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课 废旧材料也是资源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 4 课 废旧材料也是资源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 4 课 废旧材料也是资源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区分天然材料(如木材、棉花)与人造材料(如塑料、玻璃),知道废旧材料中可回收材料(如金属、塑料)的价值,理解 “回收利用废旧材料能节约天然资源”。
2.探究实践:通过 “材料分类”“废旧材料改造” 活动,识别可回收材料,能动手将废旧材料(如塑料瓶)改造成实用物品(如花盆),提升动手与创新能力。
3.态度责任:建立 “垃圾分类,回收废旧材料” 的环保意识,养成 “物尽其用,减少浪费” 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区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识别可回收废旧材料,理解回收的意义。
难点:理解 “回收 1 吨废纸可少砍 17 棵树” 等数据背后的资源节约价值,将环保意识转化为行动。
三、教学准备
材料分组:各类材料样本(木材、棉花、石头、塑料瓶、玻璃罐、金属罐、旧报纸、厨余垃圾,每组 1 套)、剪刀、胶带、彩笔、绳子(改造材料)。
教具:材料来源示意图(如塑料由石油制成、纸由木材制成)、回收利用数据图(如 “回收 1 吨铝 = 节约 9 吨铝矿”)、废旧材料改造作品图(塑料瓶花盆、纸箱收纳盒)。
四、教学过程(40 分钟)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5 分钟) 出示 “垃圾围城” 新闻图片:“我国每年产生 2 亿吨生活垃圾,很多垃圾占用土地、污染环境。但这些垃圾中,很多废旧材料其实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识别和利用这些资源。”展示废旧材料改造作品(塑料瓶花盆),提问:“这个花盆是用什么做的?它原来的用途是什么?” 观察图片与作品,产生 “废旧材料能变废为宝” 的认知,提出 “哪些废旧材料能回收?怎么回收?” 的疑问,激发探究兴趣。 以环境问题与创新作品对比,明确 “废旧材料回收” 的主题与价值。
探究材料(25 分钟) 1. 任务 1:区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讲解定义:“天然材料直接来自大自然,如木材来自树木、棉花来自棉花植株;人造材料由天然材料加工制成,如塑料由石油加工、玻璃由石英加工。” 分组分类:将材料样本(木材、棉花、塑料、玻璃等)分为 “天然材料”“人造材料” 两类,填写《材料分类表》,如 “石头→天然材料,金属罐→人造材料(由金属矿产加工)”。 验证纠错:展示材料来源示意图,纠正 “玻璃是天然材料” 等错误分类,强调 “人造材料需经过复杂加工”。2. 任务 2:识别可回收废旧材料 分类讲解:① 可回收材料:金属(铝罐、铁钉)、塑料(饮料瓶)、玻璃(玻璃瓶)、纸张(旧报纸)、织物(旧衣物),回收后可重新加工成新物品(如废铁→钢筋、废纸→新纸);② 不可回收材料:厨余垃圾(易腐烂)、卫生垃圾(污染严重,如用过的纸巾),需特殊处理(堆肥、无害化焚烧)。 分组辨析:判断 “旧电池(有害,需单独回收)、果皮(不可回收)、快递纸箱(可回收)” 等物品的回收类型,记录判断依据。3. 任务 3:理解回收的意义 数据呈现:“回收 1 吨废纸 = 少砍 17 棵树 = 节约 100 吨水;回收 1 吨塑料 = 节约 7.4 桶石油;回收 1 吨金属 = 节约数十吨矿石”,引导计算 “全班回收 100 个塑料瓶,相当于节约多少石油?”(1 个塑料瓶约 5g,100 个 = 0.5kg,约节约 0.0037 桶石油)。 结论:“回收废旧材料能节约天然资源、减少污染、节约能源”。 1. 材料分类:通过观察与讨论,准确区分 80% 以上材料的类型,理解 “人造材料来自天然材料” 的关联。2. 回收辨析:正确判断 6 种以上物品的回收类型,如 “旧衣服→可回收(织物),剩菜→不可回收(厨余)”,明确判断标准。3. 意义理解:通过数据计算,直观感知 “少量回收也能节约资源”,突破 “回收价值” 的难点,建立节约意识。 通过 “分类 — 辨析 — 计算” 的递进,构建 “材料 — 回收 — 价值” 的认知链,落实探究目标。
实践与拓展(10 分钟) 1. 废旧材料改造实践 分组任务:“用废旧塑料瓶或纸箱,制作 1 个实用物品(如花盆、收纳盒)”,提供剪刀、胶带等工具,指导设计(如塑料瓶剪去上半部分,底部钻排水孔做花盆)。 作品展示:每组展示作品,说明 “改造前的材料、改造后的用途”,如 “塑料瓶→花盆,用于种植多肉”。2. 生活中的回收行动 讨论:“我们在家如何做好废旧材料回收?”(如 “给垃圾桶贴分类标签”“将废纸、塑料瓶单独存放”)。3. 课堂小结:用流程图梳理 “材料分类(天然 / 人造)→ 废旧材料(可回收 / 不可回收)→ 回收利用(节约资源)→ 改造创新(变废为宝)”。4. 拓展任务:“回家进行‘家庭废旧材料调查’,记录 1 周内产生的可回收材料(如塑料瓶数量、废纸重量),下周分享回收计划”。 1. 改造实践:动手制作作品,体验 “变废为宝” 的乐趣,如 “纸箱裁剪后贴彩纸,做成文具收纳盒”,提升创新能力。2. 回收讨论:提出 “旧玩具拆解分类回收”“废电池投入专用回收箱” 等具体做法,落实态度目标。3. 总结梳理:完善流程图,强化系统认知。4. 拓展调查:将回收意识延伸到家庭,培养长期环保习惯。 从 “认知” 到 “动手实践”,再到 “生活行动”,形成完整的环保教育闭环。
五、板书设计
废旧材料也是资源
1. 材料分类:
天然材料:直接来自自然(木材、棉花、石头)
人造材料:天然材料加工制成(塑料、玻璃、金属罐)
2. 废旧材料回收:
可回收:金属(铝罐)、塑料(饮料瓶)、玻璃(玻璃瓶)、纸张(旧报纸)、织物(旧衣物)
不可回收:厨余垃圾(果皮)、卫生垃圾(用过的纸巾)
3. 回收意义:节约资源(1吨废纸=少砍17棵树)、减少污染、节约能源
4. 行动:分类回收、改造利用(塑料瓶→花盆、纸箱→收纳盒)
六、教学评价
1.分类评价:能准确区分 5 种以上材料的类型(天然 / 人造)和回收类型(可回收 / 不可回收),评价分类能力。
2.实践评价:能完成 1 件废旧材料改造作品,说明改造思路与用途,评价动手与创新能力。
3.态度评价:能制定 “家庭废旧材料回收计划”(如 “每周三卖废品”),评价环保意识与行动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