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案
教材名称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课题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章节课时 第1章第1节第1课时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为指导,落实 “活动型学科课程” 理念,通过情境创设与实践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 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核心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运用要点:通过分析原始社会至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变革(生产力)、所有制形式(生产关系),印证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 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价值引领:引导学生从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视角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树立 “四个自信”,落实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的第一框题,是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起点。教材以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为主线,通过分析各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特点与基本矛盾,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后续学习 “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奠定理论基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是贯穿社会发展的核心逻辑,是认识阶级社会本质的钥匙。同时通过对比不同社会形态的剥削本质,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学情分析 1.认知特点 高一学生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对具体历史案例(如奴隶起义、工业革命)易于理解,但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等抽象概念的辩证关系理解存在困难,需通过情景模拟、对比分析等具象化方式引导。且他们对 “填鸭式” 理论讲解兴趣较低,偏好互动性强、有体验感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辩论),需设计 “做中学” 的任务驱动学习。 2.知识基础 学生们在初中历史中已学习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史实(如石器时代、夏商周朝代更替、工业革命);但对 “私有制”“阶级” 等概念有初步了解,但缺乏理论深度,容易认为“原始社会公有制是理想社会”,未认识到其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本质;会混淆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 表象与 “雇佣剥削” 本质,需要通过案例辨析澄清。
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 通过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坚定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的信念。2.科学精神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解释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演进的根本原因。 辩证看待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树立唯物史观。 3.公共参与 通过小组讨论 “私有制是否是历史的进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提升参与社会问题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形成与国家的起源;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及历史地位。 依据:教材通过大量篇幅描述各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特点(如奴隶社会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体现 “认识社会形态本质” 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并非理想社会” 的唯物史观视角;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如何推动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 依据:“原始社会公有制的局限性” 需突破学生 “原始社会是理想社会” 的认知误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具有抽象性,需结合经济危机案例具象化分析。
教学资源与教学用具 短视频资源: 《国家的起源》动画短片(5 分钟,解析阶级与国家的关系); 近代工人罢工历史影像片段(如英国宪章运动)。
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1.角色扮演情境: 学生通过扮演原始部落成员、奴隶、工人等角色,沉浸式体验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生活,如 “原始人模拟会议” 中讨论 “猎物分配规则”,直观理解公有制的必然性。 2.历史场景复现: 播放《国家宝藏》中 “司母戊鼎” 相关片段,结合奴隶社会青铜器生产场景,追问 “精美文物背后的阶级剥削”,引发情感共鸣。 (二)问题驱动法 问题链设计: 1.原始社会 :“为什么原始人必须共同劳动?”——分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奴隶社会 :“雅典民主政治为何排斥奴隶?”——评价(透过现象看本质) 3.封建社会 :“农民为何难以摆脱对地主的依附?”——解释(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关系) 4.资本主义社会 “工人自由选择工作,为何仍被剥削?”——辩证(形式平等与实质不平等) (三)小组合作探究法 史料实证类: 任务:分析 “文化遗址中随葬品差异”,论证私有制萌芽。 要求:每组提炼 2 条证据,用 “因为… 所以…” 逻辑链表达。
