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9 河流与湖泊(教案+课件)(共22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9 河流与湖泊(教案+课件)(共22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9.河 流 与 湖 泊
1 认识陆地表面常见水体
学会描述陆地表面常见水体外部特征。
3 了解水库和运河的用途
列举水库和运河的用途,感受运河精神。
2 探究河流与湖泊的成因
运用模型解释大自然中河流、湖泊成因。
河流与湖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下图中,哪个是河流?哪个是湖泊?哪个是池塘?哪个是水库?




河流与湖泊
下图中,哪个是河流?哪个是湖泊?哪个是池塘?哪个是水库?




河流与湖泊
河流与湖泊
它们具体有什么不同呢?提示:大家可以从水流状态、规模、成因来区分。




河流
池塘
湖泊
水库
名称 水流状态 规模 成因
常见地表水体的特征
河流 流动速度大 像一条弯曲 的带子 自然/人工
湖泊 水比较平静,流速很小 像面积较大的镜子 自然/人工
池塘 水基本不流动 比湖泊面积小很多 自然/人工
水库 有大坝围住,不开闸基本不流动 大而深 人工
请翻开课本35页, 思考:教材中哪些分析和我们是一样的,又补充了哪些信息?
河流与湖泊
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是地表常见的水体。
静水水体
人造湖泊
流动水体
河流
池塘
湖泊
水库
河流与湖泊
你居住的地方有河流、湖泊吗?
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
滆 湖
长 江

调查本地的河流与湖泊:
河流与湖泊
你认为自然界中的河流与湖泊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你有什么依据吗?
河流与湖泊
你认为自然界中的河流与湖泊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你有什么依据吗?
河流与湖泊
利用实物模型模拟真实情境,验证猜测。
材料:太空沙、托盘、喷壶、小树枝。
思考:
1.怎样设计制作实物模型才能让河水流向下游,并在河道、湖泊中蓄水?
3.怎样让水量有大有小呢?
实验主题 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原因
设计方案(可以用文字或图画的方式)
实验结论
学习记录单
河流与湖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塑造的地势要有高有低,河道通畅,才能流水和蓄水。
注意事项:
太空沙要压紧实,才不会渗漏水。
河流与湖泊
请借助模型说一说:大自然中的河流与湖泊是如何形成的?
雨 水
汇 入
形成

