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31张)-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31张)-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4.1 梦想征程,探月之旅,感悟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目录
认识及发展阶段
实践及特点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回顾我们的探月之旅……
2004年1月23日,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
去年,“嫦娥工程”迎来20周年。20年来,从给月球拍照片,到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再到成功带回月壤,中国已顺利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为人类月球探索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如今,中国人九天揽月的梦想仍在继续。随着中国探月四期工程的实施,全球参与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和载人登月,将逐渐成为可能。
第一目
从对月球的看法
知认识及类型


古人对“月”的看法
今人对“月”的看法
飞花令——列举带“月”字的古诗词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受降城外月如霜
月里嫦娥不画眉,只将云雾作罗衣。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白天127℃,晚上-183℃。
月球是围绕地球旋转的球形天体,同时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月球表面大气层十分稀薄,不能住人
月球本身不发光,反射太阳光而发光
月球存在磁场/引力
古人/今人对月的看法
?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
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客体: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性质:能动反映,积极的(≠被动的反映)
问题1:什么是认识?
注意: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意识是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主体:人类,而非动物
eg:蜜蜂筑巢(×)
鸟类迁徙(×)

2.古人和今人对待月亮的看法有什么区别?
认识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定义
认识对象
具体形式
水平阶段
联系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认识
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达到的认识
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及各个方面的认识
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①二者都源于实践
②感性认识有待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即: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③二者相互渗透、包含、辩证统一
判断:①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重要、更可靠。
②感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
③感性认识是主观的,理性认识是客观的。
④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
×
练一练
1. (23-24高二上·河南·期中)毛主席曾经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生活中有些人所谓的“明白”,其实只是“感觉到了”,而并没有真正“理解”。材料旨在强调( )
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同一阶段的两种反映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详解】①③:材料中“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说明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①③正确。
②:材料体现的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未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共同点,②不符合题意。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阶段、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④错误。
第二目
探秘月球之旅,
明实践及特点
思考:我国的嫦娥工程是否为实践活动?总结实践的定义。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主体
直接现实性活动
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思考、辩论、认识、言论等都不是实践
探秘月球之旅,明实践及特点
汤姆抓杰瑞
光头强砍树
学生学习新思想
建造港珠澳大桥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
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归纳属于什么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
变革社会的实践
停留在人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不是实践
探究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
实践的主体是人,汤姆猫不是实践的主体
三种基本的
实践活动
探秘月球之旅,明实践及特点