教学过程及内容
环节与时间分配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效果评价
导入:穿越时空的社会实验(5 分钟) 情景模拟: 教师扮演 “时空导游”,学生随机抽取 “身份卡”(原始部落成员 / 奴隶 / 农民 / 产业工人),用一句话描述 “你的一天”。 例: 原始人:“今天用石斧砍树,摘野果,大家分着吃。” 奴隶:“奴隶主让我搬石头建金字塔,没饭吃还要挨打。” 引导思考: “为什么不同身份的人生活差异如此之大?这与社会制度有什么关系?” 通过具象化角色扮演激发兴趣,快速建立 “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生活状态” 的逻辑链。
新授环节:社会演进的 “三重探秘”(28 分钟) 探秘一:原始社会的解体——当石头遇见金属(8 分钟) 活动:考古现场大发现 教师展示: 图片对比:原始社会石器 vs 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 史料:“大汶口遗址中发现私有制萌芽的证据(如随葬品差异)”。 小组任务: 模拟 “考古学家小组”,根据证据推断: 青铜器的出现如何改变原始人的劳动方式? 随葬品差异反映了什么社会变化? 教师总结: 生产力突破(金属工具)→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萌芽→氏族公有制瓦解。 通过石器与青铜器图片对比、考古史料分析,直观展现生产力发展(金属工具应用)对原始社会的冲击,引导学生从 “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萌芽” 的逻辑链理解公有制解体的必然性。破除 “原始社会美好论” 认知误区,建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 的唯物史观视角,培养 “论从史出” 的证据意识。
探秘二:阶级社会的本质 ——权力与财富的游戏(10 分钟) 活动:跨时空法庭辩论 场景一:奴隶社会 角色扮演: 学生分三组扮演 “奴隶主”“奴隶”“历史学家”,辩论 “雅典奴隶制民主是否是真正的民主?” 教师引导: 结合雅典公民大会图片,追问:“占人口 90% 的奴隶为何无权参与?” 场景二:封建社会 图片展示:地契、租佃契约复印件,学生解读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数据对比: 封建社会农民 “交租比例”(如 “收成对半分”)vs 奴隶社会 “劳动成果全归奴隶主”。 场景三:资本主义社会 案例分析: 展示 “现代工厂流水线照片” 与 “《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摘要”,提问: “工人看似‘自由’,为何仍受资本家剥削?” 通过角色扮演、实物解读(地契)和数据对比(剥削程度),将抽象阶级矛盾转化为可感知的身份冲突与利益分配问题。引导学生透过雅典民主、资本主义 “自由劳动” 等表象,分析其阶级本质,培养辩证思维;横向对比不同社会剥削形式,揭示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阶级关系” 的核心逻辑,强化唯物史观的实践应用。
探秘三:社会演进的动力—— 矛盾的力量(10 分钟) 活动:矛盾剧场——社会形态的‘成长烦恼’ 小组任务: 每组选择一个社会形态,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其 “基本矛盾”: 奴隶社会:奴隶主与奴隶的对抗; 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与私有制的冲突。 成果展示: 例: 一组表演 “奴隶起义砸断镣铐”,另一组用漫画呈现 “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对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理论升华: 教师点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以具象化方式呈现各社会形态基本矛盾(如奴隶起义、经济危机),将抽象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 转化为直观冲突场景。通过小组创作与理论升华,引导学生归纳 “矛盾激化→社会变革” 的普遍规律,凸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实现从知识理解到价值认同的提升。
(三)课堂练习:时空穿越者的总结(4 分钟) 假设你是一位穿越过四个社会形态的 “观察者”,用表格总结: 社会形态生产力标志生产关系核心特征主要矛盾原始社会石器公有制人与自然奴隶社会青铜器奴隶主占有一切奴隶主 vs 奴隶封建社会铁器牛耕地主土地私有地主 vs 农民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资本家私有制无产阶级 vs 资产阶级
通过结构化表格巩固核心知识,培养归纳能力。
(四)课堂小结:社会演进的 “成长树”(3 分钟) 师生共建思维导图: 树根:生产力(石器→金属工具→机器); 树干:生产关系(公有制→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枝叶:各社会形态的特征与矛盾。 教师点睛:“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偶然,而是由客观规律支配的必然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同样是历史的必然。”
板书
作业
其他
教学反思 活动有效性: 角色扮演、辩论等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历史代入感?小组合作中是否出现“个别学生主导、其他学生参与不足”的现象? 难点突破: 学生是否理解 “原始社会公有制的局限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抽象概念”? 价值引领: 是否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感受到 “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选择”?可增加对比环节:“现代社会扶贫政策 vs 阶级社会贫富分化”。 改进方向: 下次课可引入“虚拟博物馆”线上资源,让学生直观观察各社会形态的文物,增强感性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