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2.2《空气受热上升》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2.2《空气受热上升》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空气受热上升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空气的基本性质,认识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本课学生将对会受热上升进行专门的观察,经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最终在实证的基础上认识到空气具有受热上升。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空气受热上升的实验现象;二是自制孔明灯。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学习者分析 学习本课知识,学生需要具备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如空气的存在、温度与空气的关系等,此外,学生应了解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探究空气受热上升的原因时,学生可能对温度与空气密度之间的关系难以理解,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安全问题,需要教师加强安全教育,耐心指导。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理解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的性质。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蜡烛点燃前后纸蛇、塑料袋的变化,归纳热空气会上升的规律。 探究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规范地完成“转动的纸蛇”“放飞塑料袋”等实验,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态度责任:激发对空气运动现象的探究兴趣,养成从科学视角解释生活现象的习惯。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受热上升的事实性知识,学会从运动的视角关注空气的流动。 难点:理解空气受热上升的原理。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思考问题“人们为什么会把抽油烟机装在燃气灶的上方?”根据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能基本能不能观察实验“转动的纸蛇”和“放飞塑料袋”。能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能基本能不能 会自制孔明灯。通过自制孔明灯,巩固空气受热上升的原因。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问题与假设教师活动1 一、问题和情境导入 1.问题和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片 师:仔细观察图片,你能想象出发生了什么事吗? 师解释:对,你的观察能力很强哦。爸爸在厨房做饭时,不小心被燃气灶上面的抽油烟机碰到了头,究究也觉得“ 抽油烟机装在燃气灶上方真不方便。” 师问:那你们觉得抽油烟机装在燃气灶上面方便吗? 2.揭示主题 师:那为什么人们还会把抽油烟机装在燃气灶的上方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课件板书:空气受热上升 二、问题与假设 师:关于刚才的问题,大家可以提出自己的假设,并想一想怎样去证实自己的假设。 师:在大家的假设中,我听到了热空气这个词,抽油烟机在燃气灶上面是为了把做饭产生的热空气吸走,而不至于油烟把厨房弄脏。那我们要怎样去验证热空气会上升呢?学生活动1 生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生齐答:不方便 了解本课主题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生1:如果能贴在墙上装就方便了...... 生2:贴到墙上还能吸走油烟吗? 生3:热空气可能会向上跑,装到上边方便热空气派出去。 生4:怎样验证热空气会上升呢?活动意图说明:通过问题和情境导入,让大家明白本课的主题是有关空气上升的,通过对问题的提出和假设,让大家初步感受空气会受热上升,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环节二:探究、结论、反思与评价教师活动2 一、探究与结论 1、实验 师: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实验1:转动的纸蛇 师:做实验,就需要实验材料,我们先来选择一下实验材料吧 课件出示图片 课件出示图片和操作步骤 师解释:第一步,在一张卡纸上画一条盘成螺旋状的蛇,沿着线条剪下来 课件出示 师解释:第二步,用细线把线蛇提起来,放到蜡烛的上方,保持一定的高度。 师:我们可以用视觉去比较蜡烛点燃前后纸蛇发生的变化。 师问:是什么力气使纸蛇转动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师提示:运用蜡烛时要注意安全,防止烧伤自己或他人。 课件出示 师小结:蜡烛点燃前,纸蛇不转动;蜡烛点燃后,纸蛇转动。这是因为热空气上升带动纸蛇转动。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空气受热会向上升。 通过实验1,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实验,看看结果一样吗 实验2:放飞塑料袋 课件出示图片 师解释:第一步,两人将轻薄的透明塑料袋口朝下展开,另一人用吹风机向袋内吹热风。 课件出示 师解释:第二步,等塑料袋中的空气变热,关掉吹风机,松开塑料袋,观察发生的现象。 师问:塑料袋为什么会鼓起来,还会上升? 