阅读我国探月工程相关材料,结合教材知识,思考:实践有什么特点?
议学材料
探索月球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
由于探月工程复杂艰险,充满风险挑战,每个环节都是瓶颈式的风险点,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利用最新的探测器和仪器设备去探索月球。
同时,我国航天人员制定详细的规划,“嫦娥工程”的规划分三步走,即绕月探测、月面探测和月球自动采样返回,来实现探月的目标,而从取回的月壤中分离出“嫦娥石”,更是交出科研团队的满意答卷。
经过近20年的努力,在全体航天员、科学团队的协作下,集结院士专家、科技领军人物、初出茅庐的科研“新兵”,他们的共同努力,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托举了“嫦娥”一次次成功飞天。
我国的探月之旅一步一脚印,不断向前推进,也把古人“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愿望通过“三步走规划”的实践不断变成现实。
我国航天人员制定详细的规划,“嫦娥工程”的规划分三步走,来实现探月的目标。
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
(科学家 探测器 月球)
②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艰难险阻、尊重规律)
③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了解月球)
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有目的的制定探月工程)
②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发明嫦娥1-5号)
③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如:航天产业、航天团队)
主观能动性
由于探月工程复杂艰险,充满风险挑战,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利用最新的探测器和仪器设备去探索月球。
我国的探月之旅把古人“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愿望通过“三步走规划”的实践不断变成现实。
①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全体航天员、科学团队的协作,多产业支撑)
②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
社会历史性
实践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古人的探月愿望成现实;探月规划从蓝图到执行实现)
直接现实性
注意:①如果材料强调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能动性;
②强调历史(时间)过程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
③强调“合作”(相互联系)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
在全体航天员、科学团队的协作下,他们的共同努力,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托举“嫦娥”一次次成功飞天。
练一练
1. (24-25高二上·广东江门·开学考试)唐宋之际,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制瓷原料有差异,南方多青瓷,北方多白瓷,瓷器“南青北白”的格局形成。宋室南迁后,那些身怀绝技的北方工匠随之南下来到景德镇,加入实力原本就已雄厚的制瓷大军。景德镇瓷业渐渐南北融汇,集行业大成。这体现了( )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其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时代实践的水平会有不同
③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④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创造出全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详解】①:题意强调景德镇瓷业能最终集行业达成,这一过程是客观的,是地理环境、制瓷原料、制瓷工匠等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体现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其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故①符合题意。
②:根据材料可知,唐宋之际和宋室南迁后,景德镇的制瓷水平是不同的,这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时代实践的水平会有不同,故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没有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故④表述错误。
第三目
追忆探月寻梦路,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材料一:古人对月球充满好奇与向往。但是,假如人们始终足不出户、仅限于“举头望明月”和遐想,那永远不会获得关于月球的科学认识。正是人类勇敢的行动和不懈的探索,才逐渐解开了月球神秘的面纱。
思考: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注:来源≠途径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②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来自实践。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材料二:人类的追求是星辰大海。我们历经艰难险阻、不惜代价探索月球,绝不是酒足饭饱之于的闲情雅兴,而是有高瞻远瞩的战略考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今天可以借助哈勃望远镜、中国“天眼”、宇宙飞船火箭等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我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向着星辰大海不断前进。
思考:(1)我们为什么要探索月球?
(2)我们对月球的认知为什么能逐渐深化?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提出的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提高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
太空战略的制高点
材料三:广寒宫、嫦娥、玉兔、“吴刚捧出桂花酒”,千百年来,关于月球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数不胜数。人如果足不出户,哪怕想破脑袋也无法判定月球上到底有没有嫦娥玉兔;月球更不会自己来告诉我们它上面到底有没有嫦娥玉兔……
思考:月球上存在嫦娥、吴刚、玉兔、广寒宫等神仙事物吗?怎样才能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通过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材料四: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介绍,各科研团队都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已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23篇,申请专利1项。这些新的理论对认识月球起源与演化,探寻月球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实现“零能耗”的地外环境和生命支持系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思考:从探月工程中获得的认识有什么用?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
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学以致用
3.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
4.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结合刚刚所学:尝试总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认识从哪里来,从无到有
实践推动认识不断深化,从不全面到全面
实践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认识到哪里去,强调改造世界
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对实践有什么作用呢?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原理内容]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总结归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练一练
1. (24-25高二上·山西大同·阶段练习)伴随AI产业的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企业数据和基础架构日趋复杂,新应用、新场景 对智慧存储提出新要求。当前,存储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促进了技术的演变和创新。由此可见(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来源于实践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D.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
【详解】B:存储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促进了技术的演变和创新,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B正确。
A:材料未涉及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不符合题意。
C:所有的认识都来源于实践,但是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C错误。
D: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D错误。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
反作用
决定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练一练
2. (24-25高二上·河南·阶段练习)中国科学家通过对不同月球矿物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月壤钛铁矿加热后,可以同步生成大量单质铁和水蒸气气泡,找到了用月壤产水的方法,未来可连续生产水,能解决月球科研站建设用水难题。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的真理性需实践检验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可以把观念变为现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详解】①:中国科学家通过对不同月球矿物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月壤钛铁矿的新特性,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符合题意。
③:材料中的科研成果能解决月球科研站建设用水难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符合题意。
②④:材料强调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未体现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也未涉及把观念变为现实,排除②④。
练一练
3. (24-25高二上·黑龙江齐齐哈尔·阶段练习)月球上是否存在水?中国人传承千年的种菜天赋能否在月球“发扬光大”?2024年7月23日,中国科学院发布我国对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本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国科学家在月壤中首次发现分子水。此前,国际科学界对1969年至1972年采集的阿波罗样品的研究表明,月壤中未发现任何含水矿物。我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改变了我们对月壤是否含水的认识,为今后人类在月球上种植作物提供很大的可能性。可见( )
①科学研究是推动人类对月球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动力
②我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成果可以印证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人类对月壤是否含水的认识经历了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
④最新的研究发现为人类在月球上种植作物提供可能性表明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详解】①②:中国科学院发布我国对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本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国科学家在月壤中首次发现分子水,我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改变了我们对月壤是否含水的认识,为今后人类在月球上种植作物提供很大的可能性。说明科学研究是推动人类对月球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动力,我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成果可以印证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知的,①②符合题意。
③:认识需经历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③说法错误。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说法错误。
练一练
4. (24-25高二上·全国·课后作业)变式题3:由中国科学院主持研制的“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在我国第十二次北极科考中,获取了近底高分辨多波束、水文及磁力数据,为超慢速扩张的加克洋中脊地形地貌、岩浆与热液活动等北极深海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探测技术手段。这表明( )
①水下机器人在水下开展的自主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运用先进探测技术手段的实践有利于推动认识的发展
③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科学实验的目的和归宿
④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详解】①: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活动只有人才具备,机器人的自主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①说法错误。
②④:中国科学院主持研制的“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获取了近底高分辨多波束、水文及磁力数据,为北极深海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探测技术手段。这表明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也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运用先进探测技术手段的实践有利于推动认识的发展,②④符合题意。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说法错误。
练一练
(2023·湖北)“十三五”期间,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写好“蓝色种业”大文章,使得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上述事例说明( )
①科研意识转变程度决定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
②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③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
④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详解】影响科研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意识转变程度影响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但不起决定作用,①说法错误。
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说明了实践提出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②正确。
实践活动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并非“实践主体的能动性”,③说法错误。
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提高了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说明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④正确。
练一练
(2023·全国乙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一论述的认识论根据是( )
①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②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
③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④社会实践为验证认识正确与否提供了客观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详解】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表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①正确。
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越来越先进的认识工具,提升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的发展,因此说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有其道理,但是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实践的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人们去认识去研究,②不符合题意。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表明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③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实践的检验标准的功能,④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