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础》一、教材解析 本课时按照“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选择什么样的法治道路怎样走好法治道路”的逻辑展开。第一目是“选择法治道路”,知道良法善治是现代各国的共识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法治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的选择和总结法治建设经验教训的结果,法治对个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意义。第二目是“描绘法治蓝图”,知道中国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怎样走好法治道路,理解依法治国的推进过程和地位,知道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总目标、基本要求和总体要求。二、学情分析 进入九年级,学生感受、认识和参与公共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展,学生思维水平快速提升,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对国民身份认同的心理需要日益凸显。因此本课在展现中国腾飞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时代挑战和做出积极应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建设法治中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学生已经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的教材,围绕“公民与国家关系”的主题,以宪法精神为主线,学习宪法主要内容,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强,这为第四课建设法治国家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治思维,没有形成坚定的法治信仰。而本课所讲的法治及全面依法治国给学生提出了更具时代性的法治要求,所以应进一步学习,夯实法治基础。三、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法治观念: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法治的本质和特征。 3.责任意识:增强法治意识,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选择法治道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良法善治的含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五、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教学、网络音视频资源六、方法与策略 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七、教学内容设计导入预设过程(约3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议学材料:直播带货翻车 提问:1.同学们有网上购物的经历吗? 2.当在直播间下单却买到假货时,我们应该怎样维权呢? 3.引入本节课课题——夯实法治基础。 1.认真观看材料。 2.结合法律常识仔细思考问题。 3.踊跃举手回答问题。子议题一:看直播乱象,择法治道路教学内容:为什么选择走法治道路;法治要求。预设过程(20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议学材料:“三只羊”即将复播的微博热搜 议学材料:“三只羊”美诚月饼事件 议学思考:当你直播间下单购物被侵犯权益时,可以采取哪些维权方式? 介绍“法治”,向学生区分“法制”与“法治”;“人治”与“法治”。设问:从长远看,哪一治国方式对国家发展有利?法治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活动:小组合作探究,为什么选择走法治道路?(内容:从公民个人角度,讨论法治的作用;提示:可从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角度思考;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呈现各国宪法图片。设问: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一现象? 呈现材料:习语近人。设问: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为什么选择走法治道路。 名言警句:亚里士多德有关“法治”的阐释。设问:体现出法治的什么要求? 呈现材料:《汉谟拉比法典》中的五个法条。 教师言语引导,总结基础知识点——什么是良法?呈现我国良法之治的表现。 呈现材料:“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教师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法治的要求和关系。 仔细阅读材料,了解“三只羊”直播带货翻车事件经过。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明晰法制与法治、人治与法治的关系。 跟随教师引导,结合自身理解,明确“人治”与“法治”的区分,由此理解走法治道路的原因,并在课本对应位置做好知识点勾画和笔记整理。 认真参与小组讨论,总结法治对公民的作用,仔细聆听老师讲解法治作用的相关知识点。 独立思考,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在老师的点拨与自身思考中,识记良法和善治的具体表现,理解法治的要求和良法善治的关系,并在课本对应位置做好知识点勾画和笔记整理。子议题二:观法治历程,绘法治蓝图教学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的进程;全面依法治国的相关内容;怎样建设法治中国。预设过程(15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历史轴梳理我国近代救亡图存进程,播放视频《中国司法之十一届三中全会》。设问:结合视频及教材48页,将下列空白内容补充完整。 教师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的进程;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意义。 3.名词点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4.呈现材料:我国民法典制定过程。设问:从《民法典》制定过程分析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5.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言语过渡,总结基础知识点——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6.补充知识:青少年能为法治国家做那些贡献。 1.观看视频,积极思考探究并踊跃分享探究成果。 2.仔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及生活经历,全面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意义。 3.在老师的点拨与自身思考中,理解“十六字方针”含义,通过探究民法典指定过程理解识记怎样建设法治中国,并在课本对应位置做好知识点勾画和笔记整理。 4.跟随教师引导,梳理本课逻辑,做好知识提纲总结。板书设计八、作业设计 1.【2025·湖北荆州期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是因为( D ) A.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B.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只需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C.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唯一方式 D.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2024·宁夏】2023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某社区组织居民开展了参观宪法主题公园、宣讲宪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请你为该系列活动选择合适的主题( D ) A.科学立法—完善法治体系建设法治国家 B.严格执法—规范行政行为捍卫法律尊严 C.公正司法—维护公平正义守护人民利益 D.全民守法—增强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3.【2024·四川南充】“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这两句古语给我们的启示是( D ) ①加强道德建设,弘扬公序良俗 ②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③严格法律实施,建设法治国家 ④推进良法之治与良法善治相结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