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主题①《轮子真奇妙》第2课时 教学设计课题 主题①《轮子真奇妙》 课时 第2课 学科 综合课程 年级 一年级教材分析 本课旨在以生活中常见的带轮物体(如拉杆书包、玩具汽车、自行车等)及 “轮子” 本身为核心研究对象,通过 “寻找生活带轮物体” 调查记录、“轮子由来与特征” 交流讨论、“不同形状物体滚动” 实验探究、“手工汽车设计与制作” 实践操作及成果展示、评价反思等活动,引导一年级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主动观察轮子的个数、形状、材质,思考轮子的作用与原理,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轮子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科学探究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动手实践与创意表达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树立 “生活处处有科学” 的观念,养成严谨记录、安全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核心素养目标 价值体认:1.借观察、实验、手工活动,感知轮子的生活作用与发明价值,激发对日常事物的探究兴趣。 2.了解轮子相关古代历史与文化关联,初步体会中华文明智慧,增强传统文化认同。 责任担当:1.小组合作中主动承担任务,学习分工协作,培养团队意识。 2.遵守实验与手工安全规则,养成规范操作、对自身及他人安全负责的习惯。 问题解决:1.用 “观察 + 记录”“对比观察” 解决轮子特征、不同形状滚动差异的问题。 2.面对手工制作问题,尝试交流求助、探索改进方法,提升初步解决能力。 创意物化:1.结合轮子认知,发挥想象为手工汽车命名、设计装饰,实现创意表达。 2.按步骤完成手工汽车组装,将轮子原理转化为实物,提升动手与创意物化能力。 重点 1.通过多样活动,掌握轮子核心特征与生活实用价值。 2.在合作中掌握基础探究与实践方法,培养主动探究能力。 3.了解轮子简单历史,初步感知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难点 1.理解 “滚动减小摩擦力” 原理,需靠实验直观感知而非深入讲解。 2.手工操作易遇问题,需引导主动解决而非直接替代。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轮子真奇妙》的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情况,了解了轮子的由来和圆形轮子的好处,学会了做手工汽车。 今天这堂课, 我们继续学习《轮子真奇妙》一课,感受活动总结和知识的拓展内容。 出示课题。 叙述、思考。 通过叙述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教学主题。讲授新课 一、活动总结1.汇报与展示(1)活动收获:说说在主题“轮子真奇妙”中你对轮子有哪些新的认识,以及轮子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我知道轮子大多是圆形的,能滚动,还能让推东西、骑车更省力;生活里的自行车、玩具车、行李箱都有轮子,有了轮子,我们出门、搬东西都方便多啦!(2)成果展示:为我们的手工汽车取名字,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彩虹小车 迷你小客汽车 2.评价与反思在“轮子真奇妙”主题探究活动 中,你有哪些收获?你的表现如何呢?请你认真地给自己评价一下,也请老师一起来参与。 “轮子真奇妙”活动 评价表 小组:动手制作小组 学生姓名:张峰 填表日期:2024.9.18评价内容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对本活动充满兴趣,能主动地参与到活动 中来★★★★与其他小组成 员合作愉快,在“轮子滚动实验”中能够较好地完成 自己承担的任务★★★★★★对轮子有了更多地了解★★ ★★ 在观察事物的能力上有所提高★★★★★★能够独立地完成手工汽车的制作★★★★★★对活动 中发现的问题,能 够及时反思并改进★★★★★★在动手实践能力上有了提高★★★★★★(填表说明:★表示合格并有待努力;★★表示良好;★★★表示优秀。)拓展延伸 1.主题拓展 经过本次实践活动,我还想到了其他可以继续探究的主题: (1)小袋子大世界(2)多彩的泥塑(3)小桌子的秘密(探究桌子的形状、材质,为什么桌子腿是直的) 2.