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春晖寸草 春风化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王黎军精神障碍是不是精神病?精神障碍是指在各种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为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常见症状包括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和行为障碍等。精神障碍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案。经积极治疗,部分患者症状可得到缓解,其预后因类型而异。精神障碍中某些严重的综合征称为精神病或重性精神病,这类综合征是以思维障碍和感知障碍为主(又称为阳性症状)的症候群。2.1%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抑郁症4.98焦虑症焦虑症的患病率是4.98%根据我国2019年数据显示抑郁症和焦虑症患病率接近7%。5%多动症多动症的患病率是 3%~5%国外研究表明,25%~30%的急诊患者是由于精神方面的问题而就诊。在美国,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其一生某个时段中住进精神病院,约1/4-1/3的人群将因精神健康问题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我国目前精神病障碍患者约有1600万,因为识别率、治疗率较低,这是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的巨大挑战之一。精神障碍是不是精神病?精神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进而导致出现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各种精神活动异常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精神障碍是一个比精神病更宽的范畴,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疾病。我们老百姓通常说的精神病实际上是特指具有幻觉、妄想或明显的精神运动兴奋或抑制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这种精神病只是精神障碍中的一小部分。据统计,目前我国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已达 510 万例。而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 2010 年初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在 1 亿人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已超过1600 万。国际精神疾病分类目录ICD-11(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系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8年正式发布的里程碑式成果,代表了全球精神卫生领域诊断与分类标准的最新共识与最高水平。它汇集了来自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顶尖精神科医生、神经科学家、流行病学家及统计学家等多方力量,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修订与创新。将精神与行为障碍分为18大类,涵盖了从神经发育到成瘾行为、从心境障碍到人格障碍等多个领域。以症状核心和病因学为基础,覆盖了从发育到老年、从轻到重的各类精神障碍,旨在为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提供标准化框架。青少年常见的精神障碍国际ICD-11中的儿童常见精神障碍分类神经发育障碍(7A00-7A43)指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认知、运动、语言或社会功能异常,通常起病于童年或青少年期。障碍类型:智力发育障碍(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一过性/未特定);语音发育障碍;言语流畅发育障碍(如口吃);语言发育障碍;选择性缄默症;孤独症谱系障碍(7A20.Y 其它特定;7A20.Z 未特定);学习发育障碍(伴阅读/书面表达/数学受损;伴其它特定学习受损;未特定);协调性发育障碍(如运动协调障碍);慢性发育性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刻板运动障碍(无自我伤害;伴自我伤害;未特定);其它特定/未特定的神经发育障碍。国际ICD-11中的儿童常见精神障碍分类心境障碍(7A60-7A73)以情绪高涨(躁狂/轻躁狂)或低落(抑郁)为核心特征,伴随认知和行为改变。