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水沸腾了【教材解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 水沸腾了【教材解读】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2.3 水沸腾了【教材解读】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后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思维目标
●分析水加热过程中的温度数据,建立事实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探究实践目标
●能够基于现象发生的条件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选择酒精灯、温度计等工具进行实验探究。
●用准确的统计图表记录和整理信息,根据数据得出水沸腾时的温度。
态度责任目标
●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安全,培养安全规范操作的意识。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了解蒸汽机发明和改良的历史故事,体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分析
水沸腾现象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大多数学生有较为模糊的感性印象,如温度的上升、沸腾时的气泡以及声音等。本课对应课程标准3 ~ 4年级学习内容“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的第一点“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和学习内容“1.2 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的第八点“观察并描述水沸腾或结冰的现象;了解一般状况下,水沸腾和结冰时的温度,知道温度是影响水沸腾和结冰的重要因素”。本课为“水”单元第3课,学生已经对常温下水的蒸发有了一定了解,但对于高温下水的快速蒸发还缺乏具体认知。本课要做好探究水沸腾的实验,观察水沸腾的过程,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与学生已有认知形成冲突并进行整合,加深学生对水沸腾的科学认识。
本课分为四个板块。聚焦板块,引导学生关注给水加热会出现的现象。探索板块,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内的水,观察并记录水加热过程中的变化。学生在进行探索活动前,需要掌握酒精灯、温度计等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明确分工,如实记录实验现象。研讨板块,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水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及现象,并对沸腾时“白气”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拓展板块,学生了解蒸汽机的发明以及改良的历史故事,渗透科学史教育,训练学生挖掘科学史资源、查找资料、阅读并整理文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酒精灯等实验器材,这些器材的组装和使用是难点。水的沸腾实验中有温度计的使用、酒精灯加热的注意事项、水量的选取、仪器摆放的方法介绍等问题,内容多且杂,教师应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着重于温度计的使用和酒精灯加热的注意事项,化繁为简,同时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记录水沸腾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难点:实验仪器的组装和规范使用;通过细致观察和分析,认识到“白气”不是水蒸气。
(四)教材解读
本课情境:装有水的锅在不断加热的情况下,锅上方热气腾腾。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给水加热的场景,为后续实验设计做铺垫。
聚焦:关注水加热过程中产生的“白气”,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初步讨论“白气”产生的原因及物质组成,与前两课水蒸气的认识联系,引发认知冲突。
探索1:设计实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实验前可让学生预测温度的变化、水面和杯底的气泡大小等情况,使观察更具有针对性。
探索2: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水面会有热气产生,杯中会产生气泡,并且沸腾前后气泡的大小、多少都有变化。虽然学生会对明显的现象产生深刻的印象,但他们的观察可能并不十分有序和全面。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进行观察,并做好详细地记录。
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好实验分工,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指导。
记录单:观察记录的重点在于温度计示数以及水的变化,水的变化涉及水中、水面、水上方。教师做好引导,注意区别水中和水面现象。在标准大气压强下,水的沸点是100℃,但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些差异,重点让学生关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差异,要提醒学生如实记录水的温度变化。
研讨1:一般情况下,水在100℃时出现沸腾现象。水沸腾时,在底部会产生气泡,这些气泡随着上升而变大,到达水面时破裂,水面看到有翻滚的气泡,水上方出现大量“白气”。沸腾后继续加热,虽然吸热,但是水温度不变。
研讨2:水沸腾时产生大量高温水蒸气,在扩散过程中,水蒸气温度下降,凝结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看到的“白气”。
拓展:将实验发现与工业生产相联系,介绍蒸汽机发明的原理和改良的历史故事,将自然科学与生产生活、历史发展相融合,感受科技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准备
学生:铁架台、护目镜、三脚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水。
教师:教学课件。
(六)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1.聚焦
生活中,烧水是十分常见的活动,教师可直接用“你烧过水吗?水烧热时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学生,引出给水加热会出现“白气”。紧接着让学生解释这些“白气”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猜测“白气”是什么成分。学生可能会有很多零散的、模糊的记忆,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想法。
2.探索
