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无忧】6.1友谊的真谛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堂无忧】6.1友谊的真谛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友谊的真谛》
一、教材解析 本节课是第六课《友谊之树常青》第一框《友谊的真谛》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整个单元围绕着友谊展开,引导领悟到友谊的美好,体会到朋友在自己生命中的纯粹与重要;而本节则是通过友谊的三大真谛和三大澄清方面为青少年解惑,并且为后续如何建立真挚的友谊,如何让友谊之树常青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青少年时期正是逐渐成长的时候,这个阶段的他们非常渴望与同龄人友好相处,渴望与同学建立真挚的友谊,也需要在逐步扩展的生活中需要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等方面的关系。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以及认知能力的受限,青春期的学生在交友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惑,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就容易产生一种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而本节课的内容恰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以积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友谊,了解友谊,可以解开自己关于交友过程中的一些困惑,真正的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去建立真挚的友谊。
三、教学目标 道德修养:分享自己对于友谊的理解和经历感受,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友谊意识,提升处理交友问题的能力,学会把握友谊,爱惜友谊,善待朋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友谊的真谛。 教学难点:心灵的相遇、平等的双向的。
五、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教学、人物素材
六、方法与策略 教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七、教学内容设计
导入
预设过程(约3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示北京地坛公园 “余华铁生友谊树” 图片,介绍背景:“两棵树的认养牌互为镜像,网友热议‘余华铁生式友谊’,为何这段友谊如此动人?” 2.展示史铁生、余华的人物简介。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从他们的故事里探寻友谊的真谛 —— 第六课《友谊之树常青》。” 观看图片,倾听 “友谊树” 的故事,对 “余华铁生式友谊” 产生好奇。 了解余华与史铁生人物简介。 齐读课题,明确本节课学习主题。
子议题一:友谊是如何开启并绽放滋味的?—— 看友谊的萌芽与体验
教学内容:友谊是如何建立的?友谊带给我们的不同体验?
预设过程(10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展示议学材料一(史铁生与余华的相识:因文学见解共鸣主动交流,后常分享写作与生活)。 2. 提问:“余华和史铁生的友谊是如何开始的?有哪些关键细节?” 3.发起 “议学活动一:我和我的好朋友”,明确任务:“分享你的好朋友是谁、如何建立友谊、印象深刻的事。” 4. 邀请 2-3 名学生分享,引导其他学生倾听并点头回应。 5.点评:“友谊的开始可能是一次主动的交流、一个共同的爱好,就像余华和史铁生一样,在分享中慢慢靠近。” 6.总结:①友谊的建立:在共同学习生活中从陌生到熟悉;②友谊的体验:有欢笑、泪水、甜蜜、苦涩。 1. 阅读材料,圈画关键信息(“主动交流”“共同讨论文章”“分享心得”)。
2. 回答问题:“从文学见解共鸣开始,通过多次交流和分享建立友谊。” 3. 回忆自身经历,举手分享(如 “因同桌关系熟悉,共同喜欢画画而成为朋友,她帮我补过数学”)。
4. 倾听他人故事,对比自己的友谊经历。 5. 记录知识点,齐读总结内容,强化记忆。
子议题二:友谊为何能触动内心深处?—— 从知己情谊看亲密关系
教学内容:友谊的真谛有哪些?
预设过程(1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展示议学材料二(史铁生向余华倾诉苦闷,余华耐心安慰;余华遇创作瓶颈,史铁生给予力量)。 2. 提问:“他们为何能向对方倾诉深藏的情绪?这种关系体现了友谊的什么特点?” 3. 呈现议学活动二的故事片段(如 “朋友默默陪你看晚霞”“记住你喜欢的歌手”)。 4. 引导:“这些瞬间在你身上发生过吗?请分享类似经历,并说说体现了友谊的什么特点。” 5. 点评学生分享:“朋友记得你的喜好、懂你的沉默,这就是友谊的‘亲密’—— 彼此理解、信任、关心。” 6. 总结:“友谊的真谛之一:是一种亲密的关系。我们能在其中得到理解、信任、关心,获得精神满足。”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因为他们相互信任,能理解对方的感受。”
2. 自由发言,初步感知 “亲密关系”。 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如 “我随口说想吃蛋糕,生日时朋友真的送了,很感动”)。
4. 讨论后得出结论:“友谊是亲密的关系,能带来温暖和支持。” 5. 记录知识点, 反思自己是否在友谊中做到了 “理解与信任”。
子议题三:友谊如何超越苦难?—— 从 “瓶盖魔术” 看心灵共鸣
教学内容:友谊的真谛有哪些?
