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25秋八上4.2遵守规则 教学评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25秋八上4.2遵守规则 教学评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二框《遵守规则》
教材分析 本课时深入探讨如何遵守规则以及规则的完善与发展,是第四课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在理解规则重要性的基础上,培养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为今后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通过游览成都大熊猫基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们遵守规则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对如何对待规则的思考,接着从多个方面阐述了遵守规则的具体要求和做法,并结合实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遵守一些约定俗成的公共生活准则,如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随意破坏环境等。但是部分学生在没有他人监督或者大多数人违反规则的情况下,容易迷失自己,缺乏自律意识,做出一些破坏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自己遵守好规则就足够了,他人是否遵守规则和自己无关,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生动的、真实的案例,触发学生内在的感官体验,唤醒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发自肺腑地敬畏规则,尽己所能地维护规则,同时关注社会生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社会规则的改进建言献策。
教 学 目 标 政治认同:认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树立维护规则的意识,理性参与公共生活,为原有规则的完善和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 法治观念: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深度剖析和解读,提高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的自觉性;锻炼参与公共生活,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能力。 道德修养:明白每个人都应自觉遵守规则;懂得应积极维护规则,参与改进规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增强规则意识、学会自律和他律。 教学难点:维护规则、积极改进规则。
教学过程
导入(约3分钟)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组织 “每人一笔画熊猫” 游戏:分组,每组派 4 名代表,依次上台画一笔,要求“不写字、不交流,最终呈现‘熊猫’”。2. 提问:“若有人不按‘依次画一笔’的规则,会出现什么结果?” 呈现成都大熊猫基地图片。 教师语言过渡,导入课题。 1.参与游戏,初步感知规则的必要性。 2.跟随教师引导,进入学习主题。 能否明确本课学习主题,进入学习情境。
设计意图:以以趣味游戏激活课堂,通过“游戏规则”类比“社会规则”,搭建情境直观引出主题,降低认知门槛,激发探究兴趣。
环节一:文明参观,初识规则(约8分钟)
教学内容:遵守规则需要增强规则意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估要点
呈现情境:“成都熊猫基地参观”,提问:“你会如何表达对熊猫的喜爱?” 展示新闻案例:“游客因投掷物品、投喂熊猫被终身禁入”,思考:这些游客为什么遭到“终身禁入”的惩罚? 呈现 “文明参观要求”(不投喂、不抛物等)。 展示熊猫基地的多起处罚通报,并提问:以下相关处罚说明了什么道理?有何警示作用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遵守规则需要增强规则意识。 讨论表达喜爱的方式(如安静观察、拍照不使用闪光灯)。 分析案例:“投掷物品会伤害熊猫,违反园区规则,破坏公共秩序”; 结合规则条文,增强规则意识。 能否区分 “合理表达喜爱”与“违规行为”。 能否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并自觉增强规则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新闻案例和具体处罚结果,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和情感触动,打破“规则可有可无”的模糊认知,将抽象的“规则重要性”转化为具体的生活体验,突破对“规则必要性”的理解难点。
环节二:坚守底线,内外兼修(约15分钟)
教学内容:遵守规则需要他律与自律。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连续设问:如果没有工作人员和监控,你会投喂大熊猫吗?大家都在投喂大熊猫,场面混乱,你会跟随吗?如果你的好朋友投喂大熊猫并没有被工作人员制止,你也会投喂大熊猫吗?如果你发现监控正在运行,工作人员也在监督,你会投喂吗?如果你已经被制止了,你还会继续投喂吗? 引入孔子名言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解释他律(监督、惩戒)与自律(自我约束、慎独); 3. 引导对比:“他律是‘不敢违’,自律是‘不愿违’,二者缺一不可。” 4.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遵守规则需要他律与自律。 1.讨论不同情境下的选择,说明理由(如“即使没人监督,也不能投喂,因为会伤害熊猫”)。 2.倾听不同观点,完善自己的想法;在全班分享时,清晰表达自己的立场。 3.结合名言思考自律的重要性,举例说明生活中“自律让规则更有效”的例子(如自觉排队、不闯红灯)。 能否在情境中区分他律与自律的作用。 2.能否将规则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倾向。
设计意图: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提问,激活学生的真实想法,理解“自律”的核心是“敬畏规则本身”而非“害怕惩罚”。名言的引入提升认知深度,帮助学生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践行”,突破“自律与他律结合”的难点,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奠定情感基础。
环节三:勇于担当,共守规则(约15分钟)
教学内容:遵守规则需要坚定维护规则、积极完善规则。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情境任务:参观途中,面对不文明参观行为,你会怎样做? 组织 “情境模拟” 活动:每组选择 1 名 “违规者”、1 名 “劝导者”,模拟劝导过程。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遵守规则需要坚定维护规则。 提供“劝导三原则”:有礼:称呼对方,态度和善;有理:说明危害(“会吓到熊猫”);有节:无效时报告工作人员。 播放视频,呈现案例:“铁路儿童优惠票标准调整”(从身高到年龄),提问:多次修订儿童优惠票适用标准说明了什么? 补充法律案例(如《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出台),总结:“规则随社会发展而完善,我们要积极建言献策。”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遵守规则需要积极完善规则。 梳理本课逻辑,总结知识提纲。 设计劝导话术(如“叔叔您好,熊猫胆子小,拍打玻璃会让它害怕,我们一起安静观察好吗?”)。 参与模拟活动,观察其他小组的表现,评价 “劝导者” 是否做到 “有礼、有理、有节”。 3.分析铁路儿童票调整、法律立改废案例,讨论规则变化的原因(如社会发展、需求变化)。 能否使用文明语言进行劝导。 能否根据情境灵活选择处理方式(如对方不听时报告工作人员)。 能否理解规则的 “动态性”,说明规则调整的必要性(如 “儿童票按年龄更公平,因为身高有个体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模拟”活动将“维护规则”从理论转化为实践,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掌握劝导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规则的“活力”在于适应社会发展,呼应“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规则服务于社会生活”的核心主题。
板书 设计
作业 设计 1.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同学说,规则像道路上的斑马线,像悬崖边上的护栏,像过山车上的安全带。这一说法启示我们( B ) ①规则划定自由的边界,是自由的保障 ②违反规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③规则是在人们达成共识基础上形成的 ④每个人要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兰兰从交警部门了解到,在电动车、摩托车发生交通事故的伤亡人员中,绝大部分是由于未佩戴安全头盔造成颅脑损伤的。针对不佩戴安全头盔的行为,下列劝告语可取的是( D ) ①遵守规则需他律,自由被限真无趣 ②戴好头盔保安全,平安规则记心间 ③不戴头盔受刑罚,惩恶扬善全靠法 ④交通规则伴我行,遵法守法保太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2024年2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举办新闻发布会指出:依法支持行政机关对不合法、不文明养犬行为作出的行政处罚等行政管理行为。尤其是要立足预防违法,防止危害后果发生,促进动物管理规范的落地落实,与行政机关形成合力,共同维护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这是因为( B ) ①规则划定自由边界,是自由的保障 ②遵守规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③每个人要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 ④他律能促进人们维护社会规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近年来,“开门立法”已经成为全国人大的一种常态。普通公众如何参与立法工作,民意如何走进全国人大?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过程中,上海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对二次审议稿提出建议,其中一条被采纳。 这说明( C ) ①全体中学生必须积极履行参与立法的义务 ②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变迁,规则需要改进 ③保护未成年人只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责 ④要参与规则的改进与完善,积极建言献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