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 -2025-2026学年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统编版(共5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 -2025-2026学年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统编版(共54张PPT)

资源简介

(共54张PPT)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哲学基本理论(什么是哲学)
辩证唯物论(世界是什么)
唯物辩证法(怎样看待世界)
认识论
社会历史观
人生价值观
进一步探讨世界是怎样的?
探讨世界是什么
人类应该如何认识世界呢?
中国版绿皮书
上帝不如我兄弟
跨国友谊
感动全网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相遇契机
2024年6月,中国旅行博主杜克(抖音账号“杜克环游世界”)在孟加拉国达卡街头偶遇人力车夫伊卜拉辛(中国网友称“一哥”)。一哥以低于市场价的100塔卡(约6元人民币)接单,英语流利且对国际局势见解深刻,两人由此结缘。
命运转折
杜克发现一哥每日工作13小时,月收入仅300元人民币,却需负担全家15口人的生活。2024年8月,一哥因过劳患慢性胆囊炎被医院拒诊,杜克倾其积蓄5000元为其购置中国产电动三轮车,使其收入翻三倍,彻底摆脱苦力劳动。
一哥和杜克的跨国友谊,谈谈你的认识?
从事黄包车服务
认识杜克
底层人民生活艰辛 交通落后、人力三轮车发达 经济落后
一、认识
1.认识的含义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人类特有
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积极反映(≠被动反映)
认识和意识有区别吗?
我觉得孟加拉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我认为一哥是一个贫穷却不贫贱的人
注意:区分意识和认识
联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有对错之分。
区别:意识相当于物质,属于唯物论范畴,
认识相对于实践,属于认识论范畴。
一、认识与实践
2.认识的形式(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苹果砸到我的脑袋,痛!
万有引力定律.....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一、认识
2.认识的形式(两个阶段)
(1)初级阶段:感性认识
内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P48
一、认识
杜克看到一哥黝黑的皮肤、布满老茧的双手、朴素的衣着;听到一哥用孟加拉语热情地打招呼;闻到街头食物混合着汗水的气味。
杜克将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形成对一哥的整体知觉:一个在艰苦环境中劳作、但面容淳朴、眼神真诚的普通人。同时,他也对孟加拉国形成了一个“热闹、拥挤、充满生活气息但略显贫困”的初步整体印象。
当杜克结束一天的拍摄回到住处,脑海中回放着一哥在烈日下辛苦工作的身影和真诚的笑容。
感觉
知觉
表象
一、认识与实践
感觉
是通过各种感官对事物的表面的个别的属性和特性的反映。
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
将各种感觉加以综合,形成反映该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体认识。(对苹果的整体认识,综合了它的色、香、味等感觉。)
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对事物形象的再现。
(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
知觉
表象
一、认识
在此阶段,杜克的认识是基于现象的。他可能产生“孟加拉国人民生活很艰辛”或“这里的人很淳朴”等感性看法,但这些认识是表面的、未经深入分析的,甚至可能包含刻板印象。
杜克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拍摄和观察上。他决定深入了解一哥的生活,他们的友谊由此深化。杜克的认识开始发生质的飞跃。
一哥也完成了从生存到尊严的蜕变。
理性认识
一、认识
2.认识的形式(两个阶段)
(2)高级阶段:理性认识
内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P48
一、认识
通过和一哥长谈,杜克了解到一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为了供养孩子读书,希望他们将来有更好的生活。杜克抽象出了“坚韧”、“责任感”和“希望”这些概念来定义一哥的品质。
基于这些概念,杜克形成判断:“一哥的艰辛,并非简单的贫困,而是承载着对家庭未来的期望和牺牲。” 这个判断已经触及了现象背后的本质。
杜克进一步思考,他发现像一哥这样的人在孟加拉国并非个别现象。他由一哥的个案推理出更普遍的结论:“孟加拉国部分地区的贫困,与全球化分工、国家发展历史、社会结构等复杂因素相关,但底层百姓依然保持着人性的尊严和对美好生活的顽强追求。”
概念
判断
推理
一、认识
概念
是对事物的本质、共性的概括和反映。
(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
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或断定。
(如西瓜是植物,不是动物,形状近乎圆形,不是三角形、方形,颜色常见为红色,不是蓝紫)
是从已有的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新的判断的反映形式。
(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
判断
推理
一、认识
没有杜克在孟加拉国街头最初的所见所闻,没有与一哥面对面交流获得的第一手感性材料,他所有关于坚韧、责任和社会结构的理性思考都成了无源之水
如果杜克只是拍下照片和视频,感叹一句“孟加拉人生活真不容易”,那么他的认识永远停留在表面。正是通过抽象思维的加工,他才实现了从“看到一个辛苦的人”到“理解一种生存状态”的本质性跨越。
杜克在收集素材(感性活动)时,可能已经带着“探寻底层人民生活真相”的理性目的;而他形成的理性认识,又会让他更敏锐地观察到一哥生活中体现这一品质的新的细节(感性材料)。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源泉和基础
2.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3.二者相互渗透、交织在一起
一、认识
2.认识的形式(两个阶段)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深化为
依赖于
初级阶段
高级阶段
判断:理性认识更可靠(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可以相互转化( )
P49
一、认识
【注意】: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
理性认识更深刻(√)≠更可靠(×)
二者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
二者也没有绝对的界限,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往往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含义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
形象性
抽象概括性
内容
事物的现象
事物的本质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生动的直观
抽象的思维
二、实践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人≠动物的本能活动
河狸筑坝
蜜蜂采蜜
二、实践
1.实践的含义
人≠动物的本能活动
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
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主观思维活动
≠认识活动
P50
补充: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列宁
实践是联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桥梁,实践能够将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检验任何理论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P50
判断: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1. 猩猩用树枝勾食蚂蚁
2. 国务院机构改革
3. 学生听课
4. 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桥
5. 科学家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6. 改革开放
×

