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 题 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真实火山喷发图片和案例(如冰岛火山、长白山天池),知道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剧烈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能描述其基本情景。 能初步说出火山喷发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如形成火山锥、火山岛、火山口湖)及其对环境的双重影响(灾难性与资源性)。 2. 科学思维 能基于图片、文字资料和模拟实验,对火山喷发的成因进行合理的猜想与解释。 能运用比较、归纳的思维方法,辩证地分析火山喷发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利与弊。 3. 探究实践 能按照教材指引,与同伴合作完成“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并观察、描述“喷发”现象,尝试将实验现象与真实火山喷发建立联系。 能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图文资料,提取关键信息,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或搜集到的火山喷发事例。 4. 态度责任 对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模拟实验中能形成安全操作的意识(如使用护目镜)。 初步认识到自然现象的两面性,树立利用科学技术减轻灾害、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改变。这是本课的核心科学概念,教材通过“探索”、“模拟实验”和多个案例(如叙尔特塞火山岛、长白山天池)重点呈现。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过程。这是学生实践探究的关键活动,旨在将抽象成因直观化,培养动手与合作能力。 2. 教学难点 理解火山喷发的成因。五年级学生的地球内部结构知识较为抽象,理解地球内部压力导致喷发的过程有一定难度。 辩证地认识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容易关注其破坏性,而理解其能肥沃土壤、提供地热等积极作用需要一定的思维层次提升。
教具学具 教师:课件、视频资料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一) 情境导入——感知现象,聚焦问题 (5分钟) 1.播放视频,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剪辑过的火山喷发实况视频(如冰岛火山喷发),配以震撼的音效。教师旁白:“同学们,请看!这是地球正在发生的剧烈活动——火山喷发。当它发生时,大地轰鸣,浓烟滚滚,火红的岩浆奔腾而出。” 2.“看完视频,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描述,火山喷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可怕、壮观、有力量……) 3.出示叙尔特塞火山岛形成前后的对比图或长白山天池图。“这座美丽的岛屿和湖泊,在很久以前并不存在。猜一猜,它们是怎么来的?” (预设:火山喷发让它们出现的)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化身小小地质学家,一起揭开《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的神秘面纱。”(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视听冲击力强的视频瞬间吸引学生,激发探究欲望。问题链从感性描述到理性猜想,自然聚焦到本课核心——火山喷发如何改变地表,使逻辑起点清晰。) (二) 探索一:推测成因,模拟验证 (20分钟) 1.提问:“如此巨大的力量从何而来?地球内部发生了什么,才会导致火山喷发?”请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写下或画出自己的猜想。 2.小组交流:组内分享各自的猜想。 全班分享:请几位代表发言。 (预设:地球内部很热、有气体、压力很大等) 3.改进实验,验证猜想: 4.介绍改进版模拟实验(更安全、现象更明显): 材料:透明瓶(地球内部)、水(模拟地下岩浆房中的液态物质)、红墨水(让“岩浆”更醒目)、食用油(封住瓶口,模拟坚硬的岩层)、泡腾片(模拟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压力)。 5.出示实验步骤: 在瓶中倒入约1/4体积的清水。 滴入几滴红墨水,摇晃均匀。 慢慢倒入植物油,直至接近瓶口(油层要有一定厚度)。 将瓶子置于托盘中央。 将一整片泡腾片迅速投入瓶中,并立即后退一步观察。 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提问:“投入泡腾片后,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预设:大量气泡产生,推动红色的“岩浆”冲破油层喷涌出来) “实验中的各个部分,分别模拟了火山喷发的哪些要素?” (预设:油层→岩层;红水→岩浆;气泡→岩浆中的气体和压力;泡腾片反应→地球内部的热量活动) 追问:“现在,你能更完整地解释火山喷发是怎么形成的吗?” (预设:地球内部有高温的岩浆,岩浆中含有大量气体,内部压力巨大。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会冲破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设计意图:调整顺序,先探究成因再分析具体改变,符合“从因到果”的认知逻辑。改进的实验更安全、环保,现象极具视觉冲击力,能有效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内部压力具象化。问题链引导学生将实验现象与科学概念精准对接,培养建模思维。) (三) 探索二:分析案例,认识改变与影响 (10分钟) 1.出示三组图片①冰岛火山熔岩平原;②叙尔特塞火山岛;③长白山天池。 “请结合图片和教材资料,说说火山喷发主要给地表带来了哪些‘建造’性的改变?” (预设:形成火山锥、火山岛、火山口湖,改变地形。) 比较:“长白山天池和叙尔特塞火山岛,它们形成的方式有什么细微差别?” (预设:一个是在原有山顶形成湖,一个是完全新生土地。) 追问:“火山喷发是强大的自然力量,它可能带来哪些灾难?” (预设:结合教材,说出烧毁、掩埋、污染、引发次生灾害等。) 辩证思考:“但是,火山活动就一无是处吗?它‘暴躁’过后,又给人类留下了哪些‘礼物’?” (预设:肥沃土壤、地热能源、建筑材料等。) 总结:“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火山喷发这种自然现象?” (预设:要认识其规律,规避灾害,并尝试利用其有利的一面。) (设计意图:在理解成因后,用经典案例直观展示其作用,水到渠成。通过对比性问题深化对“改变”的理解。研讨环节的问题链直接指向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超越“好”与“坏”的二元对立,建立辩证的自然观。) (四) 总结拓展(5分钟) 1.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观察了火山喷发的现象,知道了火山喷发的原因,也看到了火山喷发的后果,我们要学会去利用火山喷发的好处,规避它的坏处。 2.拓展延伸:“火山是地球‘呼吸’的窗口。在我国,也有很多火山遗迹,比如黑龙江的五大连池。课后,大家可以查阅资料,了解它的故事,下节课我们来分享。”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逻辑,将零散的探索活动整合成完整的科学探究流程。结尾的拓展既联系生活实际,又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 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番茄酱→岩浆 土豆泥→地壳 酒精灯→地壳深处的高温高压 地壳内部的岩浆在高温高压下涌动喷发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主要是用是视频来展示实验过程,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些兴趣寥寥。另外,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模拟实验中什么物品模拟什么现象不太能说得出来,需要老师不断引导。这说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有限,接下来要不断引导学生自己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一个思考氛围。 所以我将课本中的实验材料换成容易实现的材料,帮助学生巩固认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