预设过程(10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展示议学材料三(余华用 “瓶盖魔术” 逗史铁生开心,史铁生露出久违的笑容)。 2. 提问:“一个简单的魔术为何能打动史铁生?这体现了友谊的什么力量?” 3. 布置议学活动三:“①结合‘瓶盖魔术’,说说你感受到的友谊;②为经历困难的朋友设计小物件或互动,说明思路。” 4. 分组讨论(3 分钟),巡视指导,提醒 “结合朋友的需求设计”。 5. 邀请 2-3 组分享,点评:“你们的设计关注朋友的内心需求,就像余华的魔术,无关物质,只关真心 —— 这就是心灵的相遇。” 6. 总结:“友谊的真谛之二:是一种心灵的相遇。它超越物质条件,实现心灵沟通,经得住考验。” 1. 阅读材料,思考后回答:“因为余华懂他需要快乐,不是同情,这是心灵的理解。” 2. 小组简要交流,分享感受。 3. 小组讨论,确定方案(如 “给受挫的朋友画一幅‘向阳花’,告诉他要像花一样坚强”)。 4. 小组代表发言,说明设计思路(如 “朋友喜欢画画,用他喜欢的方式鼓励他”)。 5. 记录知识点,理解 “心灵的相遇” 的内涵(如 “友谊不看贫富,只看是否懂彼此”)。
子议题四:友谊如何实现平等与互馈?—— 从余华铁生的双向付出看对等情谊
教学内容:友谊的真谛有哪些?
预设过程(10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展示议学材料四(余华带史铁生踢足球,史铁生当 “快乐守门员”)和材料五(史铁生坐轮椅为朋友炒菜,用乐观回应)+朋友们怀念史铁生的视频。 2. 提问: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有这样一句话:二十一岁末尾,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着友谊。你如何理解当时余华的做法?你又如何看待史铁生的这句话?史铁生去世后,朋友们为何如此怀念他? 3. 分组讨论(3 分钟),引导关注 “接受帮助与主动付出的平衡”。 4. 点评:“史铁生在接受朋友帮助的同时,也用乐观温暖朋友 —— 友谊就是‘你陪我一程,我伴你一生’的双向奔赴。” 5. 开展议学活动六:“完成句子:‘朋友对我来说是______,如果我的朋友是______,我会成为他的______。’” 6. 邀请学生分享,点评:“每句话都体现了‘双向付出’的心意,这就是友谊最美的样子。 7. 总结:“友谊的真谛之三:是平等的、双向的。共同分享、相互分担,在互动中成长。朋友见证成长,我们要珍惜每段情谊。 1. 阅读材料,找出双向付出的细节(“余华带他踢球,史铁生为朋友做饭”)。 2. 回答问题:“他们互相帮助、彼此回应,体现了友谊是平等、双向的。” 3. 小组讨论后发言:“朋友支撑史铁生走出绝望(拐棍),而史铁生也用自己的方式回报,所以大家怀念他。” 4. 理解 “平等双向”:“友谊不是单方面索取,而是共同分享、相互分担。” 5. 补全句子(如 “朋友是寒冬的暖阳,如果朋友是迷路的船,我会成为灯塔指引他”)。 6. 分享句子,体会 “互馈” 的意义。 7.记录知识点,反思自己是否做到 “双向付出”(如 “朋友帮我讲题,我也该主动关心他的学习”)。
板书设计
八、作业设计 1.“朋友是肩膀,可以让你依靠着哭泣;朋友是巨浪,可以令你热情高涨;朋友是一口井,可以让你放心地倾诉痛苦;朋友是一双手,可以把你从绝望中拉出来”,这告诉我们( ABCD)(多选)。 A.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 B.朋友伴我们同行,友谊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 C.友谊带给我们快乐和信心 D.我们要真诚交友,珍惜朋友之情 2.古人有许多关于友谊的描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些古诗名句启示我们(A) A.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 B.友谊意味着没有冲突 C.友谊给人温暖与力量 D.友谊是朋友间的吹捧 3.“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这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应该(B) A.相互竞争 B.志同道合 C.互相影响 D.形影不离 4.马克思在创立政治经济学时,正是他在经济上最困难的时候,恩格斯经常慷慨解囊,帮助他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对此,马克思十分感激。列宁曾盛赞道:“这两个人的关系超过了一切古老的传说中最动人的友谊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A) ①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 ②朋友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 ③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 ④朋友是一种金钱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