×



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
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
纯思维的活动不是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二、实践
2.实践的基本形式
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革命、改革、完善国家
制度、政策、法律等
航天、疫苗研发、高考改革试点、技术创新等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活动
其他的一些实践形式
(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
P50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并归纳属于哪种实践形式?
1、受台风影响,我国近日多地有强降水出现。
2、学生听课学习。
3、老师讲课。
4、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5、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
6、新民主主义革命。
7、袁隆平团队开展海水稻种植研究实验
8.工人修建雅鲁藏布江水电站
×
×
学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教育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等
科学实验活动



基本的
实践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二、实践
3.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也是客观的。
例:愚公移山
愚公决定让全家使用榔头、箕畚等工具,移开太行、王屋二山。
主体:客观
手段:客观
对象:客观
P50
二、实践
3.实践的特点
问题: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愚公为了为方便出行……
他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这项实践活动
二、实践
3.实践的特点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关键词:制定蓝图、计划、方案、规划等
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
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
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杂交水稻、通讯工具、交通工具、航天工具等)
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
P50
二、实践
3.实践的特点
问题1:愚公移山是一个人移吗?他借助了哪些工具?工具是他制造的吗?
愚公移山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靠子子孙孙共同努力;
移山的工具也需要社会提供。
问题2:愚公移山为什么不用炸药、挖土机?
愚公移山的形式、规模、水平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社会性
历史性
二、实践
3.实践的特点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社会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历史性
关键词:合作、协作、共同、多人
关键词:当时条件、以前、阶段、时期
P51
连线:
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活动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
客观物质性
社会历史性
杜克对孟加拉国底层社会有了深刻理解(理性认识)后,他采取了行动:
1. 在他的纪录片中,不再是简单地展示贫困景象,而是讲述一哥们为生活奋斗的动人故事,引发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消除偏见。(指导新的实践)
2. 他可能会用稿费为一哥的孩子提供一些教育资助,或者帮助一哥改善一下工作条件。(改造世界的实践)
3. 事件被《人民日报》海外版称为“中孟民间外交典范”,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曾与两人合影,孟加拉总理办公室转发相关报道。截至2025年9月,杜克抖音粉丝突破600万,一哥成为两国社交媒体现象级人物。(新的认识深化过程)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设想: 如果杜克只是待在中国,通过书本或网络了解孟加拉国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杜克决定去环球旅行,并亲自踏上孟加拉国的土地。正是这个“旅行”的实践,才为他打开了认识一哥和孟加拉国底层社会的大门。没有这个实践起点,后续的所有认识都无从谈起。
设想:如果杜克只是待在中国,通过书本或网络能不能了解孟加拉国?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唯一来源
(从无到有)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通过学习知识或从别人那里获得
认识途径
通过实践获得
通过实践获得
认识来源
(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途径有2个:直接和间接经验)
②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说明人可以获取间接经验
说明人需要获取直接经验
P51
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诗句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设想: 如果杜克只是待在中国,通过书本或网络了解孟加拉国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杜克最初的实践是“拍摄异国风情”。但当他遇到一哥,看到表面的贫困后,实践提出了新问题:“为什么他的生活是这样?”“他内心是怎么想的?”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即为了完成更深刻的纪录片创作这个实践目标),杜克的实践内容从简单的观察拍摄,升级为与一哥同吃同住、深入交流。实践的需要,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他必须跨越语言障碍、文化隔阂,去获取更本质的材料,从而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P52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实践
推动着人们去探索研究
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促进人类
认识的发展
(由浅入深)
思考:为什么今天仍然要继续加深对新冠病毒的认识?
实践
新问题
新要求
产生、
提出
推动
新探索研究
认识的发展
促进
人们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病毒不断变异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设想: 如果杜克只是待在中国,通过书本或网络了解孟加拉国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杜克在形成理性认识后,产生一个判断:“对于一哥这样的家庭,直接给钱是不是最好的帮助方式。”
· 实践检验: 杜克用自己的拍摄视频挣来钱的为一哥提供了一笔资助。这就是一个检验性的实践。
一哥用这笔钱改善了生活,孩子顺利上学,杜克的认识被证实是有效的。
杜克也发现,直接给钱可能让一哥产生了依赖,并伤害一哥自尊。这时,实践就驳斥了他最初的认识,告诉他:“你的想法太简单了,帮助需要更尊重人性尊严和长远发展。”
最终杜克认识到一哥“贫穷却不贫贱”。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客观
主观
