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八年级上册5.3 友善待人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八年级上册5.3 友善待人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上册 学期 秋季
课题 5.3 友善待人
教科书 书 名:道德与法治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
《友善待人》是部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维护社会秩序”中第五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的核心内容。其在教材体系中承接“走进社会生活”单元,与“文明有礼”“诚实守信”共同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要求,为学生树立道德观念、养成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教材通过“生活观察”“典故解读”“典型案例”等多元素材,如表姐面试换位置、同学互助、杜甫《又呈吴郎》典故、汽修工助人案例等,构建“认知内涵—理解价值—践行要求”的逻辑脉络,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深化对友善的理解并转化为行动。同时,内容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衔接后续社会责任、法治观念等课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期,对友善有初步感性认知,能从同学互助、邻里关怀等场景中感受友善的温暖,具备一定道德认知能力。 存在不足:对友善的内涵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传统美德”的双重地位缺乏系统认知;实践中难以把握友善边界,易混淆“友善”与“无底线妥协”,如对好友抄袭作业不知如何应对;换位思考能力薄弱,小组合作等冲突中难体会他人感受;缺乏多维度助人方法,对“中学生如何践行友善”存在困惑。个人性格、家庭环境、社会不良现象等可能冲击其价值观,导致对友善价值产生怀疑或践行积极性不足。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道德修养:通过辨析生活情境,掌握宽容他人、换位思考、助人为乐等友善方法,将友善意识内化为道德品质,养成友善待人的行为习惯。 2.健全人格:分析多元友善场景,理解友善在人际互动中的价值,培养尊重他人、体谅他人的人格特质,提升共情能力。 3.责任意识:结合社会案例认识友善对社会和谐的作用,树立主动践行友善、为营造互信互助风气贡献力量的责任担当。 4.政治认同:明确友善的双重地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践行友善准则。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友善待人的重要性及做法。
教学难点: 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践行友善准则。
教学过程
热点导入,激疑引趣 热点在线 109万!宁波“顺其自然”又捐款了 从1999年起,一位化名"顺其自然"的神秘人,每年都会以匿名的方式,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赠善款。今年(2024)已是第26次,累计金额高达1686万元。 思考:观看"顺其自然"等爱心人士的温暖瞬间,如何让友善成为日常呢 ? 结论:在“顺其自然”的影响下,隐名捐赠成为了“爱心宁波”的新风尚。14年来坚持献爱心的海曙“平安”女士、“佚名”的爱心人士就是其中的代表。 新课教学,释疑解惑 环节一 解码友善—内涵与意义 活动1:寻找从古至今各领域中的“善”
场景展示: 思考:什么是友善?列举一些不友善的生活案例,并分析其影响? 结论:友善,就是待人热情友好,与人为善。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生活中,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彼此尊重、包容多样,能够传递温情与爱心,加深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营造互信互助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笔记】1.友善的含义A、地位B、作用C? 环节二 践行友善—方法与边界 活动2:材料分析,明确友善待人的做法 事件1:“让”座位 思考:同样是“让”,为何一个暖、一个被拘 ? 结论:体谅和包容他人,不苛求他人,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总结:①.宽容他人。P43 拓展延伸:观点辨析 结论:宽容是有原则的,在涉及道德底线与法律等原则问题上,我们应不让步、不迁就。 事件2:松下幸之助的经营理念 思考:阅读材料,说说松下这一举动体现了什么品质? 结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善解人意,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 总结:②.换位思考。P43 事件3:不收10元捐款 思考:思考:你如何评价该工作人员的做法? 结论:爱心不能分大小。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尽己所能搭把手、出份力。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在道义上予以支持,在物质上给予以帮助,在精神上予以关怀,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总结:③.助人为乐。P44 【笔记】2.★如何友善待人? P43-44①②③ 课堂总结,提炼精神 总结:宽容他人、换位思考、助人为乐等友善方法,将友善意识内化为道德品质,养成友善待人的行为习惯。 加强巩固,随堂训练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