拓展阅读 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轮子的发明”和“火的使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 古代浩大的工 程 中,除了肩扛、手提、人抬,滚木也是运输工具,这就是轮子的雏形之一。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有辐条的车轮出现了,装有辐式车轮的车子由马来拉,速度极大地加快了。从马车到汽车,历史如车轮般滚滚向前。 845 年,R.W. Thompson 注册了充气轮胎的专利,1887 年,约翰 博伊德 邓禄普为儿子的三轮车开发了第一个实用的充气轮胎,1889 年,橡胶轮胎在自行车比赛中证明了其优越性。随着汽车、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轮子的材料和技术不断进步,出现了钢制、铝合金等材质的轮子,以及各种适应不同需求的轮胎,如汽车轮胎、火车轮对、飞机轮胎等。中国是世界上较早进入轮子时代的国家,甚至轮子常常被作为中华文明的起点,发明轮子的人被中国人奉为民族始祖,他就是轩辕黄帝。——摘编自李方,赤峰:《追溯轮子的历史》, 载《中国消费者报》,2013-08-23。阅读上文,说一说,我们知道了什么? 1. 轮子的发明和火的使用对人类文明很重要;2. 中国古代的滚木是轮子的雏形;3. 大约公元前 2000 年有了带辐条的车轮,用马拉车速度更快;4. 中国很早就有轮子了,轩辕黄帝被认为是发明轮子的人,轮子还和中华文明的起点有关。 3.思考问题(1)我们知道滚木是轮子的雏形,那古代人用滚木能帮他们做什么事情呢? 古代人用滚木可以搬运很重的东西,比如大石头、大木头,不用像以前那样费力地扛着或抬着,让搬运变得更轻松。 (2)有辐条的车轮出现后,用马来拉装有这种车轮的车子,和以前比有什么好处呀? 有辐条的车轮让车子跑起来速度更快了,这样古代人出门或者运输东西,能更快到达想去的地方。 (3) 如果我们想做一个 “古代滚木” 的小模型,可以用身边的什么东西来做呢?(至少说 1 个) 可以用家里圆圆的铅笔、小木棍,或者卷起来的卫生纸筒当滚木,模拟古代人用滚木搬运东西的样子。 (4)轮子从滚木变成有辐条的车轮,再变成现在汽车的轮子,一直在变化,那你觉得未来的轮子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发挥想象简单说) 我觉得未来的轮子可能是彩色的,或者不用沾到地面就能跑;也可能轮子上有小灯,晚上发光,这样开车更安全。 思考、总结。 知识拓展 通过汇报展示深化对轮子的认知,借助评价反思活动总结收获与表现,促进自我成长与能力提升。 通过主题拓展激发后续探究兴趣,借助拓展阅读丰富轮子知识,以思考问题深化认知并培养想象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1.下列哪项是轮子的雏形?( ) A. 有辐条的车轮 B. 滚木 C. 汽车轮子 答案:B 2.被中国人奉为民族始祖,且被认为是发明轮子的人是?( ) A. 炎帝 B. 轩辕黄帝 C. 大禹 答案:B 3.大约在什么时候,有辐条的车轮出现了?( ) A. 公元前 2000 年 B. 公元 2000 年 C. 公元前 1000 年 答案:A 二、填空题 1.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 )的发明” 和 “火的使用” 有着重要的作用。 答案:轮子 2.装有辐式车轮的车子由( )来拉,相比以前速度极大地加快了。 答案:马 3.中国是世界上较( )进入轮子时代的国家,轮子常常被作为中华文明的起点。 答案:早 三、判断正误题(对的打 “√”,错的打 “×”) 1.古代人搬运重物时,只能用肩扛、手提、人抬,没有其他办法。( ) 答案:×(解析:古代人还能用滚木搬运重物,滚木是轮子的雏形) 2.有辐条的车轮出现后,车子的速度没有变化。( ) 答案:×(解析:有辐条的车轮能让车子速度极大地加快) 3.我们在 “轮子滚动实验” 中,发现圆形的物体比方形的物体滚动得更顺畅。( ) 答案:√ 4.手工汽车制作中,我们可以用饮料瓶盖、吸管等身边的材料做车轮和车轴。( ) 答案:√ 做一做 通过“做一做”活动,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与技能。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生活中很多带轮子的物体(如自行车、汽车),还了解到轩辕黄帝被认为是发明轮子的人,中国很早就进入了轮子时代,在小组合作实验中提高了观察和协作能力。 总结回顾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板书 主题①轮子真奇妙 活动总结 拓展延伸 通过观看板书 回顾已讲知识点,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