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4张PPT)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哲学基本理论(什么是哲学)辩证唯物论(世界是什么)唯物辩证法(怎样看待世界)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进一步探讨世界是怎样的?探讨世界是什么人类应该如何认识世界呢?中国版绿皮书上帝不如我兄弟跨国友谊感动全网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相遇契机2024年6月,中国旅行博主杜克(抖音账号“杜克环游世界”)在孟加拉国达卡街头偶遇人力车夫伊卜拉辛(中国网友称“一哥”)。一哥以低于市场价的100塔卡(约6元人民币)接单,英语流利且对国际局势见解深刻,两人由此结缘。命运转折杜克发现一哥每日工作13小时,月收入仅300元人民币,却需负担全家15口人的生活。2024年8月,一哥因过劳患慢性胆囊炎被医院拒诊,杜克倾其积蓄5000元为其购置中国产电动三轮车,使其收入翻三倍,彻底摆脱苦力劳动。一哥和杜克的跨国友谊,谈谈你的认识?从事黄包车服务认识杜克底层人民生活艰辛 交通落后、人力三轮车发达 经济落后一、认识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类特有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积极反映(≠被动反映)认识和意识有区别吗?我觉得孟加拉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我认为一哥是一个贫穷却不贫贱的人注意:区分意识和认识联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有对错之分。区别:意识相当于物质,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相对于实践,属于认识论范畴。一、认识与实践2.认识的形式(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苹果砸到我的脑袋,痛!万有引力定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一、认识2.认识的形式(两个阶段)(1)初级阶段:感性认识内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P48一、认识杜克看到一哥黝黑的皮肤、布满老茧的双手、朴素的衣着;听到一哥用孟加拉语热情地打招呼;闻到街头食物混合着汗水的气味。杜克将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形成对一哥的整体知觉:一个在艰苦环境中劳作、但面容淳朴、眼神真诚的普通人。同时,他也对孟加拉国形成了一个“热闹、拥挤、充满生活气息但略显贫困”的初步整体印象。当杜克结束一天的拍摄回到住处,脑海中回放着一哥在烈日下辛苦工作的身影和真诚的笑容。感觉知觉表象一、认识与实践感觉是通过各种感官对事物的表面的个别的属性和特性的反映。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将各种感觉加以综合,形成反映该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体认识。(对苹果的整体认识,综合了它的色、香、味等感觉。)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对事物形象的再现。(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知觉表象一、认识在此阶段,杜克的认识是基于现象的。他可能产生“孟加拉国人民生活很艰辛”或“这里的人很淳朴”等感性看法,但这些认识是表面的、未经深入分析的,甚至可能包含刻板印象。杜克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拍摄和观察上。他决定深入了解一哥的生活,他们的友谊由此深化。杜克的认识开始发生质的飞跃。一哥也完成了从生存到尊严的蜕变。理性认识一、认识2.认识的形式(两个阶段)(2)高级阶段:理性认识内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形式:概念、判断、推理P48一、认识通过和一哥长谈,杜克了解到一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为了供养孩子读书,希望他们将来有更好的生活。杜克抽象出了“坚韧”、“责任感”和“希望”这些概念来定义一哥的品质。基于这些概念,杜克形成判断:“一哥的艰辛,并非简单的贫困,而是承载着对家庭未来的期望和牺牲。” 这个判断已经触及了现象背后的本质。杜克进一步思考,他发现像一哥这样的人在孟加拉国并非个别现象。他由一哥的个案推理出更普遍的结论:“孟加拉国部分地区的贫困,与全球化分工、国家发展历史、社会结构等复杂因素相关,但底层百姓依然保持着人性的尊严和对美好生活的顽强追求。”概念判断推理一、认识概念是对事物的本质、共性的概括和反映。(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或断定。(如西瓜是植物,不是动物,形状近乎圆形,不是三角形、方形,颜色常见为红色,不是蓝紫)是从已有的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新的判断的反映形式。(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判断推理一、认识没有杜克在孟加拉国街头最初的所见所闻,没有与一哥面对面交流获得的第一手感性材料,他所有关于坚韧、责任和社会结构的理性思考都成了无源之水如果杜克只是拍下照片和视频,感叹一句“孟加拉人生活真不容易”,那么他的认识永远停留在表面。正是通过抽象思维的加工,他才实现了从“看到一个辛苦的人”到“理解一种生存状态”的本质性跨越。杜克在收集素材(感性活动)时,可能已经带着“探寻底层人民生活真相”的理性目的;而他形成的理性认识,又会让他更敏锐地观察到一哥生活中体现这一品质的新的细节(感性材料)。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源泉和基础2.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3.二者相互渗透、交织在一起一、认识2.认识的形式(两个阶段)(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依赖于初级阶段高级阶段判断:理性认识更可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可以相互转化( )P49一、认识【注意】: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理性认识更深刻(√)≠更可靠(×)二者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二者也没有绝对的界限,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往往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含义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特点形象性抽象概括性内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本质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联系生动的直观抽象的思维二、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人≠动物的本能活动河狸筑坝蜜蜂采蜜二、实践1.实践的含义人≠动物的本能活动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主观思维活动≠认识活动P50补充: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列宁实践是联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桥梁,实践能够将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检验任何理论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P50判断: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1. 猩猩用树枝勾食蚂蚁2. 国务院机构改革3. 