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8.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课件(35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8.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课件(35张)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思想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8.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第八课 内在逻辑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8.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8.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文化具有民族性
(2)文化具有多样性
基础
前提
(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1)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2)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要 求
特点
作用
措施
有利于 维 护
0 1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该如何应对?
文化复古主义认为,中国传统的千年道统不能丢弃,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要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恢复儒教,返回孔孟之道。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始终面临一个难题:我们应如何处理保守与变革的关系?那在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我们应如何取舍?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对于这个问题,中国文化界有两种激进的观点:文化复古主义、全盘西化论。
你认为上述观点存在哪些不足和局限?
阅读与思考
文化复古主义
全盘西化论认为,中国的问题,根本就是整个文化的问题,中国文化的出路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地西化。
全盘西化论
观看视频,思考文化复古主义的局限性。
文化复古主义: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其认为传统文化的千年道统是不能放弃的,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坚决反对西化主张,要求返回孔孟之道,在社会上提倡尊孔运动,倡导诵经复古。
文化复古主义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死守传统的教条,不肯对传统文化持扬弃的态度,不愿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这是一种食古不化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
观看视频,思考全盘西化论的局限性。
全盘西化论:该思潮最早出现于戊戌变法时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人物是胡适、陈序经等人。
全盘西化论在批判封建专制文化、宣传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思想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总体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是一种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①文化复古主义:
②全盘西化论:
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接受任何外来文化和新文化。
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一味推崇外来文化。
守旧主义
封闭主义
局限:会导致中华文化停滞不前,倒退衰落。
启示:
保持开放心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启示: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局限:丧失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使中华民族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历史虚无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
【注意】:文化发展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
一、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1、对待外来文化的2种错误观点 P108
(2)“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是在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时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民族虚无主义”则一味推崇外来文化。
正确区分“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1)“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是在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时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则从根本上否定传统文化。
热衷于过洋节,对传统节日不屑一顾。
儒家思想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应坚决抛弃。
用土葬的方式大摆排场,办理长辈丧事。
为保护我国的文化产业,应抵制外国的文化产品。
民族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守旧主义
封闭主义
练一练:下列属于哪种错误倾向
【启示】:文化发展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的错误倾向。(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阅读与思考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谈谈你对鲁迅这段话的体会,并思考:①有必要“拿”吗?②能全“拿”吗?③该“拿”什么?
(1)“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是一种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鲁迅认为“拿来”的正确方法是要运用脑髓,就是要有思考,放出眼光是要有鉴别,自己来拿是要有选择。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①态度: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
②要求:
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
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
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理念和运行机制。
③目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P109
一、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照搬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知识拓展
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非盈利性的公共文化类产品。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
文化产业:以盈利性为目的,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如:影视音像、图书出版、游戏动漫等产品。
【注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区别 含义 是指以弘扬主旋律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它不以赚钱为目的。产品具有创造性和公益性 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产品带有消遣性、娱乐性、益智性
生产目的 生产公共产品,有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 生产商品,以营利为目的。
资本来源 国家或社会 企业
机构性质 事业单位 企业单位
运营机制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 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 影视音像、图书出版、游戏动漫等产品。
联系 文化产业以文化事业为基础,文化事业以文化产业为支撑。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比较: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0 2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情境探究二
实践证明我是对的!