认识本身不能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客观事物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2)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科学理论可不可以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与“动力”有关的俗语:
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设想: 如果杜克只是待在中国,通过书本或网络了解孟加拉国
杜克经过实践形成的关于坚韧、贫困复杂性、人性尊严的认识,其价值最终体现在哪里?
指导新的实践:
1. 指导创作实践: 他制作了一部更有深度、更具人文关怀的纪录片,改变了外界对孟加拉国“只有贫困”的刻板印象。这是他认识的直接目的。
2.进行社会实践:杜克带一哥在广州体验火锅、茶文化,学会中国式比心并致谢网友,直播首秀吸引超10万观众,点赞量破1.3亿。杜克透露将带一哥进行全面身体检查,计划后续访问北京、杭州等地。
如果杜克的认识只停留在脑子里,不用于指导新的实践,那么这个认识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
认识
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到哪里去,回归和服务于实践)
新的认识
来源
指导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②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它的实际意义。(纸上谈兵)
注意:认识的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总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 侧重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
认识在实践中“由浅入深”
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认识正确与否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
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堑,长一智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学以致用
社会一旦有某种需要,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判断下列谚语主要体现的哲理
拓展: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抗疫奇葩——印度民众迷信恒河沐浴
宣传普及防疫知识,科学防疫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
认识
基 础(决定)
反作用
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原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②要求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论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
反作用


感性认识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本课小结
把握认识的几个易错易混知识点
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
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认识的目的:指导实践
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
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易错易混
1.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之一。
2.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科学理论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科学理论属于认识范畴,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标准之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易错易混
4.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5.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
6.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则源于感性认识。
7.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不能说谁比谁更可靠
×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属于认识范畴,都是主观的。更正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源于实践。
×只要是认识对实践都具有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有双重性。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易错易混
8.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活动既是客观性活动又是主观性活动。
9.认识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发展。
10.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1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但不是主观性活动。
×两者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但不能相互转化
课堂练习
A
1.下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
①实践与认识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②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
③认识都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最早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时,人们不知道病毒的来源和传播方式,因此没有有效防制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可以确定人与人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因此主要防止疫情蔓延的办法是把患者隔离,断传染源,控制疫情。上述材料主要体现的认识论有(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实践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④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课堂练习
D
3.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课堂练习
B
4. 首次在月球开展生物生长试验的科研团队宣布,人类在月球上种植的第一株植物发出嫩芽。这次科普载荷主要是探索微重力与低重力生长的规律,为将来建立太空基地生存打基础。这说明(  )
①经科学研究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自在事物联系的产物,具有客观性
③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④客观世界的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也是可以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