学生听课4. 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桥5. 科学家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6. 改革开放×√×√√√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纯思维的活动不是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二、实践2.实践的基本形式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革命、改革、完善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等航天、疫苗研发、高考改革试点、技术创新等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科学实验活动其他的一些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P50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并归纳属于哪种实践形式?1、受台风影响,我国近日多地有强降水出现。2、学生听课学习。3、老师讲课。4、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5、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6、新民主主义革命。7、袁隆平团队开展海水稻种植研究实验8.工人修建雅鲁藏布江水电站××学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教育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等科学实验活动√√√基本的实践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实践3.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②实践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也是客观的。例:愚公移山愚公决定让全家使用榔头、箕畚等工具,移开太行、王屋二山。主体:客观手段:客观对象:客观P50二、实践3.实践的特点问题: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为了为方便出行……他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这项实践活动二、实践3.实践的特点(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关键词:制定蓝图、计划、方案、规划等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杂交水稻、通讯工具、交通工具、航天工具等)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P50二、实践3.实践的特点问题1:愚公移山是一个人移吗?他借助了哪些工具?工具是他制造的吗?愚公移山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靠子子孙孙共同努力;移山的工具也需要社会提供。问题2:愚公移山为什么不用炸药、挖土机?愚公移山的形式、规模、水平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社会性历史性二、实践3.实践的特点(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社会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性关键词:合作、协作、共同、多人关键词:当时条件、以前、阶段、时期P51连线: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活动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主观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杜克对孟加拉国底层社会有了深刻理解(理性认识)后,他采取了行动:1. 在他的纪录片中,不再是简单地展示贫困景象,而是讲述一哥们为生活奋斗的动人故事,引发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消除偏见。(指导新的实践)2. 他可能会用稿费为一哥的孩子提供一些教育资助,或者帮助一哥改善一下工作条件。(改造世界的实践)3. 事件被《人民日报》海外版称为“中孟民间外交典范”,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曾与两人合影,孟加拉总理办公室转发相关报道。截至2025年9月,杜克抖音粉丝突破600万,一哥成为两国社交媒体现象级人物。(新的认识深化过程)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设想: 如果杜克只是待在中国,通过书本或网络了解孟加拉国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杜克决定去环球旅行,并亲自踏上孟加拉国的土地。正是这个“旅行”的实践,才为他打开了认识一哥和孟加拉国底层社会的大门。没有这个实践起点,后续的所有认识都无从谈起。设想:如果杜克只是待在中国,通过书本或网络能不能了解孟加拉国?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从无到有)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通过学习知识或从别人那里获得认识途径通过实践获得通过实践获得认识来源(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途径有2个:直接和间接经验)②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说明人可以获取间接经验说明人需要获取直接经验P51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诗句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设想: 如果杜克只是待在中国,通过书本或网络了解孟加拉国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杜克最初的实践是“拍摄异国风情”。但当他遇到一哥,看到表面的贫困后,实践提出了新问题:“为什么他的生活是这样?”“他内心是怎么想的?”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即为了完成更深刻的纪录片创作这个实践目标),杜克的实践内容从简单的观察拍摄,升级为与一哥同吃同住、深入交流。实践的需要,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他必须跨越语言障碍、文化隔阂,去获取更本质的材料,从而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P52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推动着人们去探索研究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由浅入深)思考:为什么今天仍然要继续加深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实践新问题新要求产生、提出推动新探索研究认识的发展促进人们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病毒不断变异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设想: 如果杜克只是待在中国,通过书本或网络了解孟加拉国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杜克在形成理性认识后,产生一个判断:“对于一哥这样的家庭,直接给钱是不是最好的帮助方式。”· 实践检验: 杜克用自己的拍摄视频挣来钱的为一哥提供了一笔资助。这就是一个检验性的实践。一哥用这笔钱改善了生活,孩子顺利上学,杜克的认识被证实是有效的。杜克也发现,直接给钱可能让一哥产生了依赖,并伤害一哥自尊。这时,实践就驳斥了他最初的认识,告诉他:“你的想法太简单了,帮助需要更尊重人性尊严和长远发展。”最终杜克认识到一哥“贫穷却不贫贱”。