师提示:“放飞塑料袋”实验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并且留意不要让电吹风的高温烫伤。 课件出示:在老师指导下使用电器,防止触电、烫伤或失火。 课件出示 师小结:给塑料袋加热一段时间后,塑料袋会变鼓,松开手后,塑料袋会上升。这是因为塑料袋内空气受热带动塑料袋上升。 2、小结 师:通过两个实验,发现了什么?请你比较并分析实验中的现象,总结热空气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空气受热会上升。 课件出示 二、反思与评价 师问:学到这里,请大家说一说,在本课的探究过程中,我们研究了哪些受热的空气?它们有怎样的共同性质? 师:找一找,下面哪些图是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 课件出示篝火 师解释:篝火是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因为篝火堆里温度高,气流上升,周边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的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四周流向气压较低的篝火堆,高空空气则从气压较高的周边流向气压低的篝火堆,这样就形成了环流,从而使周围都能感受到热空气。 课件出示热气球 师解释:热气球的现象也是空气受热上升。热气球内部的空气被燃烧器加热后,变得比外部的冷空气轻,从而产生向上的浮力,使得热气球能够升空。 课件出示炊烟 师解释:炊烟的现象,大家见过吗,一般在农村常见。它也是空气受热上升的一种现象。当我们在烹饪过程中燃烧燃料时,会产生热能,这些热量会使周围的空气变热,在重力的作用下,热空气会上升,所以炊烟从灶台或烟囱中升起并飘向高空。 课件出示线香 师解释:线香燃烧时,周围的空气会被加热,热空气由于密度减小而上升,所以也是空气受热上升的一种现象。 师小结:怎么样,你还有没有一些身边的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学生活动2 了解实验需要的材料 根据图片和老师的讲解,了解实验过程,并尝试自己操作。 生举手回答自己的发现 生举手回答 生1:我觉得是蜡烛点燃后释放的热,让纸蛇转动的。 根据图片和老师的讲解,了解实验过程,并尝试自己操作。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生2:因为塑料袋里有空气,所以才会鼓起来,因为空气受热,所以会上升。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生1:纸蛇只有放到火焰上方才会转,离开火焰上方就不转了。 生2: 往塑料袋里吹热风,塑料袋会鼓起来。 生3:塑料袋装满热风能飘起来,有点像热气球。 生4:这两个实验里都有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 ......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生根据图片的提示,判断是不是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感受空气受热会上升的现象,并理解其原因。通过反思与评价,检查大家对身边空气受热上升现象的观察和理解情况。环节三:应用与迁移教师活动3 师:同学们听过“孔明灯”这个词吗? 课件出示 师:相传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字孔明)发明了一种可以升空的灯笼,并利用它来传递消息,后人把它称为孔明灯。 师问:大家想不想自己也做一盏孔明灯呢?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自制孔明灯需要的材料 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图片 师解释:第一步,把四根弯头吸管,直头处十字交叉,用万能胶固定。 第二步,将圆饼形蜡烛底座用万能胶固定在灯架中心。 第三步,将纸袋袋口撑开,与四根吸管的弯头端固定。 第四步,将少量蜡烛或酒精棉放入底座并点燃,手扶着纸袋顶端并撑开。 课件出示 最后一步就是放飞孔明灯。 师提示:在放飞的时候一定要遵守法律规定,并且要有大人陪同,选择空旷开阔的地方,确保没有安全隐患,同时尽量少用燃料。学生活动3 了解孔明灯的来历 生齐答想 生根据图示和制作过程,自制孔明灯 明白放飞孔明灯时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自制孔明灯,再次让学生去理解空气受热会上升的原理,并学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7.板书设计 空气受热上升 问题:人们为什么会把抽油烟机装在燃气灶上方? 实验:转动的纸蛇、放飞塑料袋 结论:空气受热会上升 应用:自制孔明灯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冬天吹暖空调时,将出风口朝( ),这样既节能又能使房间快速热起来。 A . 上 B . 下 C . 哪个方向都行 2.人们利用热空气会上升的原理,制作出一些物品,下列物品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 A . 热气球 B . 孔明灯 C . 风筝 3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水能占据空间,空气也能占据空间 B . 水能流动,空气也能流动 C . 蜡烛周围的空气受热后下降 C . 以上都可以 二、判断题 1.制冷空调安装在室内墙壁的上方,这样使冷空气自然向下流动,较快降低室内气温。 ( ) 2.蒸馒头时向上冒出的白气也能说明空气受热会上升。 ( ) 3.“放飞塑料袋”实验注意不要让电吹风的高温部分靠近手和塑料袋。 ( ) 4.空气受热上升是因为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 ) 5.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重量变重,就会下降。 ( ) 【参考答案】 一、1.A 2.C 3.C 二、1. 2.√ 3.√ 4. 5.