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西藏雅江超级水电站 学案-26届高三时政热点解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热点】西藏雅江超级水电站 学案-26届高三时政热点解读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西藏雅江超级水电站
一、【热点背景】
2025年7月19日,总投资1.2万亿元、装机7000万千瓦级的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不仅是一项巨型基础设施,更是中国面向21世纪中叶的国家战略支点,它以绿色电力筑牢能源安全,以超级投资撬动边疆振兴,以技术创新定义世界标准,以合作共赢重塑地缘格局,体现我国基建实力和在极限自然条件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与安全统筹兼顾的新文明范式。
工程年发电量约3000亿千瓦时,相当于3个三峡、3.5个伊泰普,可替代9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亿吨,“绿色大动脉”使我国一次能源自给率提高3个百分点,战略缓冲能力显著增强。建设期直接创造就业岗位30万个,间接带动就业超100万;投运后每年可为西藏贡献约200亿元财政收入,电力、物流、旅游、数字经济等多条产业链同步落地,使边疆真正嵌入国内大循环的核心链条。
建设亚洲最长的连续鱼道与人工产卵场,实现“点上开发、面上保护”,打造世界首个“水风光储”一体化示范基地,为全球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提供“中国方案”。先进技术将整体移植到川藏铁路、滇藏高速以及未来雅江上游八座梯级电站,形成“高原工程技术母港”。工程通过“截弯取直、隧洞引水”实现600亿立方米水量内部循环,出境总量不变,以法律条文形式固化下游国家水权,推动构建“环喜马拉雅能源互联网”,把中国西部的水、藏北的光、青海的风与南亚的市场深度耦合,重塑亚洲能源与碳市场规则。
二、【拓展思维】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的启动,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落子。工程以 1.2 万亿元投资规模和 7000 万千瓦装机容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其 "绿色电力筑牢能源安全、超级投资撬动边疆振兴" 的战略定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中 "新发展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高度契合。工程建成后每年为西藏贡献 200 亿元财政收入,直接带动 30 万个就业岗位和 100 万间接就业,正是" 共同富裕 "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鲜活注脚。工程通过" 水风光储 "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将西藏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印证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的发展理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边疆振兴的新范式。
2.《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样本
从经济视角看,该工程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典范。其 3000 亿千瓦时年发电量可替代 9000 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 亿吨,直接推动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型,符合 "双碳" 战略目标。工程通过 "截弯取直、隧洞引水" 技术实现 600 亿立方米水量内部循环,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又保障下游国家水权,体现了 "协调" 发展理念。在产业层面,工程带动电力、物流、旅游等产业链落地,形成 "高原工程技术母港",将西藏从能源末梢变为 " 环喜马拉雅能源互联网 "核心节点,这与教材中" 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 要求高度一致。花旗集团测算显示,工程建设期第一年即可拉动 GDP 增长 0.09 个百分点,彰显了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3.《政治与法治》: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
工程从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中央将其纳入 "十四五" 规划重大工程,并成立新央企 " 中国雅江集团 " 统筹推进,是坚持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的生动实践。在法治保障方面,工程以法律条文形式固化下游国家水权,严格遵循《环境保护法》《水法》等法律法规,与拉萨市《雅鲁藏布江保护条例》中 "生态保护第一" 原则相呼应。外交部在回应国际关切时强调 "主权范围内的事",同时承诺 "出境水量不变",展现了我国在国际河流开发中 "依法治理、合作共赢" 的法治思维。工程建设中同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民族团结工作,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工程建设动力,印证了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 的理论论断。
4.《哲学与文化》:辩证思维与文明范式的深刻变革
工程实践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在唯物论层面,"截弯取直、隧洞引水" 方案尊重雅鲁藏布江自然规律,通过技术创新实现 "点上开发、面上保护",体现了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 的辩证关系。辩证法视角下,工程将生态保护(亚洲最长鱼道)与经济发展(3000 亿千瓦时电力)、国家安全(能源自主)与国际合作(环喜马拉雅能源互联网)有机统一,彰显了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的方法论。
在文化维度,工程传承大禹治水、李冰父子都江堰等中华治水文明基因,将 "天人合一" 理念转化为现代工程实践,以 "水德" 哲学指导生态保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化价值支撑。
5.《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工程在国际层面具有重塑地缘格局的深远意义。其 "合作共赢重塑地缘格局" 的定位,与教材中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论高度契合。通过 "环喜马拉雅能源互联网" 建设,中国将西部水能、藏北风能与南亚市场深度耦合,打破传统能源地缘政治格局。针对印度、孟加拉国的关切,中方通过水文数据共享、防洪减灾合作等机制,践行 "共商共建共享" 的全球治理观。工程采用 "径流式发电" 技术,确保出境水量不变,以实际行动驳斥 "水资源武器化" 的不实指控,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据测算,工程可使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降至 63%,增强能源安全的同时,为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提供清洁能源合作范本。
