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2024级9月月考政治试卷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国将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包括为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开展这些纪念活动的意义在于()①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②丰富文化载体,推动抗战精神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③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④创新爱国主义表达方式,激发人们的爱党爱国热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近年来,各地中学举行的成人礼,始于周代的冠(笄)之礼。对此,甲同学认为,成人礼应该回归古代已有的冠(笄)仪式,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乙同学认为,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只要在内容上让学生感受到成人的责任就好,复古式的冠(笄)仪式没有价值。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甲的合理性在于认识到传统礼仪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③成人礼仪式演变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和主要标志④)中华传统礼仪文化需要因时而变,并注入时代精神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5年2月,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教育家精神”2025年巡回宣讲报告会走进首都师范大学。来自教育部教育家精神宣讲团的教师深情讲述育人故事,诠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宣讲团还分赴全国11地开展巡回宣讲。该巡回宣讲活动的开展表明。()①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培育新时代好教师的根本途径②先进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服务社会和人民的功能③弘扬教育家精神能够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精神动力④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能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湖北蕲春艾灸疗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江兴美潜心研读《黄帝内经》,以自身为“活教材”标记穴位,在传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创新应用雷火神针等中医外治法,惠及民众超2000人,并通过国际展会走向世界,广受好评。这说明非遗传承需要()①创新服务形式,丰富传统文化基本内涵②在交流中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③以实践为基础,实现非遗技艺创新提升④立足外来文化需求,增强中华文化认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近日,中国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等国内顶级艺术院团远赴法国、俄罗斯等国进行演出,以音符传递友谊,话剧《青蛇》《西游记》等经典剧目亮相海外剧院,生动讲述中国经典故事;灵感源自《千里江山图》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美国圣地亚哥上演,场场爆满。这些实力派演出不仅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赢得了海外观众的高度赞誉。这启示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应()①推进文化渗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②寻找文化共同点,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③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④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4年9月9日,“孔子家乡好客山东”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在德国柏林开幕。此次展览精选40多件展品,以华夏服饰发展历史为主线,通过实物静态陈列、图文挂轴、模特活态服饰展演、非遗传承人技艺表演及多媒体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重点展示了孔府旧藏的明代服饰,生动呈现了“礼”这一儒家思想核心理念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的表达。此次展览()①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德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②有利于以服饰为载体扩大儒家文化思想在世界的影响③说明现代科技在赋能中华文化走出去发挥着重要作用④说明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2025年6月26日,“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服饰文化展”在澳大利亚悉尼开展。展览汇聚精选摄影作品8幅、民族风情图片20幅、传统民族服饰10套以及织锦刺绣精品11件,生动展现了广西民族服饰的绚丽多彩,为海外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盛宴。举办这一活动()①能推动文化交流,增强对彼此文化的认同②有助于讲好广西故事,促进中澳文化交流③能加强中澳政治互信,夯实两国合作基础④能够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情感共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2025年暑期,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遇见云南”系列活动,3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亮相,彝族服饰、坡芽歌书等非遗项目吸引众多市民、游客,让大家深入感受非遗的魅力。该活动()①为展示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搭建了重要平台②表明文化交融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③利于增强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④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2025年,江苏省首届城市足球联赛开展得如火如荼,13座城市各显神通,依托赛事举办,成功构建起赛事文旅新生态。特色美食应援餐暖胃助威,城市文创周边承载记忆,地域文化梗趣味出圈……通过深度融合体育活动与当地资源,使赛事IP真正沉淀为城市文化资本,实现了体育与文化的双向奔赴。活动的成功得益于()A.拓展文化内涵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B.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了人们多样文化需求C.挖掘文化资源丰富了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D.发扬民族文化彰显了年轻群体的文化认同与自信10.暑期“文博热”持续升温,全国各大博物馆纷纷开启“超长待机”模式,延长开放时间。“白+黑”模式不仅缓解了博物馆的日间客流压力,还为游客提供了更加灵活、丰富的参观体验,进一步激发了文物资源活力,营造出一批点燃城市夜经济的新业态、新场景。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旨在()①破解“预约难”难题,缓解公共文化领域供需矛盾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③优化文化产品供给,推进文博领域体制机制创新④激发文化消费潜力,催生新业态以提升城市活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广汉名区,雒城旧壤……其东则涌泉万斛,其西则伴月三星。”三星堆,如同古蜀文明的一颗明珠,近年来,陆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极大弥补了古代文献不足的缺陷,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彰显了古蜀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组成部分的重要地位。我国重视考古工作的文化意义在于()①研究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感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②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证明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③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中华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明④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某省文化和旅游厅整合全省公共文化场馆夜间培训资源,推出艺术晚课堂惠民项目。该项目锁定夜间黄金时段,以省、市、县三级文化馆为主阵地,利用各级文化馆教室、剧场、展览空间,将优质文化资源送到基层。这一举措能够()①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繁荣文化产业②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③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④)推动文化形式创新,增强文化影响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龙”在东方寓意祥瑞,而“dragon”在西方寓意邪恶。