障碍类型:双相障碍:包括双相I型(躁狂/抑郁发作)和双相II型(轻躁狂/抑郁发作);抑郁障碍:单次发作抑郁、复发性抑郁、恶劣心境(持续性轻度抑郁)等;混合性焦虑和抑郁障碍:情绪症状同时满足焦虑和抑郁标准。国际ICD-11中的儿童常见精神障碍分类焦虑与恐惧相关障碍(7B00-7B05)以过度恐惧、焦虑或回避行为为主要特征。障碍类型: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惊恐障碍;场所恐惧障碍(如广场恐惧症);特殊恐惧障碍(如恐高、恐蛇);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分离性焦虑障碍(童年期常见);其它特定/未特定的焦虑及恐惧有关障碍。国际ICD-11中的儿童常见精神障碍分类强迫及有关障碍(7B10-7B15)以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闯入性想法)或强迫行为(仪式化动作)为特征,伴随强烈的痛苦或功能损害。障碍类型:强迫症(OCD);躯体变形障碍(对自身外貌过度关注);嗅觉援引障碍(坚信身体有异味);疑病障碍(过度担心患病);囤积障碍(过度收集并难以丢弃物品);聚焦于躯体的重复行为障碍(拔毛障碍;皮肤搔抓障碍;其它特定/未特定);其它特定/未特定的强迫及有关障碍。国际ICD-11中的儿童常见精神障碍分类应激有关障碍(7B20-7B25)由暴露于创伤性或应激性事件引发,核心症状包括闯入性回忆、回避、情绪麻木或过度警觉。障碍类型: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复杂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由长期重复创伤引发);长久抑郁性反应(慢性应激性抑郁);适应障碍(对生活变化的短期情绪反应);反应性依恋障碍(童年期依恋关系受损);脱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过度亲近陌生人);其它特定/未特定的应激有关障碍。国际ICD-11中的儿童常见精神障碍分类分离障碍(7B30-7B36)以意识、记忆、身份或感知的分离为核心,通常与创伤经历相关。障碍类型: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伴癫痫样发作/无力/感觉变化/运动障碍/认知症状等;其它特定/未明确症状);分离性遗忘(伴慢游;无慢游;其它特定/未特定);人格-现实解体障碍(感觉自身或环境不真实);出神障碍(短暂意识丧失);出神和附体障碍(意识被“外部力量”控制);复杂解离入侵障碍(创伤性记忆闯入);分离性身份障碍(多重人格障碍);其它特定/未特定的分离障碍。国际ICD-11中的儿童常见精神障碍分类物质有关及成瘾障碍(7B70-7D61)包括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精、毒品)的使用障碍(中毒/使用障碍/依赖/戒断/所致精神病性/心境/焦虑障碍等);以及行为成瘾(如赌博、游戏)。障碍类型:酒精有关障碍大麻有关障碍;合成大麻素有关障碍;阿片类物质有关障碍;镇静剂/催眠药/抗焦虑药有关障碍;可卡因有关障碍;兴奋剂有关障碍;人工合成兴奋剂有关障碍;咖啡因有关障碍;致幻剂有关障碍;尼古丁有关障碍;吸入剂有关障碍;摇头丸有关障碍;解离性药品有关障碍;其它/未知精神活性物质有关障碍;非精神活性物质有关障碍;行为成瘾(赌博障碍;游戏障碍;其它特定/未特定)国际ICD-11中的儿童常见精神障碍分类破坏性行为及品行障碍(7D80-7D81)以违反社会规范或他人权利的行为为核心,通常起病于童年或青少年期。障碍类型:对立违抗障碍(对抗权威、挑衅行为);品行障碍(攻击、盗窃、破坏财物等);其它特定/未特定的破坏性行为及品行障碍。青少年精神障碍的病因儿童行为障碍和情绪障碍的常见病因遗传因素:遗传流行病学通过对精神障碍患者开展家系、双生子、寄养子研究,证实精神障碍具有很高的遗传倾向。神经生化因素:单胺类神经递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可能参与了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参与了精神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内分泌因素:内分泌系统受神经系统的下丘脑调控,同时神经系统也接受内分泌系统的反馈调节,二者联系紧密。神经发育异常:由于遗传和某些精神发育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在大脑发育过程中就出现了某些神经病理改变。颅脑感染及损伤:因颅脑感染、寄生虫病、外伤、血管病变、缺氧、肿瘤、药物中毒等导致中枢神经器质性损伤。1、生物学因素家庭结构与功能异常:基础环境的失衡,会导致个体安全感缺失、情感联结断裂;不良家庭互动模式:不良家庭互动(高冲突型、情感忽视型)会扭曲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不当教养方式:不当教养方式(控制型、溺爱型、否定型)易造成人格塑造偏差;家庭经济与环境压力:客观条件如家庭经济困境与不良居住环境的冲击,会引发心理应激;家庭遗传与代际传递:家庭遗传易感性及不良心理行为的代际传递会增加发病风险,造成双重影响。