× 作业布置: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因为空气受热上升引起的,整理下来,说给同学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空气与风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二、学习内容 1.2空气是重要的物质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三、学业要求 1.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观察并描述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 3.能观察并说出大自然里的空气流动现象。 4.知道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单元课时设计 5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空气与风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在一年级的教材里,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觉对空气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三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实践、观察、探究、归纳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2)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中年段要求。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五课组成:《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受热上升》《风的形成》《大自然里的风》《我们来制造风》。教材的编排逻辑性很强,先整体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然后研究空气的性质,受热会上升。第3课,学生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模拟实验,理解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第4课了解大自然中不同类型的风,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最后一课,属于实践操作,制作简单的制造风的装置,并回顾本单元的单元知识。
主题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在日常生活中对空气与风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较为浅显和模糊,在科学思维和探究方法上需要进一步培养。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可能知道空气存在,但对空气的性质了解甚少,对于风的形成原理更是却乏深入思考。。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具有流动性,能理解空气受热上升、遇冷下降的原理;明确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理解温度差异导致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的原理;认识大自然中不同类型的风;了解风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从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能设计简单实验进行验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探究实践:能在老师指导下,规范完成“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受热上升”“模拟风的形成”等实验,学会真确使用实验仪器和材料,进行操作。尝试设计并制作简单的风的形成模型或风力应用装置,如简易风车、风力小车等。 态度责任:对空气与风的探究充满兴趣,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实验过程中,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合理利用风能、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问题与假设 比较吹暴露在空气中的气球和套在瓶子里的气球。 提问:为什么吹暴露在空气中的气球吹得很大,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却只能吹大一点点?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观察,提出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空气的存在。
任务2 名称:探究、结论、反思与评价 实验1:空气占据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 实验2:不会湿的纸团。 问题评价:我们都研究了哪里的空气》说说它们有哪些共同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空气占据空间,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任务3 名称:应用与迁移,阅读与新知 实验:“听话”的小球。 阅读:“添堵”的空气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听话”的小球,让学生更加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通过阅读,感受空气占空间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问题与假设 通过情境图中关于抽油烟机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把抽油烟机装在燃气灶的上方? 设计意图:从我们身边熟悉的现象开始,让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和假设。