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客观主观认识本身不能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客观事物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检验认识是否正确)(2)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科学理论可不可以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与“动力”有关的俗语:吃一堑,长一智。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设想: 如果杜克只是待在中国,通过书本或网络了解孟加拉国杜克经过实践形成的关于坚韧、贫困复杂性、人性尊严的认识,其价值最终体现在哪里?指导新的实践:1. 指导创作实践: 他制作了一部更有深度、更具人文关怀的纪录片,改变了外界对孟加拉国“只有贫困”的刻板印象。这是他认识的直接目的。2.进行社会实践:杜克带一哥在广州体验火锅、茶文化,学会中国式比心并致谢网友,直播首秀吸引超10万观众,点赞量破1.3亿。杜克透露将带一哥进行全面身体检查,计划后续访问北京、杭州等地。如果杜克的认识只停留在脑子里,不用于指导新的实践,那么这个认识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认识实践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到哪里去,回归和服务于实践)新的认识来源指导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②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它的实际意义。(纸上谈兵)注意:认识的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总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 侧重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认识在实践中“由浅入深”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认识正确与否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吃一堑,长一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学以致用社会一旦有某种需要,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判断下列谚语主要体现的哲理拓展: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抗疫奇葩——印度民众迷信恒河沐浴宣传普及防疫知识,科学防疫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认识基 础(决定)反作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要求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反作用决定感性认识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本课小结把握认识的几个易错易混知识点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认识的目的: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易错易混1.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之一。2.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科学理论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科学理论属于认识范畴,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标准之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易错易混4.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5.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6.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则源于感性认识。7.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不能说谁比谁更可靠×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属于认识范畴,都是主观的。更正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源于实践。×只要是认识对实践都具有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有双重性。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易错易混8.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活动既是客观性活动又是主观性活动。9.认识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发展。10.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1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但不是主观性活动。×两者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但不能相互转化课堂练习A1.下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①实践与认识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②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③认识都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 最早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时,人们不知道病毒的来源和传播方式,因此没有有效防制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可以确定人与人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因此主要防止疫情蔓延的办法是把患者隔离,断传染源,控制疫情。上述材料主要体现的认识论有(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实践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动力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④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课堂练习D3.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课堂练习B4. 首次在月球开展生物生长试验的科研团队宣布,人类在月球上种植的第一株植物发出嫩芽。这次科普载荷主要是探索微重力与低重力生长的规律,为将来建立太空基地生存打基础。这说明( )①经科学研究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自在事物联系的产物,具有客观性③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④客观世界的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也是可以被认识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课堂练习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