2、家庭因素学业压力过载:高强度竞争与分数排名评价,过量作业、超前教学,升学压力提前传导至低年级,引发焦虑、注意力不集中。 师生关系失衡:教师态度与互动模式影响青少年校园归属感,忽视型、否定型和权力滥用型关系、使青少年失去安全感。 同伴互动问题:同伴欺凌带、同伴压力等不良行为,引发焦虑与适应障碍;友谊破裂或转学后的社交重建困难,出现情绪问题。 校园环境与文化:不良物理环境(拥挤、昏暗、噪音),严苛纪律与缺乏弹性的管理、过度强调竞争、对心理问题污名化。 心理健康支持缺失:心理咨询资源不足,心理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且回避实际问题,危机干预机制不足,心理问题处理不当。3、学校因素安全环境缺失:社区安全影响儿童心理安全感,暴力犯罪、毒品滥用等问题。破损设施、邻里矛盾等隐性隐患。 资源供给不足:社区缺乏儿童活动场所和文化活动,会导致儿童缺合同龄互动、情感难满足,易陷孤独与低落。 邻里氛围冷漠:现代社区邻里互动少,儿童遇困难难获帮助,负面情绪积压易,邻里负面言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引发心理问题;文化观念偏差:“成功至上” 导向让儿童陷竞争焦虑,心理疾病污名化则阻碍儿童求助,部分儿童抑郁症状因此加重。 媒体传播负面影响:媒体暴力、低俗内容易让儿童模仿攻击行为,“完美人设” 会加剧儿童自我否定,部分儿童因此自卑、出现社交焦虑。 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缺专业心理资源,儿童心理问题难获干预,部分学生问题因此恶化。4、社区社会因素认知层面问题:长期自我否定会削弱自我价值感,持续强化可能诱发抑郁障碍。以 “必须”“一定” 的极端逻辑看事物,目标未达成易引发强烈焦虑,过度放大小挫折,加剧心理压力。 情绪层面问题:刻意隐藏负面情绪,长期积压可能诱发边缘性人格障碍,出现自我伤害行为。 情绪失控易因小事爆发激烈情绪,对兴趣事物失热情、长期无情绪波动,容易引起情绪问题。 行为层面问题:回避行为形成 “回避 - 焦虑加剧” 循环,反复做无意义却难控制的事,频繁做不计后果的事(如打架、沉迷游戏)等,长期不引导可能诱发情绪问题和品行障碍。5、个人心理问题病因分析在儿童精神障碍的预防和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校管理中,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家庭因素虽然难以改变,但是,我们可以作为重点预防。在发现学生有精神障碍的迹象,我们要积极消除导致学生发病或加重病情的因素。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就医青少年精神障碍如何就医?1、学生或行为异常,或情绪 异常,或学习成绩严重下降,或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行为。这时就要关注学生的心理。2、学生反复或持续出现与精神病症相关的精神或身体的临床症状,达到了轻度以上的程度,就要去正规医院就医。3、当发现学生有不明原因的头晕、头痛、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惊慌、并有精神不振,多睡及失眠等,需要排查。4、通过量表检查,发现有疑似精神障碍的,要及时联系家长,由家长带到正规医院心理医学科请心理医生协助确诊。5、急诊(120)指征:患者出现自残、自杀行为危及生命的,应尽快于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到医院医生要做哪些检查?病因检查:医生首先要问病情,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发生?有没有家庭史?学生的成长环境如何?等等。身体检查:如果有休、身体不适医生会要求做相关的身体检查,排除这些症状是由于身体本身的疾病造成的。心理检查:医生会给学生做心理测试,比如多动症表、焦虑症量表、抑郁症量表、强迫症量表等,以明确诊断。医生根据检查结果,排除器质性疾病,结合心理检查,最终对疾病进行分类、分型、分级,确定治疗方案。常用的心理检查量表孤独症筛查量表(M-CHAT、CARS)抽动症严重程度量表(YGTSS)学习障碍筛查量表(行动检查、PRS)注意力测评量表(CCAS、舒尔格、对数10)多动症康纳尔量表(简版、TRS、PSQ)多动症斯诺佩评估量表(SNAP18、SNAP26)抑郁症测评量表(BDC、SDS、HAMD、PHQ)焦虑症测评量表(SAS、HAMA)强迫症耶鲁布朗量表(Y-BROWN)品行障碍筛查量表(SDQ、PDQ)暗示感受性问卷(18版、18版、36版)青少年精神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1、消除病因:只有尽量消除病因,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防止病情恶化,增强治疗效果,预防复发。特别是情绪障碍的患者,脱离造成精神压力的环境,是有效的处置方案。2、药物治疗: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按照医嘱,坚持服药。严重的情况下,西医的西药可以治标。