在短暂的交流与思维碰撞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已有的认知用图画的形式形象地板书出来。探索部分的主体活动是“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内的水”。在该活动中,面对众多新的仪器,学生充满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教师需要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探索2的实验装置比较复杂,建议由教师提前完成安装,并在课堂上及时引导。本次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每个学生都应当有明确分工,如材料管理员、记录员、安全监督员等。
由于学生第一次自己使用酒精灯,教师要先通过讲解、演示,让所有学生都了解酒精灯的构造,并演示点火与灭火的方法。有条件的话,可以使用微课,这样直接有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事先让每个小组的一名学生试着操作,掌握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要特别强调相关的安全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由事先安排的学生当“检查员”,负责安全监督。
加热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准确、客观地记录温度的变化,同时也要指导学生观察温度变化过程中的其他现象:水中气泡的变化,杯壁水珠的变化,杯口“白气”的位置等信息,鼓励学生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下来,为后续的研讨做好准备。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①有序地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以及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②测量水温时温度计不要碰到烧杯壁或底部,测量过程中不能触碰温度计,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点持平;③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很烫的,切勿用手触摸,谨防烫伤。
3.研讨
在学生实验完毕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研讨的两个问题整理活动记录并做好交流准备。“水从常温到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吗?温度为多少的时候会出现沸腾现象?”这个问题是比较容易回答的,温度计上的读数显示非常直接,也是学生容易获得的。学生可以发现加热时水温逐渐上升,水温达到100℃左右开始沸腾,沸腾后水温基本保持不变。对于沸腾现
象,学生的表述可能是杂乱的,教师可从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三个方面整理学生的回答,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习惯。第二个问题“沸腾时产生的大量‘白气’是什么?”学生在观察水沸腾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沸腾的水面与“白气”之间的部分有一段“空白”的空间,这表明“白气”并不是紧挨着水面出现,而是有一段距离,这个现象需要学生细致地观察。联系前面两节课中水蒸气的特点,可以发现中间这段看不见的部分和水蒸气特点相吻合,“白气”和第1课中大杯子内壁的水雾特点更吻合,从而推测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外界较冷的空气降温后,转换成液态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也就是看到的“白气”。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进一步理解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二者在温度影响下可以互相转化。
4.拓展
将实验中观察到大量“白气”冒出的现象与蒸汽机的发明相联系,渗透科学史教育。蒸汽机的发明原理和烧水时水蒸气冲开水壶盖的原理是相同的。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蒸汽机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船舶上作为推进动力历百余年之久,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人类的商业活动范围。在陆路交通方面,英国的史蒂芬孙改进和完善了第一辆蒸汽机车,使人类迈入了“火车时代”,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通过对蒸汽机发明以及改良故事的学习,学生将体会到工业化与科学密不可分,科学技术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推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七)教学评价建议
课堂教学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根据小组同学的课堂表现进行小组加星,如安静倾听、认真观察、操作规范、科学记录、积极发言等。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学习新课后,从“我会操作、我会表达、我会记录、我会倾听”几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实际评价时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如表所示。
“水沸腾了”自我评价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
我会操作 我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我会表达 我能将自己的观点说清楚
我会记录 我能准确记录水沸腾过程中的温度数据和其他现象
我会倾听 我能专注倾听别人的想法,并适时给出回应
举例炉火上的水在持续加热后会沸騰,并且有大量“白气”冒出。明确这节课需要在加热的前提下观察水的变化。
资料:讲解酒精灯的结构组成、酒精灯火焰各层及温度差异,提示学生要用温度最高、颜色最明亮的外焰进行加热。
根据图片所示的实验器材,教师讲解各器材的作用、组装及使用方法。由于本实验涉及实验器材的组装和酒精灯的使用,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演示,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谨防被烫伤。
提示用酒精灯加热时的注意事项:学生使用烧杯等容器在加热时和结束后,由于容器温度很高,应避免触摸器材。
教师演示、讲解正确点燃和熄灭酒精灯的方法,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确保规范操作。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提示:用铁架台固定在合适高度,悬挂温度计使玻璃泡在水中,不能触碰杯底或杯壁。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点持平,不可俯视或仰视。
由于沸腾时有水泡破裂和高温水蒸气逸出,需提醒学生佩戴护目镜,注意安全。
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好实验分工,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指导。
以烧水壶为例,呈现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的现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