地势高
地势低
河流(中间低 两边高)
湖泊(中间低 四周高)
河流与湖泊
除了溪水、雨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也会汇入河流与湖泊。寒冷的高山地区常年被积雪覆盖,积雪年复一年地堆积、压实,形成了壮观的冰川。冰川是冻结起来的淡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体,也是河流与湖泊的重要水源。
溪水
雨水
积雪融水
冰川融水
河流与湖泊
雨 水
汇 入
形成
河流(中间低 两边高)
湖泊(中间低 四周高)
积雪
冰川
溪水
……
地势高
地势低
探究河流与湖泊的成因
河流与湖泊
由于地表水体分布不均,有时雨水过量则会形成洪灾,有些地区却水资源匮乏,老是闹旱灾。
因此,人们想到了一些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山谷水库
平原水库
洪灾
旱灾
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观察后,你发现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河流与湖泊
为什么要用人工开凿的河道运输,而不只依靠天然河道运输呢?
河流与湖泊
中国大运河
人工开凿的可以通航的河流叫运河。2014年,中国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战国时期,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三部分组成,绵延3200千米左右, 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运河。2500多年来,大运河给人们带来了运输的便利,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河流与湖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河流与湖泊
课后作业
1.画一画:请你来当小画家,利用今天所学,用画笔展现河流和湖泊形成的原因,记得用一两句话说说画里的秘密哟!
2.想一想:除了雨水和冰川融水,河流与湖泊的水还可能来自哪里呢?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河流与湖泊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 三年级上册 出版社: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7月
教学目标
1. 能识别河流、湖泊等陆地表面常见水体类型,说出它们的主要特点。 2. 能在教师引导下,观察、比较和分析河流与湖泊的条件,运用模型解释河流和湖泊的成因。 3.能在教师引导下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通过制作模型探究河流与湖泊的形成原因。 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河流与湖泊形成的探究兴趣;感受水库和运河功能,体验运河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能举例说明河流、湖泊等陆地表面常见水体的特点和成因。 教学难点:分析河流和湖泊形成条件,制作并运用模型解释它们的成因。
教学过程
模块一:陆地表面常见水体的特征 (一)观察辨析,初识地表水体 1.播放: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的视频和图片, 2.引导:你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请说出它们的名称。学生观察并说出名称。 3.展示:四张水体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能分辨出哪个是河流、湖泊、水库、池塘吗?它们具体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根据水流状态、规模等分辨河流、湖泊、池塘、水库。 4.呈现:四种水体特征对比表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分析其在水流状态、形成原因、规模上的不同。 5.引导:我们翻开课本 P35,读完后告诉我:教材中哪些分析和我们是一样的,又补充了哪些信息? 学生阅读课本 P35,对比教材分析与自身讨论的异同,明确 “地表水体” 的统称及分类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图片等直观素材,调动学生对地表水体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从水流状态、成因、规模等维度自主辨析四种水体的特征,再结合教材内容完善认知,既尊重学生原有经验,又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类的过渡,为后续建立水体间的联系奠定基础。] (二)联系生活,感知本地水体 1.展示:本地(以常州为例)地图或者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本地的河流和湖泊(如长江、滆湖)。 鼓励学生课后在家长陪同下调查自己居住地的河流和湖泊。 2.过渡:河流与湖泊与人类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一下自然界中的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设计意图:将抽象的水体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联系,通过提及本地熟悉的河流和湖泊,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亲近感,激发实地探究的兴趣,同时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核心探究内容,体现 “生活即地理” 的理念。] 模块二:探究河流与湖泊的成因 (一)猜测成因,提出依据 1.提问 :你认为自然界的河流与湖泊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你有什么依据?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猜测(如与下雨、山地水流有关)。 2.介绍:科学课上,我们通常还可以通过制作一个实物模型来模拟真实的情形,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引出通过制作实物模型模拟实验的方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观察出发,鼓励大胆猜测并阐述依据,培养提出问题和基于经验推理的能力。同时,通过 “猜测 — 验证” 的科学思维引导,让学生初步感知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 (二)制作模型,模拟验证 1.展示:制作模型的材料(太空沙、喷水壶等)和要求 2.引导:如何利用材料设计制作实物模型,才能让河水流向下游,并在河道、湖泊中蓄水?怎样让水量有大有小呢? 学生自行设计思路(如堆高低地形、挖河道和湖泊坑)。 2.播放:模型制作演示视频,学生总结制作和实验的注意事项(如地势有高低、太空沙压紧防漏水)。 3.探究实践:学生动手制作模型并进行模拟实验, 4.思考与解释:结合实验现象,利用亲自制作的实物模型,说说河流和湖泊是怎样形成的(如雨水冲刷形成沟槽、低洼处积水)。 5.小结:雨后,水会沿着地表从高处的山坡流向 低洼的地方。有的地方四周高、中间低,水聚集在坑里就形 成湖泊;有的地方两边高、中间低,水聚集在沟槽里流向地势更低的下游就形成河流。
[设计意图:借助实物模型这一 “思维中介”,将抽象的地理原理转化为可操作、可观察的实验现象。学生在制作和实验中直观感受 “水流向低处”“低洼蓄水” 等过程,从而理解地势差对河流流向、湖泊形成的决定作用,降低抽象推理难度,培养动手实践和现象分析能力。] (三)结合资料,完善认知 1.提问 :是不是河流与湖泊的水只来自于天空的降雨呢?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测。 2.呈现:教材阅读资料,学生从中寻找答案,明确积雪、冰川融水也是重要水源。 3.总结:河流与湖泊的完整形成原因:雨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等汇入低洼处,形成河流(沟槽流向低处)和湖泊(低洼积水)。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拓展学生认知,从 “仅知雨水” 到 “了解多元水源”,引导学生学会从资料中获取信息,完善对成因的理解,培养信息素养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模块三:水库和运河的用途 (一)分析水库功能,联系实际需求 1.展示:洪灾、旱灾图片,说明地表水体分布不均的问题,引出水库。 2.展示:山谷水库和平原水库图片,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作用(如灌溉、抗旱、发电、防洪等)。 3.小结:两种水库地形构造、成因、作用的不同。
[设计意图:从 “水体分布不均” 的现实问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水库图片分析功能,将人造水体与解决实际需求(防灾、供水等)相联系,理解人类改造自然的智慧,培养问题解决意识。] (二)探究运河价值,了解历史意义 1.提问 :为什么用人工河道而非天然河道运输?,学生结合天然河道的不足(水位不稳、路线绕远)进行讨论。 2.引导:请翻开书本 P37,学生阅读课本中《中国大运河》内容,交流对大运河的了解(如最早最长、运输和景观功能)。 3.播放:京杭大运河视频,鼓励学生课后查阅其现状。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天然河道与运河的差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运河的优势,再结合中国大运河的实例,既让学生了解运河的实用价值,又感受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历史与地理知识的联系能力。] (三)总结延伸,拓展探究 1.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河流、湖泊、池塘、水库,还探究了河流湖泊的形成原因和了解水库与运河的多种用途和价值。 2.布置课后任务:画河流湖泊形成示意图;想一想,除了雨水和冰川融水,河流与湖泊的水还可能来自哪里呢?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脉络,强化核心内容的记忆。开放性的课后任务既巩固所学,又鼓励学生进一步拓展思维,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培养持续探究的兴趣,也为下节课地下水做好铺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