王明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从莫斯科归国后,教条主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并引发了后面的红军长征。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损失。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同样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结果却大不相同,原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从主观出发,未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故而失败。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因而成功。
1、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的原因
①必要性: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
②重要性: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③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探究任务:徐悲鸿在学画过程中,是如何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徐悲鸿一生致力于国画的创新实践,他认为革新中国绘画的要旨在于:“古法之佳者守之,不佳者改之,垂绝者继之,未足者增之。”徐悲鸿抵欧之初,目睹了大量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优秀作品。于是,他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并在坚守国画本色的基础上,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 ①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以我为主”:就是在对世界文化精华的吸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
“为我所用”:就是辩证取舍、择善而从,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
2、 要求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按照主要在中国大地上产生并发展的共同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人文理念、核心思想来分析和处理问题。
知识归纳
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角度)
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对待外来文化的要求、原则)
要克服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两种错误的倾向,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归纳:发展中国文化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
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对待传统文化,要做到“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处理好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立足国情,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将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与中国国情具体结合。
课堂小结
错误观点
要求
原因
8.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要求
1.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属于文化复古主义。
纠正: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属于全盘西化论。
易错提醒
2.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应以吸收为主、为我所用。
纠正:对待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只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就能推动文化发展。
纠正: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保持开放的心态只是其中之一。
5.只要我们敢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外来文化就能发挥重要作用。
纠正:我们要敢于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但是外来文化必须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4、学习借鉴一切外来文化。
纠正:学习借鉴有益的外来文化
1、(2023·浙江·高考真题)20世纪上半叶,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曾赴日、美、苏演出,引起轰动。京剧表演艺术由此得到这些国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与这些国家的戏剧观念发生碰撞和融合,对这些国家的戏剧及其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可知(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文化交流互鉴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解析:①②:京剧表演艺术由此得到这些国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与这些国家的戏剧观念发生碰撞和融合,对这些国家的戏剧及其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可知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①②正确。【干扰项】(未体现)③:材料强调中国的京剧与这些国家的戏剧观念发生碰撞和融合,没有涉及文化交流互鉴时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错误。(未体现)④:中国传统文化有两面性,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这个观点的表述本身正确,但未涉及。
【真题演练】
3、(2023·湖南高考真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冲突论”认为,世界各种文明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冲突、敌视甚至战争。中国式现代化破解“文明冲突论”,紧紧扎根中国土壤,立足中华文明发展逻辑,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以辩证方式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阈,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破解"文明冲突论",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6分)
【真题演练】
3、(2023·湖南高考真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冲突论”认为,世界各种文明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冲突、敌视甚至战争。中国式现代化破解“文明冲突论”,紧紧扎根中国土壤,立足中华文明发展逻辑,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以辩证方式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阈,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破解"文明冲突论",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6分)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与原则
立足国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交流互鉴中推动文化发展
【参考答案】
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平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化解文明冲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分)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在文化交流互鉴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2分)
③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胸怀天下、保持开放,又立足中国国情,坚守中华文化发展立场,推动人类文明在深度交流与交融中进步。 (2分)
1、(2023·福建·二模)亲子音乐舞台剧《敦煌奇妙夜》自2019年起历经800多个日夜的筹备与研发,从海量敦煌素材的甄选到剧本故事的反复打磨,每一处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中西方文化在创作过程中更是碰撞出诸多奇妙的火花。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该( )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成果
②消除中西文化差异,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
③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④保持开放的心态,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趋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课后强化】
解析:中西方文化在创作过程中更是碰撞出诸多奇妙的火花,表明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成果,①符合题意;文化差异的存在是客观事实,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要尊重文化差异,②表述错误;从海量敦煌索材的甄选到剧本故事的反复打磨,每一处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展示出亲子音乐舞台剧《敦煌奇妙夜》,表明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应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③符合题意;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求同存异,“融合趋同”说法错误,④表述错误。
2.(2024·天津河西·三模)首届中国和塞尔维亚文化交流论坛近日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来自中塞两国约50名专家学者、政府及行业代表齐聚一堂,探讨中塞文化交流的发展历程、中塞文明对话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塞人文交流新机遇。文化交流( )
①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②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实现文化趋同
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④为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发挥了积极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后强化】
D
解析: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认同本民族文化①不选。文化具有多样性,不能实现文化趋同,不选。
3.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目前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我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意在( )
①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②彰显文明优势,提升我国的文化渗透力、感染力
③促进文化交流,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世界文化
④赓续红色血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后强化】
A
解析:①③:我国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意在促进文化交流,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世界文化;也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①③正确。
②:文化渗透的说法属于文化霸权主义,要坚决反对;②说法错误。
④:题干说明的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该选项讲的是赓续红色血脉,指传承革命文化,二者不直接相关,材料也不涉及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化,④排除。
4.鲁迅先生在谈到中外文化交流时主张实行“拿来主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外国文化不能照单全收,要有所借鉴。这要求( )
①既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还要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 
②既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还要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一切外国文化 
④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交流互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后强化】
A
解析:①②:“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外国文化不能照单全收,要有所借鉴。体现了既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还要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既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还要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①②适合题意。
③:要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而不是学习借鉴一切外国文化,③错误。
④:材料强调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符题意,④排除。
5.作为一种舶来品,歌剧已在中国生根发芽。某省5年推出5部歌剧力作,用国际观众熟悉的艺术形式将中国故事带上国际舞台。歌剧《鉴真东渡》两次赴日本巡演,掀起了“鉴真热”。2019年,《鉴真东渡》又启程赴美巡演,观众在节目结束之后不愿离场,久久沉醉在中国文化的多彩魅力中。这启示我们( )
①用好世界语言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形式
②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开放包容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
④既要肯定本民族的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后强化】
A
解析:①:歌剧是西方艺术表现形式,用歌剧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其他民族更好的了解中华文化,故①符合题意。
②: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而不是传统文艺,故②排除。
③:用国际观众熟悉的艺术形式将中国故事带上国际舞台,体现了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故③符合题意。
④: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故④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