
③[好(hào)]喜爱,爱好。
④[乐]以……为快乐。
【译文】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 这种学问和事业作为快乐的人。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述而》
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 水 ”,热水为“汤 ”。
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③[于]介词,对,对于。
④[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 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 点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①[川上]河边。川,河流。
②[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逝,往、离 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①[三军]指军队。②[夺]改变。
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译文】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指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①[笃(dǔ)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②[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③[仁]仁德。
【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 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 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 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①[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②[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③[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日的。
④[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⑤[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⑥[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⑦[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⑧[广]增长。
⑨[淫(yín)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⑩[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⑩[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 ”相对而言。险,轻薄。
⑩[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⑧[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⑩[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⑥[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⑩[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⑩[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⑩[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已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 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安静专一,才能 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 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时光而疾速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
同消失了,像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 还怎能来得及呢?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 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 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①[溉(gài)汲(jí)]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②[及]待,等到。
③[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④[道]讲述。
⑤[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 ”的意思。
⑥[对]应答,回答。
⑦[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译文】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要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他家)经常 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有人 向宋国国君(报告),使(他)听到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的人回答说: “ (我说的是打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发现一个人来呀。 ”寻到的消息 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 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其人曰:“天果积气, 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
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其人曰:“奈地坏何? ”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奈何忧其坏? ”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①[亡(wú)]无,没有。晓]告知,开导。
②[积气]聚积的气体。若]你。
③[行止]行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
④[只使]纵使,即使。
⑤[中(zhòng)伤]伤害。[积块]聚积的土块。
⑥[四虚]四方。
⑦[躇(chú)步跐(c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⑧[舍(shì)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 ”,解除、消除。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 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 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 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 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 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 也放了心,很高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