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 题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 知道地震主要是由地下岩层断裂、错动等剧烈运动引起的。 了解地震会剧烈改变地表形态,如造成地面裂缝、山体滑坡,并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堰塞湖)。 2. 科学思维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岩层图片,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地震的成因。 能结合唐山、汶川等真实地震案例,分析并归纳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具体改变。 3. 探究实践 能小组合作完成模拟“岩层”受力挤压或拉开的实验,并准确观察、描述“地表”开裂或褶皱的现象。 能搜集、整理地震自救知识,并尝试制作成简洁的宣传海报。 4. 态度责任 感受地震的巨大破坏力,认识到学习防震知识的重要性,形成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在模拟实验和研讨中,乐于合作交流,能认真倾听同伴对地震成因和现象的描述。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地震的成因:通过模拟实验和岩层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岩层在巨大力量下断裂、错动是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对地表的改变:引导学生认识地震能在短时间内剧烈改变地形地貌,如产生裂缝、引发滑坡等。 教学难点: 理解抽象的成因: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过程抽象。学生难以将模拟实验中“小盒的拉开/挤压”与地壳板块的“挤压或碰撞”这一宏观、不可见的力量建立有效联系。 区分改变的速度:五年级学生容易将风、水等带来的缓慢变化与地震的剧烈变化相混淆,需要通过鲜明案例,强化对“剧烈改变”这一特点的认识。
教具学具 教师:课件、反映地壳运动的动画 小组:两个塑料盒(拆成两半)、泥土、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一)情境导入:惊心动魄——感受地震之“果”(约5分钟) 1.(播放一段简短、震撼但不恐怖的地震现场视频,如吊灯摇晃、书架倾倒)“同学们,欢迎来到‘地心探险局’。今天,我们接到一个紧急任务——成为‘地震调查员’,揭开地震的奥秘。刚才的画面,就是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根据你的所见所闻,描述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2.提问:地震发生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预设:房屋摇晃、道路开裂、物品坠落...) 地震发生后,地表变成了什么样子? (预设:出示教材中唐山、汶川地震的图片:裂缝、铁轨扭曲、山体滑坡、堰塞湖) (设计意图:从震撼的“结果”入手,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引导他们归纳地震的表象特征,为后续探究“成因”埋下伏笔。初步建立“地震会剧烈改变地表”的科学观念。) (二)聚焦探究:抽丝剥茧——探究地震之“因”(约20分钟) 1.提问:“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景象,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能在一瞬间让大地颤抖、山河改观?地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大胆猜测。” (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地下在动”、“板块碰撞”等,教师予以鼓励,并引导到“地下的岩层”上来。) 2.开展模拟实验,获取关键证据 出示实验材料(小盒、泥、塑料膜),明确模拟对象: 小盒的两半 → 地壳中的两大块岩层 泥巴 → 地壳表面的岩层和土壤 拉开/挤压 → 地壳岩层受到的巨大力量 3.小组合作进行模拟实验,并完成观察记录。 当我们快速拉开或挤压小盒时,上面的“泥土”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出现裂缝、错位、隆起) “同学们,我们的模拟实验非常成功!但我们模拟的这个小盒,在地球上到底对应着什么呢?是什么巨大的力量在‘拉开’或‘挤压’地下的岩层?科学家们发现,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像一幅巨大的拼图。” (预设:出示“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 提问:请大家观察这幅地图,地球表面被分成了几大块?我们把这些巨大的岩石块叫做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说出“板块”) 6.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实验中的“小盒的两半”,像不像是两个相邻的“板块”?而这些板块是漂浮在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上,并且一直在非常缓慢地……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运动”,教师肯定并明确) 7.当这些巨大的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或者彼此“分离、拉张”时(教师用手势配合),它们交界处的岩层就会受到巨大的力量。 (预设:出示“岩层弯曲”和“岩层断裂、错动”的真实图片) 8.追问:现在,让我们把模拟实验、板块运动和这些真实的图片联系起来。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吗? (预设:当两个板块相互挤压时,交界处的岩层会怎样?(像我们挤压泥巴一样,先慢慢弯曲褶皱)当挤压的力量越来越大,超过岩层能承受的极限时,又会发生什么?(岩层会突然断裂、错动,这个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就造成了地震!)) (设计意图:在模拟实验(微观模型)与真实地质现象(宏观结果)之间,加入了“板块运动”(宏观动力)这一关键环节,形成了“板块运动(因)→ 岩层受力(过程)→ 断裂错动(直接成因)→ 地震(结果)”的完整逻辑链。) (三)研讨建构:豁然开朗——建构科学解释(约10分钟) 1.过渡:“现在,我们不仅做了模拟实验,还知道了背后推动岩层的‘巨人’就是运动的板块,我们的调查报告更有说服力了!” 2.提问:现在,我们能更科学地解释地震的成因了吗? (预设:学生总结:地球板块的持续运动,使岩层受到巨大挤压或拉张的力,当岩层承受不住时,就会突然断裂、错动,从而引发地震。) 3.(指向世界地图)所以,世界上地震最频繁的地区,通常分布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得出“板块交界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邻居日本,以及我国的四川、台湾等地地震多发的原因。 4.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为什么? (预设:通过与风、水作用对比,强化“剧烈”概念。) (四)应用拓展:学以致用——守护生命之“责”(约5分钟) 1.提问:“作为优秀的地震调查员,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学以致用。地震目前还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科学应对。我们的最终任务是:” 2.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地震发生时“黄金12秒”内的自救互救知识,设计一份简洁的“地震自救宣传海报”。 (提供关键词如“蹲下、掩护、抓牢”、“不乘坐电梯”等,引导小组快速搜集整理。) (设计意图:将知识学习延伸到生命教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制作海报的活动兼具实践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保护生命的实际能力,落实“态度责任”目标。) 板书设计: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地壳运动→地震→地形地貌改变 模拟实验:两个盒子→地壳中的两个板块 泥土→岩层 拉开、挤压泥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我将重点放在了地震的模拟实验和地震的成因上。但是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学生有时候看不太明白实验现象。这个实验现象和实验材料不是很好有关,每次学生做实验之前都要重新整理确认实验材料。 另外,学生有点不太明白地震的现象是什么,在完成作业的时候学生在写作业本的时候还写出“地震前会有火光”这种答案,说明在强调地震现象的问题上,学生还不是很明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