6.《法律与生活》:法治保障与权利义务的平衡
工程严格遵循国内法与国际法双重规范。在国内法层面,依据《环境保护法》《水法》等制定生态补偿机制,环保投资占比达 12%,每年投入 30 亿元用于生态修复,体现了 "绿色原则" 在民事活动中的贯彻。国际层面,工程通过条约形式固化下游国家水权,符合《联合国国际水道公约》确立的 "公平合理利用" 原则。针对鱼类洄游等生态问题,建设亚洲最长连续鱼道并实施增殖放流,是《野生动物保护法》在跨境河流开发中的创造性应用。工程建设中建立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如 30 万个就业岗位的劳动合同签订),切实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体现了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理念。
7.《逻辑与思维》:创新思维与系统优化的工程典范
工程的技术创新体系展现了辩证思维的深度运用。TBM 隧洞掘进技术突破 3000 米埋深难题,是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 的典型案例。"水风光储" 一体化设计,将水电调节性、光伏间歇性、风电波动性有机整合,运用了 "系统优化方法"。在生态保护方面,通过分层取水技术保障下游水温稳定,采用自修复混凝土应对地质风险,体现了 "矛盾分析方法" 在复杂工程中的应用。工程规划中同步推进交通(川藏铁路电气化改造)、产业(数字经济)、生态(人工产卵场)等多维度协同,是 "超前思维" 在国家战略中的具象化。这种 "技术链、数据链、生态链、产业链、文化链" 五链融合模式,为全球超级工程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的实践,是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理论体系的立体化呈现。它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丰碑,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彰显,为世界贡献了 "发展与安全统筹、效率与公平兼顾、人类与自然和谐" 的现代化新范式。这一世纪工程的深远意义,正如老子所言 "上善若水",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智慧,在雪域高原书写着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三、【跟踪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共12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作为国家战略支点,体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一优势的根本来源是:
A.科技创新能力的领先地位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
C.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备 D.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2.(经济与社会) 工程建设期创造30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带动超100万间接就业,体现了:
①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②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扩大就业
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④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经济与社会) 工程年减排二氧化碳3亿吨,提高一次能源自给率3个百分点,符合的新发展理念是:
A.创新、协调 B.绿色、安全 C.绿色、开放 D.绿色、共享
4.(政治与法治) 工程以法律条文形式固化下游国家水权,体现我国:
①坚持依法治国方略 ②履行国际责任与义务
③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提升 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哲学与文化·哲学) 工程实现“截弯取直、隧洞引水”,既保障水量内部循环,又不减少出境总量,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
C.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6.(哲学与文化·文化) 工程打造“高原工程技术母港”,为全球提供“中国方案”,体现了:
A.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B.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C.文化自信与科技实力的结合 D.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7.(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构建“环喜马拉雅能源互联网”,反映的国际关系基本形式是:
A.竞争 B.合作 C.冲突 D.独立自主
8.(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工程推动“中国西部的水、藏北的光与南亚的市场深度耦合”,有利于:
①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②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③主导亚洲能源规则制定 ④实现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法律与生活) 工程以法律形式明确下游国家水权,这一做法:
①符合国际法基本原则 ②保障了下游国家的发展权
③体现用法治思维处理国际纠纷 ④消除了国家间的水资源矛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逻辑与思维) 工程通过“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平衡,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A.逆向思维 B.聚合思维 C.辩证思维 D.类比推理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工程推动边疆嵌入国内大循环核心链条,直接服务于:
A.实现共同富裕 B.建设美丽中国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逻辑与思维) 工程技术移植到川藏铁路等项目,形成“高原工程技术母港”,体现的推理方式是:
A.归纳推理 B.演绎推理 C.类比推理 D.三段论推理

