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九上1.2走向共同富裕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九上1.2走向共同富裕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第1单元 富强与创新 第1课 踏上强国之路 1.2 走向共同富裕
课程标准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本课要求学生 “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知道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共享发展理念,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增强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与认同。
课时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的第二框内容。它承接了第一框对改革开放历史成就的阐述,进一步聚焦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核心目标 —— 共同富裕,从 “全面深化改革” 和 “共享发展成果” 两个维度展开,深刻阐释了改革的必要性、共享发展的内涵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教材通过现实案例、数据对比和理论阐述,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高质量发展等核心概念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既体现了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又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内容。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度,通过新闻、生活体验等对 “共同富裕”“改革” 等概念有初步感知,但对其内涵、实现路径等缺乏系统认识。 学生容易将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同等富裕相混淆,且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性、共享发展成果的具体措施了解不深。此外,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经验有限,需要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和案例,引导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化理解。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和措施。 2.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面临的现实挑战。 2.如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理解并支持党和国家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共享发展成果的政策举措,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2.法治意识:认识到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必须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树立法治观念,理解改革和发展需在法治轨道上进行。 3.公共参与:通过参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关注社会发展、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学会为实现共同富裕建言献策。 4.文化自信:在了解我国改革发展成就和共享发展成果的实践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增强文化自信。
设计思路 总议题:深改激乡村活力,共享筑民生福祉议题线情境线任务线知识线议题一:因循困局需破茧,革故鼎新谋振兴情境一:呈现 “1979 年以来农村从食不果腹到粮食高产” 的对比视频 情境二:县域经济发展 情境三:乡村振兴中的现实困境任务一:我国实行了什么政策? 任务二:为什么我国县域经济要转变发展方式?如何提升其发展?任务三:小组合作,分析出现上述的原因以及就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知识一: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知识二:如何全面深化改革议题二:发展成果应普惠,枝叶关情暖民心 情境四: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情境五:牌坊村的发展任务四:为什么民生总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的牵挂?任务五:党和政府为了让牌坊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做出了哪些努力?知识三:为什么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知识四:党和政府如何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展示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截图(聚焦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内容),介绍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 13 个指导 “三农” 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2. 提出问题:“国家为何持续关注乡村发展?这与‘共同富裕’有何关联?” 3. 引出本课主题 “走向共同富裕”,明确本节课将从 “深化改革” 和 “共享成果” 两个维度探究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1. 阅读中央一号文件核心内容,感知国家对乡村发展的重视。 2. 结合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初步建立 “乡村发展” 与 “共同富裕” 的关联认知。
设计意图
以最新政策为切入点,贴近时事热点,激发学生对国家发展问题的关注,通过设问引发探究兴趣,自然导入本课核心主题,为后续学习铺垫。
议题一
展示议学情境一:呈现 “1979 年以来农村从食不果腹到粮食高产” 的对比视频,提问:“中国农村发展主要得益于什么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议学延伸内容(改革开放的五大成就),讨论 “改革开放是否需要继续推进”,并结合 “相关链接” 讲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涉及经济、政治等多领域)和目标(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呈现议学思考:“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含义是什么?如何体现‘人民需求’与‘发展现状’的矛盾?” 展示 “收入差距、教育医疗滞后” 等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4. 展示议学情境二(县域经济发展)和情境三(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基础设施差、劳动力流失等),组织小组讨论:“乡村发展面临哪些挑战?为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如何深化改革?”5. 结合知识小结,梳理 “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过去发展依赖改革、社会主要矛盾、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是特色)和 “措施”(推进改革新征程、转变发展方式、区域协调发展、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1. 观察对比材料,回答农村发展的政策动力(改革开放),回顾改革开放的成就。 2. 参与 “改革开放是否继续” 的辩论,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和目标。 3. 分析现实问题,归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其与乡村发展的关联。 4. 小组合作,结合乡村困境案例,分析改革的必要性,并从 “转变发展方式、城乡融合、改革创新” 等角度提出对策。 5. 整理笔记,掌握 “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和措施” 核心知识。
设计意图
通过 “情境感知 — 问题探究 — 案例分析 — 知识梳理” 的逻辑,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措施。结合乡村振兴实例,将宏观政策与微观现实结合,帮助学生建立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动力” 的认知,落实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素养。
议题二
展示议学情境四: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关注民生的新闻片段(如走访特困地区、关心乡亲生活),引用总书记话语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提问:“为什么民生是总书记最深的牵挂?” 呈现议学情境五:四川牌坊村的发展案例(村党委引领、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人居环境,实现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组织小组讨论:“牌坊村的发展体现了哪些共享发展的措施?” 3. 引导学生结合知识汇总,总结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因”(共同富裕是本质要求、党的奋斗目标、发展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和 “措施”(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就业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促进公平正义)。
1. 阅读材料,感受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思考民生与党的奋斗目标的关系。 2. 分析牌坊村案例,从 “产业发展、环境改善、收入提升” 等角度提炼共享发展的具体措施。 3. 结合案例和教材知识,归纳 “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因和措施”,形成系统认知。
设计意图
通过案例增强情感共鸣,以乡村振兴中的具体村落为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共享发展的实践路径。引导学生从 “为什么” 和 “怎么做” 两个层面理解共享发展,深化对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的认识,强化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优势:通过最新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案例,将抽象理论与现实热点结合,学生参与度较高;议题式教学逻辑清晰,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不足:部分学生对 “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等概念理解较浅,需要更多生活化案例辅助;小组讨论时间略显紧张,个别学生表达机会不足。 3. 改进:下次教学可增加本地乡村发展的案例(如南充本地村落),增强学生亲切感;设置 “小组代表轮流发言” 机制,确保更多学生参与讨论。
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