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友善待人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友善待人 教案

资源简介

《友善待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框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三框内容,前两课《文明有礼》和《诚实守信》分别从礼仪规范、道德准则角度,引导学生遵守社会规则,本课聚焦友善这一品德,是对前两课的延续与深化,从人际交往中更内在的情感与态度层面,完善学生对社会生活讲道德的认知体系,在单元中起到丰富与拓展学生道德观念的重要作用。内容围绕友善内涵、地位及作用展开,践行聚焦宽容他人、换位思考、助人为乐三个方面。旨在让学生理解友善价值,掌握践行方法,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契合单元育人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认同其作为传统美德与时代要求的双重价值,促进政治认同。
2.掌握宽容、换位思考、助人为乐的友善践行方法,提升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能力,提高道德修养。
3.培养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的情感,形成友善待人的行为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
4.在生活中主动践行友善,体会其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的意义,激发责任意识,承担起传递善意的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友善待人的地位和重要性。
教学难点:如何做到友善待人。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你知道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吗?
思考:
(1)你知道什么是“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吗?
(2)它传递出怎样的价值理念?
教师小结:“出门在外互助父母协议”,核心是陌生人之间的相互关照、彼此体谅,这正是 “友善” 最朴素的体现 —— 它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在他人需要时伸出的援手,是将心比心的温暖。这份协议让我们看到,友善藏在日常的互助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如何让友善成为人际交往的常态。
设计意图:通过 “出门在外互助父母协议” 这一贴近生活的案例,以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将抽象的 “友善” 具象化为实际行为,让学生直观感受友善在生活中的体现,自然导入 “友善待人” 话题,同时激发学生对友善价值的共鸣,为后续学习友善的内涵与践行方法奠定情感基础。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感悟友善力量】
思考:什么是友善呢?
说文解字:结合“友”“善”两个古体字,谈谈你对友善的理解。
教师总结:同学们看,“友” 是两只右手相握、同向而行,多像人与人并肩同行、彼此扶持的模样;“善” 是 “羊” 下两 “言”,羊象征温和,言语间藏着体谅与温暖。所以友善啊,就是像携手同行那样彼此关照,像温和言语那样体谅他人,就是待人热情友好,与人为善,它既是传统美德的传承,也是我们该有的相处之道。
思考:
(2)结合以下材料谈谈你的发现。
教师总结:《木瓜》的 “投桃报李” 藏着古人友善相待的温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友善” 的字样标注着时代的要求,廉颇与蔺相如的和解彰显着宽容友善的力量。这三幅图串联起古今,告诉我们:友善既是流淌在中华文化血脉里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下社会倡导的价值准则,从历史到今天,它始终是我们待人处事的重要标尺。
设计意图:通过《木瓜》诗句、核心价值观图片、负荆请罪典故三组素材,从传统典籍、时代要求、历史故事三个维度,引导学生直观感知友善的双重属性 —— 既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明确要求。让学生在跨时空的对照中,深化对友善内涵与地位的理解,为后续践行友善奠定认知基础。
知识小课堂:
友善,就是待人热情友好,与人为善。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思考:
(3)你愿意签订“在外互助父母协定”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大家都愿意签订这份协定,正因为它藏着对他人的关爱。当我们都以友善待人,便会彼此尊重、包容差异,让温暖在互动中传递,让联结在善意中加深。这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汇聚成社会和谐的力量,让每个角落都有温度。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是否愿意签订协定,引导学生从自身选择延伸到社会层面,理解友善态度能促成尊重、包容与温暖传递,进而认识到个体友善对加深社会联结、促进和谐的意义,将友善认知转化为情感认同与行动自觉。
知识小课堂:
在社会上生活中,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彼此尊重、包容多样,能够传递温情与爱心,加深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营造互信互助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活动二:践行友善之道】
展示材料
思考:写一写:如果你自愿签订“在外互助父母条约”,现实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情况?你又会怎么帮助他们?