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外国友人对中国龙文化逐渐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后来的心生好奇,再到今天很多朋友认可喜爱。由此可见()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②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应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③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应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④认同本民族文化应在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从古灵精怪的唐宫小姐姐、娉婷袅娜的芙蓉丽人、儒雅闲逸的纸扇书生、翩若惊鸿的水下洛神,到刚柔并济的龙门金刚、涅槃重生的浴火凤凰……一个个经典文化形象,出现在《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经典文化IP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文化桥梁,唤起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这启示我们要()①借助现代媒介,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②重塑文化载体,以全新方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③立足时代之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④运用现代科技,改变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内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二十四节气·花间十二声》以现代舞的方式呈现中国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演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编导认为,艺术对于观众的价值,重点不在于是否看懂现代舞这种艺术形式,而是通过艺术丰富自己的生命与体悟。上述材料说明()①艺术与生活融合有助于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②启迪心智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价值③现代舞与优秀传统文化交融要坚持取长补短④现代艺术演绎优秀传统文化要尊重表现形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2025年春节后,国产AI 大模型DeepSeek以“赛博半仙”之名横扫社交平台,网络上疯狂流传“佩戴特定水晶可扭转运势”“数字组合蕴含命运密码”等说法,不少网友深信不疑并花费高价购买相关产品。这些说法()①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将人的主观意志作为出发点②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把神秘力量视为世界主宰③背离了唯物主义,否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④混淆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7.在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中有一个很有趣的对应现象:有小暑则必有大暑,小雪小寒之后也会有大雪大寒。但唯独小满,却没有与之对应的“大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凡事忌“太满”。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盛极而衰。凡事太满便极易走向反面,小满的状态则刚刚好。由此可见,小满这个传统节气的命名,无疑包含着中国人朴素但极具智慧的哲学思想。这表明()①哲学为人们生活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②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智慧源于思考③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功能④哲学是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8.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旧唯物主义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不能理解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成了不彻底的“半截子”唯物主义。由此可知()①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③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是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水岭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9.下列正确展现哲学上“两个对子”的选项是()①“气者,理之依也”与“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②“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③“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刻舟求剑”④“画饼充饥”与“无中生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传统的哲学思考曾把时间视为一种永恒的、线性的存在,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表明,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息息相关。物理学的这些发现促使哲学家重新审视时间、空间以及物质的本质。这表明()①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②哲学的发展引领着具体科学的进步③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④科学的成果能推动哲学思考的深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1.英国《自然》杂志公布的一项研究指出,在冥王星表面的心形区域,有一座主要由氮冰、一氧化碳和甲烷组成的巨大冰山,覆盖了斯普特尼克平原4千米深、1000千米宽的盆地。这进一步证实了()①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③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④宇宙万物都是由相同的属性和本质构成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南京大学王涛教授团队通过研究,首次发现中心黑洞质量与星系冷气体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中心黑洞质量越高,星系冷气体含量越低。这一发现揭示了中心黑洞质量是影响星系演化的关键物理量,为理解星系形成与消亡提供了重要观测证据,标志着人类在解开宇宙演化谜团上迈出关键一步。该发现进一步证实()①思维与存在相互依存,自然界的演化进程依赖于科学家的不懈探索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类能够通过实践正确揭示宇宙发展规律③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宇宙演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科学研究为哲学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引发人们对宇宙演变的思考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3.传统观念认为智能是人类所独有的。然而,随着AI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突破,有人认为,AI在某些方面已经展现出超越人类智能的能力,使得智能不再被视为人类所独有,该观点()①肯定了意识是人脑机能②否定了物质决定于意识③否认了意识为人类独有④肯定了人工智能的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4.下图漫画《对画》(作者:谢昕彤)说明()①作者的灵感和创意直接生成艺术作品②艺术作品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③作者的思维与情感影响艺术作品创作④艺术作品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5.近日,中国科研人员首次证实,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在训练过程中自己学会了“理解”事物,而且这种理解方式和人类非常类似。这一发现为探索人工智能如何“思考”开辟了新路,也为未来打造像人类一样“理解”世界的人工智能系统打下了基础。这一研究成果()①佐证了人类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反映存在②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将推动哲学进步③说明人工智能会像人类一样产生意识④否认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6.以刘博士的“光学识别追踪”拍摄法为情境,借助古语考查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判断能力。2022年是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的关键之年。90后天体物理学博士刘某决定用记录中国空间站成长与变化的影像作为献礼,让更多人透过他的望远镜看清中国人的“太空家园”。在开发软件与拍摄过程中,刘博士从一次次失败中发现“空间站不根据我算出的轨迹走”,进而改变策略,采用“空间站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的“光学识别追踪”拍摄法。“空间站走到哪儿,手我就跟到哪儿”与下列选项所蕴含的哲理相通的是()①未有此气,已有此理②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③水是万物之始基④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主观题(每题12分,共48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来,芒市文化和旅游局创新性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地方戏曲剪纸、孔雀舞等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引进课堂、融入生活。