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材解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6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材解读】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2.6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材解读】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通过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对比实验,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多少是不同的。
科学思维目标
●通过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多少的不同。
探究实践目标
●学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同样多水中的溶解能力,初步建立控制实验变量、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
态度责任目标
●在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养成严谨、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严谨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才能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在观察和实验中,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他人观点,完善和改进探究活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3 ~ 4年级学习内容“2.2物质的溶解和溶液”的第三点“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定量水 中的溶解情况”。本课为单元第6课,前面已经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涉及液态、气态、固态的变化,本节课则是转而指向“水与其他物质混合发生的变化”,通过物质溶解的探索活动,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多少不同,通过数据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本课分为四个板块。在聚焦板块,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引发学生的思考:它们的溶解能力是否一样?在探索板块,安排了两个探索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说一说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该活动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尝试讨论和交流如何设计对比实验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第二个活动是阅读实验方案并实践操作,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观察并记录,教材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了实验方案,让学生通过定量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通过观察、记录和比较的方法探究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研讨板块包含两个问题。问题一是“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它们的溶解能力相同吗”,通过对比实验,学生基于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问题二是“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食盐或小苏打?为什么要等前一份食盐或小苏打溶解完再加入下一份”,让学生重点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指向实验方案的思考,建立设计对比实验时需要控制变量、防止干扰的意识。拓展板块提出“用温水重复上面的实验,看一看食盐或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有什么变化”,让学生从课堂的实验延伸,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对溶解多少的影响。
在一年级时,学生学习过《它们去哪里了》这节课,知道水能溶解食盐等,不能溶解小石子,判断溶解的依据是颗粒看不见了。在本节课,基于学生对溶解的已有认知,继续探究食盐、小苏打这些能溶解的物质,究竟在水中能溶解多少,进行对比。学生过去在生活中没有关注过这一问题, 就会出现不同的预测。实验过程中,现象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的,但是规范操作的能力是学生欠缺的,需要教师引导,进而让学生感知到“不同物质在等量的水中溶解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设计和完成实验,收集数据,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多少不同。
难点:理解控制变量在对比实验中的意义,并设计一个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案。
(四)教材解读
本课情境:在生活中,我们会把食盐或小苏打加入水中溶解。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反映出溶解现象在生活中是常见的,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出发,开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聚焦:通过提问“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或小苏打?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聚焦本节课的主要探究内容一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探索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尝试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实验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初步设计实验方案。图中的三位同学的思考,为学生设计实验提供相关思路。
探索2:该活动提供了一个实验方案的范例。请学生阅读实验方案,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实验方法和步骤,让学生用定量的方法实践操作对比实验,通过观察、记录和比较的方法探究50毫升的水最多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
记录单:学生每放入一份,就需要记录下这一份食盐或小苏打是否溶解。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只有该份完全溶解了,才能记录为这一份是被溶解了。
研讨1:针对探索活动的对比实验提出问题,指向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让学生基于实验结果得出食盐和小苏打在50毫升的水中的溶解份数,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食盐和小苏打在同样多的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研讨2:指向对实验方案的思考,明确一份一份地加入是为了在实验中清楚明白地展现出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让学生明白要等前一份溶解完再加入下一份,保证充分溶解和完整观察,建立设计实验时需要控制变量、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
拓展:引入用温水重复上面的实验,是希望学生将本课学习的对比实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解决中,同时指向温度对溶解能力的影响,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教学准备
学生:食盐20克,平均分为10份;小苏打20克,平均分成10份;容量为200毫升的烧杯,搅拌棒2根,小勺等。
教师:教学课件等。
(六)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1.聚焦
学生有经常把食盐或小苏打加入水中溶解的生活经验,可以让他们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然后出示一杯水, 提问:“你认为这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或小苏打呢?它们在这杯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通过生活现象聚焦本节课主要的研究问题。
2.探索
接着教师提问:“说一说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该活动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尝试讨论和交流如何设计对比实验,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汇报中梳理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初步设计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如何保证实验的公平?”。
通过讨论有了初步的实验方案后,接着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实验方案并提醒学生:①两个烧杯中的水量应都取50毫升的常温纯净水;②食盐和小苏打都分别取20克,并且分别平均分成10份,这里教师可以在课前将小苏打和食盐称量好并平均分成10份,节约课上的实验操作时间;③实验时,需要前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下一份,明确如果在水中存在未完全溶解的食盐或小苏打,则不能被计算在内。这里还要提醒学生直到烧杯底部出现不溶解的颗粒时,则停止实验,避免浪费实验材料。另外,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实验不能同时进行,做完一种物质再做另一种物质的溶解实验,保证溶解的充分性和观察的完整性。
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适当做灵活调整。如果学生在初步设计方案时已经能做出比较完整的实验方案,可以不用呈现教材上的完整实验方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完善方案;如果学生在方案设计上存在困难,可以提供完整方案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后提出问题或教师提出研讨中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方案中的关键信息。
在明确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并记录加入的份数,填写记录单。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和指导,观察学生是否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提示学生整理好实验材料和桌面,保持干净、整洁。
3.研讨
可在实验后组织学生对第一个问题“50 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或小苏打?它们的溶解能力相同吗?”展开研讨,让学生基于真实的记录结果,汇报自己的数据并将其板书到黑板上,记录大多数小组50毫升的水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的数据。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食盐和小苏打在同样多的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份数多,小苏打的溶解份数少。
接下来回顾实验步骤,思考“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食盐或小苏打? 为什么要等前一份食盐或小苏打溶解完再加入下一份?”,让学生重点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指向对实验方案的思考,建立设计实验时需要控制变量、防止干扰的意识。
4.拓展
提出问题“如果用温水重复上面的实验,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有什么变化?”,让学生从课堂的实验延伸至在同等条件下,尝试改变水的温度,探究温度对物质的溶解能力产生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也为下一节课《加快溶:解》作铺垫。
(七)教学评价建议
课堂教学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根据小组同学的课堂表现进行小组加星,如安静倾听、认真观察、操作规范、科学记录、积极发言等。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学习新课后,从“我会表达、我会实验、我会倾听”几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实际评价时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如表所示。
表“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自我评价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
我会表达 我能将自己的观点说清楚
我会实验 我能设计和完成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多少的公平实验
我会倾听 我能专注倾听别人的想法,并适时给出回应
需要强调对比实验的公平性,明确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因此要提醒学生:①两个烧杯中应都取50毫升的常温纯净水;②食盐和小苏打都分别取20克,并都分别平均分成10份;③实验时需要前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下一份;④明确如果食盐或小苏打没有在水中完全溶解,不能被计算在内。这里还要提示学生直到烧杯底部出现不溶解的颗粒时,才停止实验,避免浪费实验材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