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地球的结构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地球的结构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 题 2.2地球的结构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地球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并能说出地壳主要由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 理解地壳会因地球内部运动(如挤压)发生弯曲变形,并能通过地震、火山等现象感知地球内部的运动性。 科学思维 能够通过观察地球结构示意图和岩石样本图片,比较归纳三类岩石的典型特征(如玄武岩、页岩、大理岩)。 能根据岩层弯曲示意图,推理地壳运动与岩层变形之间的因果关系。 探究实践 能小组合作完成地球结构模型制作,并按正确顺序(从内到外:地核→地幔→地壳)用橡皮泥分层模拟圈层结构。 会通过切开模型剖面观察圈层,并对比实景图(火山喷发、岩层弯曲)解释自然现象。 态度责任 在模型制作中乐于协作,尊重同伴意见,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认识地壳运动的现象,初步建立防灾意识(如地震、火山喷发的自然关联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圈层结构认知: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名称、顺序及基本特征。 岩石分类方法:能依据教材实例(如玄武岩、页岩、大理岩)区分三大类岩石。 教学难点 抽象概念具象化:理解“地球内部运动”如何通过挤压导致岩层弯曲(需结合示意图和模型操作突破)。 模型与实景的关联:将橡皮泥模型的分层结构与真实地球圈层建立联系,并理解地壳运动的动态性。
教具学具 教师: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班级记录表。 小组: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一) 情境导入——悬念激趣,聚焦核心问题 (约3分钟) 1.播放视频:播放一段震撼的火山喷发后的地貌变化视频。 2.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大自然令人震撼的力量。火山喷出的炽热岩浆来自哪里?地震时,大地为何会剧烈摇晃?这些惊天动地的现象,是否在向我们透露着地球深藏的秘密?今天,我们就化身成为‘小小地质学家’,开启一场深入地球内部的探险之旅,去揭开它的层层面纱!” 3.板书课题《地球的结构》 (设计意图: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真实场景切入,瞬间抓住学生注意力,并自然引出本课核心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 探索一:由表及里,初探地球架构 (约7分钟) 地球内部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怎样观察? (预设:学生回答,比如钻孔观察、比如从火山、地震等现象观察) “我们无法直接钻到地心去观察,但科学家们有办法。他们通过地震波等科技手段,给我们画出了一张‘地球解剖图’。” (出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你发现地球像什么? (预设:像“鸡蛋”、“洋葱”等,建立圈层结构的初步印象) 追问:科学家把地球分成了哪几个主要的圈层?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预设:地壳、地幔、地核) 继续追问:这三个圈层,从外到内是怎么排列的?哪一个最薄?哪一个最厚?哪一个可能温度最高? 3.讲解与确认:教师结合动画,精讲三层结构的位置、厚度、状态(固态/液态)等基本特征,并板书关键词。 (预设:地壳是固态,温度最低;地幔和地核是液态,温度很高;越到地心温度越高) (设计意图:从宏观结构入手,符合认知规律。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整体观察到细节分析,逐步构建起地球圈层结构的科学概念。) (三) 探索二:动手建模,验证内部结构 (约15分钟) 1.任务驱动:“光看图纸还不够过瘾,我们亲手做一个地球模型吧!” 2.发布制作任务:出示课本制作步骤,明确用红、黄、蓝三色橡皮泥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 3.关键操作与思考: 教师指令:“请各小组地质勘探队,按照从里到外的顺序,制作你们的地球模型。” 制作完成后,发出关键指令:“现在,请用塑料小刀,小心地将你们的地球模型‘切开’,看看它的‘剖面’!” (预设:学生小组合作,从内到外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切开后,你看到了什么?和科学家绘制的示意图一样吗? (预设:验证圈层结构) 我们模型中最外面这层薄薄的蓝色橡皮泥代表什么? (预设:地壳) 对比一下地壳和地幔的厚度,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地壳非常薄的概念) 请想一想,火山喷发的岩浆,最可能是从我们模型的哪一层涌上来的? (预设:地幔) 这说明了地球内部是安静的吗? (预设:引出“运动”的概念) (设计意图:将教材顺序调整,在了解结构后立即动手制作模型,符合“知行合一”的原则。切开剖面的动作极具仪式感,能深化记忆。“问题链二”将模型与真实现象建立联系,是突破“动态理解内部运动”这一难点的关键一步,使模型制作不止于手工,更服务于思维。) (四) 探索三:解读“密码”,认识地壳岩石 (约10分钟) 1.“我们刚刚探索了地球的‘骨架’,现在来看看构成我们脚下地壳的‘血肉’——岩石。” 2.课件展示教材中的玄武岩、浮石、花岗岩(岩浆岩)、砾岩、砂岩、页岩(沉积岩)、大理岩、板岩(变质岩)的高清图片。 3. 这些岩石看起来一样吗?它们有哪些明显的不同? (预设:引导从颜色、纹理、颗粒大小等方面观察比较) 科学家根据它们的形成原因,分成了三大类。请猜一猜,像玄武岩这种来自火山岩浆的岩石,我们叫它什么? (预设:岩浆岩) 像页岩这种由泥沙一层层堆积、压紧形成的岩石,可能会叫什么? (预设:沉积岩) 还有一类岩石,是原本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的‘深加工’下变了模样,比如石灰岩变成大理石,这叫什么? (预设:变质岩) (设计意图:将岩石学习放在地壳结构之后,逻辑更顺畅。通过“观察-比较-推测成因”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分类的依据,培养科学思维,而非机械记忆。) (五) 探索四:探寻动力,理解地壳运动 (约5分钟) 1.出示图片:展示“岩层弯曲变形”示意图。 2.这些原本应该平直的岩层,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弯曲? (预设:受到巨大的力量挤压) 这股巨大的力量来自哪里? (预设:地球内部) 4.现在,你能完整地解释一下,地球的内部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吗?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圈层、岩浆、岩层弯曲),把火山、地震这些现象串联起来解释吗? (设计意图:此为课堂思维升华点。通过一个典型的“果”(岩层弯曲),引导学生逆向推理其“因”(内部运动),并将本课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彻底攻克教学难点。) (六) 研讨与总结 (约5分钟) 1.再次出示课初的三大研讨问题,请学生用今天探索的成果进行回答。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从小小的橡皮泥模型,推理到了巨大地球的内部结构;从一块块冰冷的石头,读懂了地球亿万年动荡的历史。地球科学的大门已经向大家打开,希望你们继续保持这份探究的热情!” 3.简要强调,正是因为地球内部是运动的,我们才要学习科学知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保护生命安全。 板书设计: 2.2地球的结构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学生活动设计亮点突出,但仍有改进空间。优点在于“橡皮泥地球模型”制作与解剖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动手操作将抽象的地球圈层结构直观化,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氛围浓厚。缺点是部分小组在岩石分类观察环节停留于表面特征,对成因的思维联结深度不够,且模型制作环节时间稍显紧张。未来可提供更丰富的岩石样本,并优化活动时间分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