中医可以通过辨证调理,改善身体症状和精神症状。4、心理治疗:情绪障碍的自我缓解、认知行为治疗,心理访谈、森田疗法、暗示疗法,条件反射行为疗法。行为障碍的行为矫正,多动症的注意力训练、精细能力训练;恐惧症的暴露与反应阻断疗法。3、物理治疗:严重的情绪障碍、情感障碍,在专科医院进行的休克疗法、电击疗法等,对重症患者是有效的。心理疾病的自我调整和缓解:冥想: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闭上双眼专注于凝神,跟随你的呼吸练习静思,想美好的风景。观息法:可在早晚的时间练习,练习时轻轻闭上双眼,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纯自然地观察呼吸。宣泄:不妨大哭一场,短时间内的痛哭是释放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也可以找个机会让自己大笑一场,大喊一声。发泄:找一个安全的器物发泄,比如枕头或者皮球,狠狠地摔打,或找一个空旷的地方暴喊一下,只要不伤害他人。跑步:跑步等有氧活动可以使人愉快、轻松,大脑产生的内啡肽,可影响人对疼痛、情绪以及感觉等信息的加工。放松:对于睡眠障碍的患者,睡前可以做一些柔和的放松身心的运动,如:瑜伽、正念呼吸可以缓解失眠焦虑。静养:睡前不要做剧烈的运动,比如快跑、跳绳、俯卧撑等,会加快肾上腺素的释放,导致兴奋会更加的难以入睡。旅游:外出旅游可以暂时忘掉以前的一切,享受现在的美好。可以放松精神,提振精神,缓解焦虑症状。音乐:音乐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增高。舒缓的音乐可以放松心情,激昂的音乐或以宣泄情绪。忘记:淡化学习、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淡化别人的影响,不愉快的事情总是记住的话,人也难以开心起来的。儿童焦虑情绪的预防:1、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紧张和失眠会加重焦虑。焦虑症的孩子需要保证休息的,休息除了能够消除身体上的疲劳外,也可以消除心理的疲劳的。2、让孩子保持乐观心态人之所以会有焦虑,就是心情变得糟糕,也许对一切事情都有悲观的想法。培养孩子养成乐观向上的心态,会减少焦虑的发生。3、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千万不要对孩子唠唠叨叨,嘲讽,挖苦或者板着脸不搭理,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压抑或是出于逆反心理而对抗,加重孩子的焦虑。4、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一定要整洁,朴实,有条理,明快,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和睦,民主,互敬,互助。孩子更加豁达,活泼,开朗,自信。5、正确的行为引导教会孩子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解决与他人的矛盾,以及面对不耐心的事。不要教孩子用抱怨和负面情绪处理问题,6、减少孩子的压力减少孩子压力是预防焦虑症非常直观的一个方法,特别是学习上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在学习方面孩子尽力就好,目标合理就好。7、多花时间陪孩子如果长时间没有交流的话,孩子心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父母应该多加强亲子的关系,在没事的时候多带孩子做一些户外运动。8、教育孩子时不要操之过急孩子克服自身缺陷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不可以脾气急,要通过一些方法来引导孩子去正确的道路上。9、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很多焦虑是因为不自信而导致的,对自己完成和应付事物的能力是怀疑的,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忧虑、紧张和恐惧。心理疾病本身就是一种病,和感冒一样需要治疗!心理疾病就是一种病,生病了就要看成医生。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得了这种病,是一种抬不起头的事,刻意回避。还有的过分强调了外力对孩子的影响。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想自己的病度别人吃药,这是特别错误的。作为家长,作为老师,学习心理学知识,才是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防止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必在前提,才是消除安全隐患的技术保障。无知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感谢大家批评指正贵阳 王黎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