教师总结:同学们写下的互助场景,无论是帮迷路老人找家,还是为独居长辈送物资,都藏着 “搭把手、出份力” 的善意。这告诉我们:友善不是空谈,而是在他人需要时,用爱心和行动送去温暖,尽己所能助人 —— 这正是助人为乐的真谛,也是友善待人最直接的体现。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设想签订互助协议后的具体场景及应对方式,将抽象的 “友善” 转化为可操作的助人行为,引导学生直观感受 “助人为乐” 是践行友善的重要路径,理解友善需落实在主动付出、温暖他人的实际行动中,培养其用爱心助人的意识。
知识小课堂:
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与人为善,守望相助,让善的行为在社会蔚然成风。
①助人为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要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尽己所能搭把手、出份力。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需要在道义上予以支持,在物质上予以帮助,在精神上予以关怀,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过渡:善待他人不仅凝聚于“在外父母互助条约”的协定中,更如星火般闪耀在社会生活的待人接物、举手之劳等方方面面。
思考:
“这一弯腰,拾起的是礼貌;这一低头,捡起的素养;这一伸手,传递的是谅解……”这对我们今天践行友善带来怎样的思考?
教师总结:视频中弯腰拾礼、低头显素养、伸手传谅解的瞬间,告诉我们:友善不止于助人,更在于体谅他人处境、包容他人不足。这提醒我们践行友善要学会换位思考,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的那样,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用包容化解隔阂,让体谅成为习惯。
展示材料:
思考:
你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展示辅助材料
教师总结:人一定要同时拥有宽容和计较。前者是格局,是对自己的涵养和修炼;后者是底线,告诉别人我不是毫无原则。宽容是有原则的,在涉及道德底线和法律等原则问题上,我们应不让步、不迁就。
展示材料
思考:
为什么网友们纷纷给这位妈妈点赞?
教师总结: 换位思考。我们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善解人意,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
设计意图:通过具象化的友善行为,引导学生从细节中领悟:践行友善需超越表面帮助,深入到体谅与包容。让学生理解换位思考是友善的内在逻辑,学会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准则待人,将包容与体谅内化为交往自觉,深化对友善内涵的理解。
知识小课堂:
②宽容他人。学会体谅和包容他人,不苛求他人,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不因存在差异或者矛盾就回避交往、拒绝合作。宽容是有原则的,在涉及道德底线和法律等原则问题上,我们应不让步、不迁就。
③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善解人意,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
(三)随堂练习
1.下列古诗词中,最能体现“友善待人”内涵的是( A )
A.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下列关于“友善”的表述,错误的是( B )
A. 友善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倡导的传统美德
B.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C. 在人际交往中,友善能促进社会和谐与人际关系融洽
D. 友善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关爱和包容的态度
3.下列做法符合“友善待人需宽容,但有原则”的是( B )
A. 发现朋友考试作弊,为保护友谊选择沉默
B. 同学因误会与自己发生争执,冷静沟通化解矛盾
C. 面对他人提出的违法请求,碍于情面勉强答应
D. 看到有人插队,因不想多事选择视而不见
4.材料分析题
小明的同桌经常忘记带文具,每次都找小明借,但从不归还。有一次,小明拒绝了同桌的请求,同桌认为小明“不友善”。
思考:请结合“友善待人的地位和做法”,分析小明的做法是否违背“友善”的原则?为什么?
答案:没有违背,友善需要宽容待人,但是宽容是有原则的,在涉及道德底线和法律等原则问题上,我们应不让步、不迁就。
(四)课堂小结
友善,是人间最柔软的力量,它像一粒种子,播撒在心田,便会生长出理解与温暖;它又像一盏灯,在彼此心间点亮,便能驱散隔阂的阴霾。这份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美德,这份写进核心价值观的信念,从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你弯腰时的体谅,是我退让时的包容,是他伸手时的热忱。当我们用换位思考消解分歧,用包容接纳不同,用善意联结彼此,人与人的距离便会靠近,社会的温度便会升高。
愿我们都做友善的传递者,让这份温暖从心出发,穿过指尖,抵达每一个相遇的角落,让这个世界因我们的存在,多一份柔软与光亮。
(五)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
模拟情境:与家人/同学模拟“化解矛盾”场景(如因误会争吵),运用“换位思考”“宽容沟通”等方法解决问题,并用录下过程片段。
2 /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