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框《参与民主生活》一、教材解析 本课时按照“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有哪些怎样才能更好地参与民主生活”的逻辑展开。第一目是“行使民主权利”,理解行使民主权利体现在参与民主生活,知道其主要形式有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第二目是“增强民主意识”,知道作为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培养必要的民主素养,增强民主意识,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二、学情分析 初三时期的学生,已经接受过相关法治知识、民主知识的学习,在上一堂课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全过程民主也有了明确的认知,但受年龄、阅历、认知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对增强民主意识的认知度不够,对如何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也缺乏深入的了解。 民主已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一个社会是否健康文明的重要标志。青少年时期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他们已经逐步意识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关心集体、社会和国家,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公共事务。通过本堂课,帮助学生明确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增强民主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民主生活,落实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的核心素养。三、教学目标 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对自己负责,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具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担当精神: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热爱自然,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有序参与:具有民主与法治意识,守规矩,重程序,能够依规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根据规则参与校园生活的民主实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增强民主意识、如何参与民主生活 教学难点: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五、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教学、网络素材资源六、方法与策略 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七、教学内容设计导入预设过程(约3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教师介绍暑期电影《长安的荔枝》剧情。 提问:在今天的中国,“荔枝”指的是什么?中国如何用民主方式完成一次次“荔枝”的“千里接力”? 认真聆听老师讲解,并根据提问,结合自己看法积极回答问题。子议题一:从“荔枝”接力探索民主实现教学内容: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原因和要求;公民行使权利的形式。预设过程(15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教师呈现议学材料:荔枝接力”背后的朝廷力量。 提问:(1)长安的“荔枝”让你联想到今天的哪些政府工作?(2)中国如何用民主方式完成一次次“千里接力”? 2.呈现议学材料:当代“荔枝接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程 提问:哪些主体需要参与到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事务中来? 3.议学思考:辨一辨 小花:我家住在低楼层,而且我只是一个初中生,加装电梯的事情与我无关,与我家无关。 4.议学知识点:公共参与(原因、内涵、要求) 5.议学材料:谁来当“接头人”? 上海控江路街道2024年竣工的50余部电梯,全部实行“一户一票”选举。 6.教师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知识点——民主选举(地位、形式、原则、要求)。 7.议学材料:为解决电梯加装分歧,天津学府街道进行了12轮“圆桌议事会”,将利益冲突摆到桌面上“谈拢”。 8.教师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知识点——民主协商(方式、地位)。 教师根据视频内容讲解民主协商有关知识。 9.议学材料:为达成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共识,杭州萧山区把表决流程拆成三步。 10.教师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知识点——民主决策(地位、方式)。 11.议学材料:为规范电梯管理工作,上海闵行溢发公寓创新母子账户+“乘梯公约”。 12.教师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知识点——民主管理(含义、地位)。13.议学材料:为有序推进和落实加装电梯工程,北京朝阳区建立“1+3”监督链。 14.教师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知识点——民主监督(地位、意义)。 认真观看材料,积极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作出判断,思考理由,主动举手进行问题。 根据教师相关提示,调动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跟随教师引导,结合自身理解,明确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原因和要求,并在课本对应位置做好知识点勾画和笔记整理。 5.认真阅读材料,仔细聆听老师讲解关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相关知识点。 6.在老师的点拨与自身思考中,理解民主监督的意义,并在课本对应位置做好知识点勾画和笔记整理。子议题二:看民生成绩增强民主意识教学内容: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公民增强民主意识的原因和要求。预设过程(15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议学材料:2024中国发展成绩单 提问:取得上述成就的“秘诀”有哪些? 2.教师展示“窑洞对”中毛泽东主席的谈话内容:“ 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设问:为什么公民要增强民主意识? 3.教师组织活动:模拟社团管理 (1)社团管理和活动表决一般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如果你是少数派,你会?(2)当社团内部发生利益冲突时,如果你是冲突的一方,你会?(3)面对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如果你是社团负责人,你会?设问:公民应怎样参与民主生活? 4.教师言语过渡,总结知识点——认识民主。 5.呈现材料:社会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谣言 设问:判断上述观念正误,据此思考公民应怎样增强民主意识? 6.教师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知识点——公民怎样增强民主意识。 7.梳理本课逻辑,总结知识提纲。 1.学生认真参与阅读材料,结合知识积累和教师点拨积极思考,并踊跃举手和班级同学分享探究成果。 2.仔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及生活经历,多角度分析公民增强民主意识的原因。 3.在老师的点拨与自身思考中,理解识记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并在课本对应位置做好知识点勾画和笔记整理。 4.在活动参与与教师引导点拨下,理解并识记公民增强民主意识的要求,并在课本对应位置做好笔记勾画。 5.跟随教师引导,梳理本课逻辑,做好知识提纲总结。板书设计八、作业设计 1.【2024·四川广安】人民网连续多年推出“我给两会捎句话”活动,2024年度这一活动共征集网友留言32万件。这表明( D ) ①我国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②网络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唯一渠道 ③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政治素养不断提高 ④网络问政拓宽了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渠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4·湖南】2024年2月,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民生实事码上通”系统上线,相应的二维码被投放到全省重点民生项目实施现场。群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对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评价。这表明( B ) ①网络拓宽了民主渠道 ②网络扩大了民主权利 ③政府优化了工作方式 ④政府创新了执政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5·河南新乡期中】随着互联网渐渐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公共空间,“公共讨论”逐渐成为常态。时下一些网民的观点表达,并非理性的“公共讨论”,而是“谩骂式批评、情绪化建议、抱团式声讨”,他们认为这才是“民主”的声音。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B ) ①应维护宪法权威,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②提高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要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③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理性参与民主实践活动 ④增强民主意识,对于不用的意见要针锋相对、毫不让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