任务5 名称:探究、结论、反思与评价 实验1:转动的纸蛇。 实验2:放飞塑料袋 问题评价:我们研究了那些受热的空气?它们有怎样的共同性质? 设计意图:认识到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理解“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导致上升”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任务6 名称:应用与迁移 自制孔明灯。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制作孔明灯,亲自感受空气受热会上升的原理,加深对空气受热上升的理解。
第3课时 任务7 名称:问题与假设 思考暖气片的现象,提出问题“暖气片旁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用蜡烛相当房间里的暖气片,来提出问题和假设,初步感受温度差异与空气流动的关系。
任务8 名称:探究、结论、反思与评价 实验,比较蜡烛点燃前后,线香的烟随空气流动的不同现象,并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现象,间接证明空气在流动,从而理解风的形成,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任务9 名称:应用与迁移 巧妙的设计——风门。 设计意图:通过对炉壁上“风门”的理解,再次感受空气的流动可以产生风,从而理解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4课时 任务10 名称:问题与假设 通过情景图,感受大自然里空气流动的现象,从而产生“谁使大自然中的空气流动起来形成了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大自然中空气流动现象的观察,产生疑问,提出与风有关的问题。
任务11 名称:探究与结论、 在不同房间、屋内屋外等气温不同的环境里,设计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感受大自然里的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大自然中风的成因。
任务12 名称:反思与评价 说一说,模拟实验和收集的资料都能说明大自然中风的形成原因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模拟实验和收集到的资料,再次理解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第5课时 任务13 名称:问题与假设 通过情境,提出问题“生活中,人们有哪些制造风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提出,认识到在生活中,可以制造出风。
任务14 名称:探究、结论、反思与评价 1.收集生活中人们制造风的工具,说一说,它们是怎样制造出来风的。 2.比较风的好处和坏处。 设计意图: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或模型,模拟人们制造风的方法,并解释其原理。通过对比风的好处和坏处,全面认识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任务15 名称:应用与迁移 自制拉线风扇 设计意图:通过自制拉线风扇,加深理解风的形成原因。
任务16 名称:单元要点、实践与检测 总结本单元的重点知识 设计意图:回顾本单元的重点知识,梳理空气与风的性质、形成原理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空气占据空间 1.知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吹套在瓶内的气球”“不会湿的纸团”等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第2课时:空气受热上升 1.理解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的性质。 2.通过对比蜡烛点燃前后纸蛇、塑料袋的变化,归纳热空气会上升的规律。 3.能规范地完成“转动的纸蛇”“放飞塑料袋”等实验,观察、记录请分析实验现象。 第3课时:风的形成 1.知道热空气上升后,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 2.通过对比蜡烛点燃前后线香烟的流动路线,分析归纳空气流动的规律。 3.规范完成模拟风的形成实验,准确观察、记录实验线香,绘制空气流动路线图,阐述风的形成过程。 第4课时:大自然里的风 1.知道大自然里的风是因不同地方空气受热不均,导致空气流动而形成。 2.对比不同环境模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空气流动与风的形成的关联。 3.能在不同气温环境下设计、操作模拟实验,观察记录空气流动现象。 第5课时:我们来制造风 1.知道人类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会发明一些工具来制造风。 2.知道风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学会辩证思维。 3.通过科学辩论,了解风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利与弊。