采取非遗传承人讲课堂、非遗演出进校园,建立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等多种形式,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常态化开展。为了提升“非遗进校园”的吸引力和活动意义,针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非遗传承人采取降低学艺难度,增加趣味性,最大程度地吸引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扩大非遗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影响,让孩子们从小在心底埋下“非遗”种子。芒市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创新优秀文化进校园实践模式,通过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非遗巡演、非遗展览等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不断加强优秀文化渗透力、拓宽公共文化辐射力、提升特色活动吸引力、增强文明氛围感染力。同时,组织专业院团复排传统傣戏《二楞招亲》《福气图》《娥并与桑洛》等剧目在校园进行演出,将非遗项目通过舞台表演艺术展示出来,培养了一批喜爱非遗、热爱非遗、掌握非遗制作技能的青少年。非遗文化进校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牵拉起那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弦,把传承思想融入日常学习中。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功能”的相关知识,说明芒市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活动意义。(12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在大同云冈石窟,科研工作者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已经“消逝”的标志性二十窟的西立佛再度“重生”。在“数字佛国”的项目中,全息剧场演绎《昙曜五窟》开凿史诗的场景,以沉浸武技术打造穿越前年的光影体验。游客可目睹北魏工匠凿石的全息投影,感受铁屑飞溅的逼真触感和“凿石求佛”的坚定信念,场景还原度令人惊叹,也让观众了解到“胡汉交融”的文化基因。云冈石窟作为大同市文旅的重要名片,吸引了国内外观众前来打卡。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时代价值。(12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5年是遵义会议90周年。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遵义会议的鲜明特点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弘扬以“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为基本内涵的遵义会议精神,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2024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在主持学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新时代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对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时代价值。(12分)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城乡建设全面实现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当前,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突出短板。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是对我们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世界各国在发展中的普遍问题的清醒认识。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结合材料,运用“世界的物质性”知识,分析我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合理性。(12分)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政治试题答案 1.B 2.D 3.C 4.C 5.D 6.C 7.C 8.B 9.C 10.B 11.B 12.D 13.C 14.A 15.A 16.D 17.A 18.A 19.C 20.D 21.A 22.C 23.D 24.C 25.A 26.C 27.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的功能,芒市开展 “非遗进校园” 活动,通过多种形式传播非遗文化,能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领良好文化风尚;②文化具有教育人民的功能,活动针对中小学生身心特点设计,降低学艺难度、增加趣味性,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精神世界,提升文化素养,培养其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③文化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活动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创新优秀文化进校园模式,加强优秀文化渗透力、拓宽公共文化辐射力,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进而服务社会文化发展;④文化具有推动发展的功能,活动培养掌握非遗制作技能的青少年,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生力量,有利于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8.①文化和科技融合,能够借助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传播和呈现形式,如云冈石窟借助人工智能让西立佛 “重生”、通过全息剧场演绎开凿史诗,打破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被大众感知和接受;②有利于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科技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修复和展示提供支撑,减少文化遗产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受损的风险,实现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和活态传承,如 “数字佛国” 项目对云冈石窟文化的保护与展示;③能够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云冈石窟借助科技打造特色文旅项目,吸引国内外游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文化经济注入新活力;④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科技赋能下的文化呈现形式更易被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理解,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29.①遵义会议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遵义会议精神,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筑牢文化强国的精神根基;②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独立自主等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契合,弘扬该精神有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③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能够推动文化创新,将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融入文化创作、文化产品开发等方面,丰富文化内容和形式,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④遵义会议精神承载着党的历史和红色文化基因,弘扬该精神有利于加强红色文化传承,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推动红色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助力实现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⑤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为文化强国建设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推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0.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前生态环境存在污染严重等问题,是自然界自身规律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是对自然界物质性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②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其发展受客观规律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短板问题,表明人类活动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和规律,有利于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③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作出的正确决策,遵循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有利于实现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