二、主观题(共7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材料,说明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如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经济与社会)分析工程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作用。

3.(政治与法治)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角度,分析工程成功推进的政治保障。

4.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态、地缘政治三个角度分析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的利弊。

5.(哲学与文化)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工程如何实现“开发与保护”的统一。

6.(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说明工程对重塑亚洲能源格局的意义。

7.(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结合材料,说明“以法律条文固化下游国家水权”的法治思维与“截弯取直实现水量循环”的科学思维的统一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2题)
1.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源。我国制度优势的根本来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统一,A、C、D是优势的体现而非根源,故选B。
2.B【解析】材料体现就业对民生的重要性(①)和劳动者的主体地位(④)。材料未强调政府产业政策(②)或市场配置资源(③),故选B。
3.B【解析】“减排二氧化碳”体现绿色发展,“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能源安全,符合绿色和安全发展要求(新发展理念中“安全”是重要延伸),故选B。
4.B【解析】“法律条文形式”体现依法治国(①),“固化下游国家水权”体现国际责任(②)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④)。材料未直接涉及政府行政行为(③),故选B。
5.B【解析】“截弯取直”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水量内部循环、出境总量不变”是尊重自然规律和下游国家水权规律,体现二者统一,故选B。
6.C【解析】“中国方案”体现文化自信,“先进技术”体现科技实力,二者结合彰显中国智慧,故选C。
7.B【解析】“能源互联网”旨在实现区域能源合作,体现国际关系中的合作形式,故选B。
8.B【解析】“深度耦合”促进区域合作(①)、推动新秩序建立(②)、体现互利共赢(④)。“主导”说法错误(③),故选B。
9.A【解析】法律形式明确水权符合国际法(①)、保障下游发展(②)、体现法治思维(③)。“消除矛盾”说法绝对(④错误),故选A。
10.C【解析】“开发与保护”的对立统一关系,体现辩证思维中矛盾分析法,故选C。
11.A【解析】“边疆振兴”“财政收入增长”直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服务于共同富裕目标,故选A。
12.B【解析】将雅江工程的先进技术(一般原理)应用于具体项目(特殊情况),属于演绎推理,故选B。
二、主观题(共6题)
1.①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协调国家战略(如1.2万亿元投资、跨区域资源整合);②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就业、边疆振兴实现共同富裕(30万就业岗位、西藏财政收入增长);③文明范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点上开发、面上保护),走绿色发展道路;④国际担当:推动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环喜马拉雅能源互联网、保障下游水权)。
2.①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打造“水风光储”一体化基地,促进新能源产业升级;②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带动电力、物流、旅游等产业链,增强经济韧性;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边疆嵌入国内大循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④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替代9000万吨标准煤,助力“双碳”目标,优化能源结构。
3.①党的领导:工程作为国家战略支点,体现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②人民当家作主:工程惠及边疆人民(就业、财政收入),体现人民利益至上;③依法治国:以法律形式固化下游水权,依法规范工程建设与国际合作,保障各方权益。
4.经济利:①超大规模发电(3个三峡电量)优化能源结构;②万亿投资带动区域发展。
经济弊:建设和维护成本极高。
生态利: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
生态弊:可能改变下游水文节律。
政治利:强化边疆战略支点。
政治弊:加剧与印度的水资源争端。
5.①坚持一分为二:既看到开发的经济价值(能源安全、就业),也重视生态保护的必要性;②抓主要矛盾:以“点上开发”聚焦能源供给,同时通过“面上保护”守住生态底线;③矛盾特殊性:针对高原生态特点,设计“鱼道与人工产卵场”等个性化保护方案;④矛盾双方转化:通过“水风光储”一体化,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与科技优势。
6.①促进能源合作:耦合中国西部资源与南亚市场,推动区域能源互联互通;②制定规则标准:输出“中国方案”,影响亚洲能源与碳市场规则;③保障能源安全:提高我国能源自给率,同时为下游国家提供稳定能源供给;④推动绿色发展: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并网提供示范,引领亚洲低碳转型。
7.①法治思维:通过法律明确水权,体现依法办事、公平正义,保障下游国家权益;②科学思维:“截弯取直”基于自然规律,实现水量内部循环且不减少出境总量,体现尊重规律的科学性;③统一性:二者都服务于“合作共赢”目标,法治思维为科学方案提供保障,科学思维为法治实践奠定基础,共同推动国际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