评价指标 第1课时:空气占据空间 1.知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科学观念)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比不同实验条件,分析现象差异的原因。(科学思维)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吹套在瓶内的气球”“不会湿的纸团”等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探究实践) 4.激发对空气特性的探究兴趣,培养实证意识。(态度责任) 第2课时:空气受热上升 1.理解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的性质。(科学观念) 2.通过对比蜡烛点燃前后纸蛇、塑料袋的变化,归纳热空气会上升的规律。(科学思维)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规范地完成“转动的纸蛇”“放飞塑料袋”等实验,观察、记录请分析实验现象。(探究实践) 4.激发对空气运动现象的探究兴趣,养成从科学视角解释生活现象的习惯。(态度责任) 第3课时:风的形成 1.知道热空气上升后,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科学观念) 2.通过对比蜡烛点燃前后线香烟的流动路线,分析归纳空气流动的规律。(科学思维) 3.规范完成模拟风的形成实验,准确观察、记录实验线香,绘制空气流动路线图,阐述风的形成过程。(探究实践) 4.激发对大气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养成主动观察、思考自然现象的习惯。(态度责任) 第4课时:大自然里的风 1.知道大自然里的风是因不同地方空气受热不均,导致空气流动而形成。(科学观念) 2.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现象提出猜想假设,通过对比不同环境模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空气流动与风的形成的关联。(科学思维) 3.能在不同气温环境下(如房间内外)设计、操作模拟实验,观察记录空气流动现象。(探究实践) 4.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养成主动观察、思考大自然的习惯。(态度责任) 第5课时:我们来制造风 1.知道人类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会发明一些工具来制造风。(科学观念) 2.通过科学辩论,知道风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学会辩证思维。(科学思维) 3.通过科学辩论,了解风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利与弊。(探究实践) 4.引导学生关注在科学原理的支持下,技术与工程的发展。(态度责任)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选一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 1.小明做社区服务志愿者时发现,盖好瓶盖的空塑料瓶无法被完全踩扁,这是因为( ) A.空气能被压缩 B.空气有质量 C.空气占据空间 2.我们在做“传递水、石块、空气”游戏时,可以用来装空气的是( ) A.杯子 B.布袋 C.密封袋 3.我们跑步时,会感觉空气吹在脸上,形成气流,这说明( ) A.空气有质量 B.空气无色无味 C.空气能流动 4.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因为( )。 A.空气会流动 B.空气有质量 C.空气容易被压缩 5.下列现象中不是由风造成的是( ) A.塑料瓶漂浮在水面上 B.烟囱里排出的气体在飘动 C.吹出的泡泡在飘动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有质量 B.空气就是氧气 C.空气是无色透明的 7.以下几种风,( )是由于空气冷热不均造成的。 A.扇子扇风 B.自然风 C.嘴巴吹出的风 8.套在瓶子里的气球,我们只能吹大一点点,原因是( ) A.我们都还是小孩,力气小 B.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外面还有空气 C.是因为瓶子里有空气顶着 9.是谁让大自然中的空气流动起来的?( ) A.风婆婆吹出来的 B.空气自己会流动 C.一个地方的空气受热上升后,其他地方的冷空气就会来补充 10.一个杯子放进水中,杯内底部不会打湿的方法是( ) A. 杯口朝上放入 B.杯口朝左放入 C.杯口朝下放入 二、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空气是气体,属于多种气体的混合气体。( ) 2.自然风是由于地区温度的差异引起的。( ) 3.我们给篮球充气,说明了空气占据了篮球的空间。( ) 4.冷空气会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气里。( ) 5.我们看不见空气,说明空气不存在。( ) 6.在空中飘扬的红旗可以证明空气在流动。( ) 7.孔明灯下面的火焰主要是为了照明。( ) 8.空气被压缩得越厉害,产生的弹力越大,所以给自行车打气时要尽量多打气。( ) 9.空气很轻,所以空气不容易泄露。( ) 10.人们有时需要利用工具制造出风来做一些事情。( ) 三、综合题 中国古代著名的“孔明灯”就是热气球的最早雏形。孔明灯起源于三国时代,由诸葛亮(孔明)首创。当时为了在城内传递军情,利用热气球原理制成孔明灯,用于联络。这是现金世界上热气球的先驱,也足见中国古人高超的智慧。 1.世界上最早的热气球雏形的发明者是( ) A.孟格菲兄弟 B.诸葛亮 C.莱特兄弟 2.最初,“孔明灯”的作用是( )。 A.照明 B.祈福 C.传递军事信号 3.以下是做“热气球”的实验步骤,请你把正确的步骤按顺序填在下面括号里。 (1)准备一个较大的塑料袋、一个纸筒和一支蜡烛 (2)重复几次实验,同时画下你观察到的现象 (3)用手贴住袋子的外壁,当感到袋子变热了,松开双手,观察接下来发生的现象。 (4)将蜡烛点燃,然后将纸筒罩住蜡烛,再将塑料袋子罩住纸筒,加热袋中的空气。 正确顺序是:( ) 【参考答案】 一、选一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 1.C2.C3.C4.A5.A6.B7.B8.B9.C10.C 二、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2.√3.√4.√5. 6.√7. 8. 9. 10.√ 三、 1.B 2.C 3.1 4 3 2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