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25秋八上5.1文明有礼 教学评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25秋八上5.1文明有礼 教学评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文明有礼》
教材分析 本课题位于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一框,聚焦“文明有礼”核心议题,通过“个人—社会—国家”三个维度,引导学生理解文明有礼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且事关个人素质、社会风尚与国家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文明有礼的地位、重要性及实践要求,培养“学礼、明礼、守礼”的意识。通过世运会等现实场景,引导学生从“认识礼的表现”到“理解礼的价值”再到“践行礼的路径”,系统掌握文明有礼的内涵、重要性及实践方法,为后续学习“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奠定认知和行为基础,帮助学生建立“道德修养是社会生活根基”的核心观念。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文明有礼”有生活化认知(如礼貌用语、礼仪规范),但缺乏系统性思考,难以将个人行为与社会秩序、国家形象关联。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辨能力,但在“理论联系实际”“复杂情境中践行礼仪”方面存在不足。本课需通过情境体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知道礼仪”上升到“理解意义”再到“主动践行”。
教 学 目 标 健全人格:理解文明有礼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知晓文明有礼能体现思想道德素质与人际交往能力,助力形成真诚待人、赢得尊重的人格特质。 责任意识:认识到文明有礼对塑造国家形象的意义,树立在国际交往相关场景及日常生活中践行文明有礼、维护国家形象的责任意识。 道德修养:明确文明有礼对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提升在人际交往中以礼相待、化解矛盾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明有礼的内涵和做法。 教学难点: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约3分钟)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播放视频:世运会彩排中汪顺、潘展乐“憋笑”片段,提问:两人为何努力憋笑?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答,引出核心话题——在正式场合中,文明有礼是对场合的尊重,也是个人素养的体现。 教师语言过渡,导入课题。 观看视频,聚焦两人“憋笑”与“严肃”的反差,思考教师问题。 自由发言。跟随教师引导,进入学习主题。 能否结合案例初步感知“文明有礼与场合的关联性”。 能否明确本课学习主题,进入学习情境。
设计意图:以热点事件为切入点,通过生活化场景引发共鸣,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导入课题。
议题一:识 世运赛“礼”之模样(约10分钟)
教学内容:文明有礼的内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估要点
展示世运会场景图片:开幕式升旗仪式(庄重肃立)、运动员代表宣誓(严肃承诺)、选手拥抱(友好尊重)、工作人员微笑引导(热情服务)。 提问:这些场景分别体现了哪些‘礼’?你见过哪些文明有礼的行为?带给你什么感受?。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文明有礼是调整人际关系的准则,体现个人素质、社会风尚、国家形象。” 观察图片,感受“升旗仪式体现对国家的礼,宣誓体现对规则的礼,拥抱体现对对手的礼,微笑体现对他人的礼。” 2.分享生活实例:“公交车上让座”“购物时说‘谢谢’” 等,描述感受(如 “温暖”“舒适”)。 3. 记录并理解文明有礼的内涵。 能否准确识别不同场景中“礼”的具体表现(如尊重、友好、规范)。 2. 能否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文明有礼对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世运会场景和生活实例,从“宏大叙事”到“微观体验”,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文明有礼的内涵,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提升。
议题二:析 文明观赛“礼”之价值(约15分钟)
教学内容:文明有礼的重要性(对个人、社会、国家)。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世运礼仪讲解员” 推荐会:“你会推荐哪位同学担任讲解员?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 “懂礼貌、善沟通、有素养” 等特质)。 出示古语:“不学礼,无以立”“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提问:“如何向外国友人解释这两句话?这说明文明有礼对个人有何意义?” 展示观赛场景。场景一:观众喧哗导致比赛中断;场景二:父子主动清理垃圾,众人效仿。 提问:“两个场景是否符合文明观赛要求?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拓展讨论:“世运会开幕式焰火‘W’象征欢迎世界宾朋,外国友人会有什么感受?这体现了文明有礼与国家形象的关系吗?”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文明有礼的重要性,对个人(立身前提)、社会(和谐基础)、国家(形象名片)。 推荐同学并说明理由,提炼 “文明有礼的个人特质”。 阐释古语,讨论得出:“文明有礼是个人修养的体现,能赢得尊重。” 分析场景:场景一:不符合,破坏秩序、引发冲突;场景二:符合,维护秩序、传递正能量。 换位思考:“感受到热情友好,觉得中国是礼仪之邦。” 5.记录并理解文明有礼重要性的三个层面。 1.能否结合古语和实例说明文明有礼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能否分析场景中行为对社会秩序的影响,理解 “促进社会和谐” 的意义。 3. 能否关联国家形象,认识到文明有礼的国际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推荐会”“古语解读”“场景分析”“国际视角”四个活动,从个人到国家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明有礼的多维价值,突破教学重点。
议题三:行 世运赛场“礼”之践行(约15分钟)
教学内容:如何如何践行文明有礼。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1.播放视频《国际蓉涉外礼仪指南 》世运会期间如何迎接国际友人?快看这篇指南! 2.“礼仪实操培训”:仪态训练:示范站姿(挺胸收腹)、引导手势(五指并拢 45° 指引),组织学生模仿。语言训练:教授礼貌用语(“欢迎来到成都世运会!请往这边走!”),小组排练展示。 “情境化解难题”:情境 1:外国游客询问赛程但语言不通; 情境 2:观赛区有人高声喧哗影响他人。要求:小组讨论解决方案,派代表演示。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如何践行文明有礼。 梳理本课逻辑,总结知识提纲。 模仿仪态动作,小组练习礼貌用语,上台展示。 讨论解决方案:情境 1:用翻译软件、手势引导、找双语志愿者;情境 2:轻声提醒 “请小声些,以免影响他人”。 能否规范做到仪态要求,准确使用礼貌用语。 2. 能否针对不同情境提出具体、合理的解决方案,体现灵活性和文明态度。
设计意图:通过“实操训练”和“情境解决”,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帮助学生掌握践行方法,突破教学难点,实现“知行统一”。
板书 设计
作业 设计 1.“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则不安宁。这主要强调( A ) ①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②文明有礼表现为态度谦和、仪表整洁 ③文明有礼利于形成安定有序的社会 ④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国尚礼则国兴,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等古语深刻体现了中国乃礼仪之邦。下列名言古语与之寓意一致的是( A ) ①不学礼,无以立 ②人而无礼,焉以为德 ③德不孤,必有邻 ④首孝悌,次谨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学校号召学生“当文明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行文明礼”。下列言行符合这一倡议的是( A ) ①地铁入口,小瑞赶时间,她对周围乘客说“劳驾,请让一下” ②小冯看望生病在家的小李,小李对他说:“谢谢你来拜访我” ③生日聚会上,小恺要提前回家,他向大家说“失陪,先告辞” ④小美参加演讲比赛,对帮忙修改文稿的语文老师说“请包涵”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材料解析题: 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很多人都会选择出国旅游。但是随着出境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我们从各种新闻报道中也可以看到,对于中国人的负面报道也越来越多。主要表现是:在旅游景点大,喧哗,不排队,不遵守秩序,过马路闯红灯,在景区刻字留名等不文明行为。有些外国景点甚至用中书写了“不得大声喧哗”“不得在店内吃东西”的提示牌。 (1)你认为中国游客中的不文明行为让你感到最心痛的是什么? (2)有人说:“是否文明礼貌是个人私事,无足轻重。”这种说法对吗?请简要说明。 (3)对“中国式不文明旅游”说“不”,青少年应该如何做? 答案:(1)损害国家的形象和民族的尊严。 (2)说法错误。因为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3)要言谈文明、举止端庄。要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