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某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聊城市某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聊城市某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一、单选题
1.关于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产生的演进过程下列传导正确的是( )
A.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
B.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
C.私有制产生→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国家产生
D.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生产力发展
2.2024年3月22日,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跋山遗址群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旷野遗址,目前出土文化遗物4万余件,包括石制品3万件以及少量竹、木质等有机物标本。其中1件象牙质铲形器形体硕大、人工打制痕迹明显,为国内首次发现。下列情景中,可能会出现在当时所处时代的是( )
①石器工具已广泛用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
②人们主要是以采集天然的食物为生
③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④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4年7月23日,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与玉石器生产加工相关的遗存,经专家初步判断此遗存为玉石器“生产车间”,年代为商代中期,进一步揭开了三星堆的面纱。关于该时期生产关系特点,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金属工具在这一时期广泛使用 ②土地等生产资料全部归奴隶主
③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逐渐盛行 ④奴隶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明朝时期,民间流传一首歌谣,歌词为:“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完成下列小题。
4.下列对这首歌谣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是封建社会剥削关系的真实写照
②反映了地方官田赋税过重农民难以承受的现实处境
③表明封建社会地主只给农民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④封建地主和农民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民谣是一定时期历史的真实反映。造成民谣中反映的社会现状的根本原因是( )
A.森严的等级制度 B.残酷的地租剥削
C.封建社会的生产力 D.封建土地所有制
6.2024年是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经过研究查明,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包括漆木器、纺织品、简帛三大主要门类。1017件漆木器中有869件保存完整,其中不少漆器有“成市”戳记,说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制造的。出土时,不少漆器外表仍然光亮如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 )
①能够反映出西汉初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②表明西汉初期手工业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
③说明漆器制造业在西汉初期有了进一步发展④充分反映了我国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与此同时,资本家也会逐步改善工作条件和提高工资水平。可见,资本积累( )
①会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②会导致以生产绝对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
③使资本家占有更多剩余价值并完全占有工人
④使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和途径更为隐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它们相伴而生,唯物史观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有指导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又证明了一般形态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又从各自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的两大发现( )
①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②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③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
④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出发,从分析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一般性入手,进而指出商品及其商品生产和交换对资本主义的极端重要性,并由此剖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两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是资产阶级无偿占有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劳动力商品的使用过程是创造出剩余价值的过程,构成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
B.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资本主义制度终于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
C.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最终会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相生相容的地步
D.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认识资本主义如何产生、如何运行、如何发展,对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意义
10.2023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作出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这是因为《共产党宣言》( )
①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伟大跨越
②是第一次全面阐释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
③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主张阶级调和
④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人们不断奋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作出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新时代重读《共产党宣言》旨在( )
①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为中国发展提供具体借鉴
②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③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
④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每一个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矛盾各不相同,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是( )
①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②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③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成功实践与创新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求索中,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发展道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顺应党和人民发展需要,持续焕发出鲜活强大的生命力。这表明( )
①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②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进程
③科学社会主义为建立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④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描绘了一份中国现代化蓝图,但被认为是一种“空想”。如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天和”驻太空、“祝融”探火星……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画卷远比百年前的设想壮阔。面对当年的那份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实现“建国方略”( )
①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就是中国社会最强大的力量
②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能领导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③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奔向幸福生活的“主心骨”
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民族复兴大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毛泽东同志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比喻为上篇和下篇的关系,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机连接的原因是民主革命中包含了社会主义因素。对此,下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我国近代国情决定了民主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②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互相联系、紧密衔接
③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 )
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②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④使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有了主心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某班以“壮丽75年 奋斗新时代——新中国峥嵘岁月”为主题召开班会,回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走过的75年非凡历程,重温一个个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重要时刻。下列内容叙述正确且符合班会主题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有了主心骨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
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经历了严重的曲折,是因为没有吸收借鉴苏联经验 
②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道路 
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没有任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冲突和矛盾 
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有利于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看完微电影,小吴认为,由社会主义改造消灭私人经济,到社会主义改革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和发展,我们又回到了历史的出发点。下列能够反驳这一观点的是( )
①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前提条件
②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趋势
③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方针政策的延续
④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为更好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教育活动,某校高一年级部召开了“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主题班会活动。以下学生自行收集信息中与历史相符的是( )
A.新中国成立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B.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C.空想社会主义从理性和正义原则出发,找到了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D.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1.我国土地制度改革曾经过四个阶段的演变。1946—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将地主土地变成农民土地;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也由农民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1958—197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土地改革彻底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②农业合作化的完成使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实践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意味着我国农村改革取得突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高一学生小华准备用手机拍摄一部反映我国过渡时期的微视频。以下哪个镜头是最合理的( )
A.远景:村委会墙上印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红色宣传标语
B.内景:村民挤在村委会观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的电视新闻
C.近景:白石村通过实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实现粮食大丰收
D.特写:村民踊跃报名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23.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我国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上述巨大成就为后来的改革开放( )
A.指明了具体方向和路径 B.筑牢了基本经济制度
C.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D.提供了物质财力保障
24.中国共产党为使命而生、循初心而行,走过百余年“赶考”征程,引领中华民族走出一条迈向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河北某中学举办“光影追溯·圆梦之旅”摄影展,同学们的认识与图片反映的主旨相符合的是( )
①小红: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从此有了主心骨
②小明: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我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③小林:三大改造完成意味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
④小磊: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某同学经过学习,不仅对改革开放的历程有了深刻认识,而且对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作了简短概括。请你根据时间节点进行排序( )
①民心思变,顺应时势开国门
②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共发展
③治理整顿,南方谈话春风再出发
④特区先行,南下深圳开窗口
A.③-①-②-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④-② D.②-①-④-③
2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6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多次召开会议(部分会议如下图),确立了不同时期的改革任务。从“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刻揭示了( )
①改革是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②改革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③改革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
④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7.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由此可知( )
A.中国式现代化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B.中国式现代化为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发展提供道路选择
C.改革开放以来,党工作重点始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远的初心和使命
28.为迎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某校布置党史长廊。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几位同志的巨幅画像下对应正确的是( )
①邓小平—关键抉择—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江泽民—与时俱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③胡锦涛—科学发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习近平—伟大复兴—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之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是因为它( )
①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
②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④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0.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典,阐述“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风景这边独好”。我们自信“风景这边独好”的理由是( )
①形成了指导党和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理论,树立了文化自信
②找到了适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了道路自信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④在党的领导下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高度的制度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主观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工业文明的失败者,在西方列强的侵袭之下,中华民族跌入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谷底。救亡图存成为一代又一代民族觉悟者的历史担当和最高使命。
怎样才能救中国?这是每一个不甘于民族沉沦的中国人共同的叩问,无数的人在找寻这一条道路。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0年8月,多方探索、远赴法国勤工俭学的蔡和森致信挚友毛泽东提出:“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谛,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
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挽救了中华民族的颓势,涤荡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改变了被肆意践踏的命运,中华民族昂扬地站立了起来,奇迹般地拔地而起。
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2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85元增加到2023年的89358元,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升。从恢复高考、普及义务教育,到加入WTO、举办奥运会,再到辽宁号航空母舰、歼20战斗机亮相世界,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军事等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2024年5月6日,习近平主席在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致辞,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信心和底气。
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原因。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A C B B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B C C B C C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C B B C C B A C
31.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必须另辟新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新出路。
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③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取得巨大成就,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32.①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所以改革不停顿。②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③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所以开放不止步。④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而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