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感受性强,概念的理解有较多生活事例的支撑。经过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一定了解,为深入学习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提供了知识上的储备。2.心智特征: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现象、热点话题及真实案例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但比较容易排斥抽象度和理论性要求较高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高二年级的学生对“辩证法”等抽象概念的全面性及深刻性理解有所欠缺。进行课堂教学需依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感性材料深化为理性认知。在贴近学生的真实情境中,培育家国情怀。
二、教材解析
1.本课地位:“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的第一框题。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本课侧重从方法论角度阐述“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2.本课作用:本课既承接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内容,又作为唯物辩证法的起始课,进一步明确了世界不仅是物质的,也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问题,对于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起到基础性作用。
三、设计思想
四、教学目标
走进“成昆铁路建设与发展”的活动情境,结合实例及课堂活动,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体悟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辨析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引导学生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的基本特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难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六、方法与策略
“情境·议题”创设下的体验式学习:基于对情境的体验和议题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成真情实感,促成素养落地,促进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任务·问题”驱动下的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任务解决与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关键能力,促进思想政治课的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对话·讲述”语境下的互动式教学:思想政治课的理论传递性主要通过教师主讲和学生表达来实现,而其理论穿透力来源于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在课堂互动中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时空·感官”维度下的多样式教学:在课堂线索的整体架构上,坚持纵向迁移与横向布局相结合;在教学素材的片段处理上,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促成思想政治课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七、资源与工具
1. 硬件:多媒体资源、感谢信展板、信纸、磁力贴2. 软件:短视频,参考资料:《成昆铁路:英雄创时局 逢山开坦途》
八、教学过程
【第一章 回望·风雨成昆路】
【背景展示】“大凉山”“世界奇迹”“毛泽东”“地质勘探员”“铁道兵”“精准扶贫”“民族团结”“国家发展”等词语。【问题探究】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词之间有什么关联? 【学生活动】思考并提出各种猜想。【教师总结】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就是我们哲学上所讲的“联系”。我们不难发现,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将沿着这条风雨成昆路,共同探寻这个普遍联系的世界。【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风雨成昆路》,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定义的“联系”,让学生感悟到整个世界都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使学生了解成昆铁路的相关背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积极性。
【第二章 对话·致敬英雄路】
【情境创设】2020年7月1日,是成昆铁路建成通车50周年纪念日。某校团委举办“致敬成昆线上最可爱的人”主题活动,号召青年学生为铁路英雄写一封感谢信。【任务驱动】致敬成昆线线上最可爱的人【问题探究】请结合同学们分享的感谢信的内容,简要概括国家领导人、地质勘探员和铁道兵战士分别为成昆铁路的建成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学生活动】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①“地质勘探员”→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②“铁道兵战士”→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仍然是客观的)③“国家领导人”→联系具有多样性(直接间接/必然偶然/眼前长远),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教师总结】成昆铁路的建成对于改善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密切西南边疆与全国各地的联系、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意义重大,这一联系(成昆铁路)的建立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为此付出甚至牺牲的英雄。无论是作出科学决策的国家领导人、精准勘探的地质工程师还是应用无私奉献的铁道兵战士,都值得我们感激。正如习总书记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设计意图】以参与成昆铁路的决策、勘探和建设的英雄人物故事为切入,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领会联系的客观性与多样性,树立学生尊重英雄、崇敬英雄的价值观。通过书写一封跨越时空的感谢信的形式,向铁路英雄致敬,并在师生共读书写内容的基础上,剖析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背后所折射的哲学智慧。
