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土壤的成分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科学观念:知道土壤含空气、水、沙、黏土、腐殖质等成分,理解各成分的作用(如腐殖质提供养分)。2. 探究实践:通过“加水观察气泡”“沉降分离”“加热闻味”实验,掌握成分探究的基本方法。3. 态度责任:初步认识土壤的复杂性,建立“土壤是宝贵资源”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识别土壤的主要成分。难点:分析实验现象与成分的对应关系(如气泡→空气、焦糊味→腐殖质)。三、教学准备材料分组:新鲜土壤样本(每组200g)、烧杯(500mL)、玻璃棒、酒精灯、三脚架、放大镜、纸巾、培养皿。多媒体:土壤成分微观结构图、实验操作规范视频。四、教学过程(40分钟)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5 分钟) 出示 “小树苗枯萎” 情境图:“校园里的小树苗叶子发黄、长势差,可能和土壤有关。土壤里藏着哪些支持植物生长的秘密?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土壤的成分之谜。” 结合生活经验猜想,提出 “土壤里有水分”“有营养”“有小石子” 等假设,填写《我的猜想表》,激发探究欲。 以真实问题关联生活,明确探究主题。探究实验(25 分钟) 1. 实验一:寻找土壤中的空气 演示操作:将 100g 土壤轻轻放入盛有 200mL 水的烧杯中,引导观察 “水面冒出气泡”,提问:“气泡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气泡?” 分组操作:重复实验,记录 “气泡产生的部位与数量”,得出 “土壤颗粒间有空隙,空隙中充满空气” 的结论。2. 实验二:分离沙与黏土 指导操作:向盛有土壤的烧杯中加 300mL 水,用玻璃棒顺时针搅拌 1 分钟,静置 10 分钟,观察沉降分层现象。 引导分析:“下层颗粒粗糙、颗粒大,是沙;上层颗粒细腻、颜色深,是黏土”,用放大镜观察两层物质的差异。3. 实验三:发现腐殖质 安全提示:“酒精灯外焰加热,避免烫伤;加热时用玻璃棒翻炒土壤,防止局部烧焦。” 演示操作:将干燥土壤(提前晒干)放入培养皿,置于酒精灯上加热,引导闻 “焦糊味”、观察 “土壤颜色变浅”,讲解 “这是腐殖质燃烧的现象,腐殖质是动植物残体分解形成的”。4. 验证土壤中的水 补充实验:用纸巾包裹土壤,用力挤压,观察 “纸巾变湿”,证明土壤中含有水分。 1. 空气实验:观察气泡,记录现象,讨论得出 “气泡是土壤中的空气”,理解空气对植物根系呼吸的作用。2. 沙与黏土分离:观察分层,用放大镜对比沙与黏土的颗粒大小,填写《土壤成分记录表》。3. 腐殖质实验:闻焦糊味、看颜色变化,理解 “腐殖质是土壤肥力的来源”。4. 水分验证:挤压土壤使纸巾变湿,确认 “土壤中含有水”,完善成分认知。 通过递进式实验,让学生亲历 “观察 — 推理 — 结论” 过程,突破重点。总结拓展(10 分钟) 1. 知识梳理:用思维导图汇总 “土壤成分”(空气、水、沙、黏土、腐殖质),讲解各成分作用(空气:供根系呼吸;水:溶解养分;沙:透气;黏土:保水;腐殖质:提供养分)。2. 讨论交流:“没有土壤,植物能生长吗?我们在生活中如何保护土壤?”(如不随意踩踏草坪、不乱扔垃圾)。3. 拓展任务:“回家观察花盆里的土壤,记录‘土壤颜色、是否有小石子、浇水后是否板结’,下次课分享。” 1. 完善思维导图,明确各成分的功能,构建知识体系。2. 分组讨论保护措施,分享 “不破坏植被”“给土壤松土” 等想法,落实态度目标。3. 明确课外观察要求,将探究延伸到生活。 关联环保意识,实现 “课堂 — 生活” 的衔接。五、板书设计土壤的成分1. 实验找成分:加水冒气泡 → 空气(颗粒间空隙)静置分层 → 沙(下层粗)、黏土(上层细)加热闻焦糊 → 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分解)挤压纸巾湿 → 水(溶解养分)2. 土壤是混合物,是植物的“家”3. 保护土壤:不踩踏、不乱扔垃圾```六、教学评价1. 实验评价:根据《土壤成分实验评分表》(操作规范性、现象记录准确性),合格标准为“能完成3个核心实验,准确对应现象与成分”。2. 认知评价:能说出土壤的5种成分及2种成分的作用,正确率达80%以上。3. 态度评价:能列举12条保护土壤的具体做法,评价环保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