【第三章 前行·驶向幸福路】
【情境创设】成昆铁路正式通车以来,有两趟“慢火车”,它伴随着成昆铁路的发展而发展,始终不弃不离地奔走在大凉山的山水之间,奔走在沿线彝族群众心头。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5633/34次扶贫专列为我国西南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作出卓著贡献。【任务驱动】“声”临其境——为扶贫专列的宣传视频配音【问题探究】中国已经进入高速铁路时代,“中国高铁”、“中国速度”能够成为代表国家实力的名片。在此背景下,“慢火车”(扶贫专列)的存在有何意义?它是否会被时代所淘汰?【学生活动】学生可以从“慢火车”对西南地区脱贫、团结民族地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角度作答。【教师总结】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整体布局下,“慢火车”就成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几十年如一日地翻山越岭,票价低廉、乘车方便,只为了让沿线乡亲能将更多的山货带出大凉山,为此,列车的14节车厢,有一半都拆除了两排座椅。虽然没有高铁动车组的超高时速,但“慢火车”的存在却成为了大凉山人民脱贫致富、奔向幸福的关键一环,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整体的团结,将党和政府的温情传递给深山的百姓,也载着沿线乡亲们的渴望驶向期待中的小康生活。回到这节课的最开始,同学们是否还记得那个问题:何以成昆?也许问题的答案,正沿着这条风雨成昆路而渐渐清晰,无数的牺牲铸成的英雄之路、不懈的奋斗绘就的致富之路、幸福之路。没有党和国家立足整体、统筹谋划,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的坚持,就不会有大凉山快速发展、焕然一新的今天;没有几代成昆人胸怀大局、迎难而上的精神,就不会有沿线人民自立自强、幸福安康的生活。莽莽成昆路,根骨永留存。【设计意图】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介绍成昆线上开设的扶贫专列,并组织学生扮演列车宣讲员,为扶贫专列的宣传片进行配音,以此让学生能够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观点去分析和评价事物,使全课激荡起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落实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
九、学习评价
1.过程性评价自评问题列表完全达标基本达标勉强达标尚未达标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体悟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辨析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引导学生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形成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2.总结性评价
十、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搜集并阅读成昆铁路相关资料,并为《何以成昆》片段配音校本习题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必做) 提升训练(选做)课后实践课后请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研学《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结合《纲要》的内容,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相关知识,说明《纲要》的是如何体现系统优化法的。【设计意图】通过设置完成中国铁路小论文,学生自主调研中国铁路发展状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大国责任和担当,达到认识的深化和情感的升华。
十一、板书设计
十二、课堂反思
本课为活动型新授课,设计的精巧之处在于,以“何以成昆”为线索贯穿课堂始终,运用蒙太奇的创作手法,通过“回望·风雨成昆路”“对话·致敬英雄路”“前行·驶向幸福路”三个篇章将情境素材进行了时空化处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结构化整合,使教学逻辑严谨、层层铺开、环环递进。并通过组织合作书写感谢信、师生共读书信、为扶贫专列宣传片配音等活动,让师生互动感增强、提高学生参与感和获得感,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张力,最大限度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将学科核心素养扎根于学生的心田,使家国情怀与核心价值落地生花。坚持了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但本课的教学设计仍有待完善的空间,如为扶贫专列的宣传片是由教师剪辑完成的,留给学生的发挥空间不够开阔;在教学内容的要求下,对致敬的英雄人物事迹有筛选,缺少了学生自行探索发现的过程。
任务要求:
①请选择地质勘探员、铁道兵战士和国家领导人这三个类别的其中一个,也可以是某一类别中你所熟知的一位具体人物;②感谢信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他(们)为成昆铁路的修建作出的突出贡献、他(们)所作的贡献对成昆铁路的建成有何意义、他(们)的英雄事迹对新时代青年的启示等。③每组选派1名同学代表发言,上台朗读并展示你们所写的致敬英雄的感谢信。
具体要求:
在浏览视频内容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为在这段视频撰写解说词,并选派1名同学,现场为这段视频进行配音。
活动提示:
两趟慢火车,深得沿线彝族同胞喜爱。他们无论购物、就医、求学、通勤、走亲访友或做小生意,都毫不犹豫地选择和依赖着它。他们送给了它许多亲切的雅号——便民车、连心车、扶贫列车、致富专列、“瓦吉瓦”(彝族语里最好的东西之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