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逻辑”的多种含义课堂小结:逻辑学广义逻辑学狭义逻辑学(形式逻辑)与“规律”同义逻辑规律与规则某种思维方法所有科学研究对象研究对象1.关注问题2.推理结构3.形式结构4、核心任务5.日常运用6.学习意义一位导游是这样介绍中国长城的:“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为万人瞩目。”狮子感冒了,于是他抓了一只熊猫。熊猫哭道:“为什么要吃我”狮子冷笑一声,说道:“医生说感冒要吃白加黑。”有人在评论一篇文章时说: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议题1:这些话有逻辑错误吗 日常说话或写文章时如何避免这类错误?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2课 把握逻辑要义第2课时 “逻辑”的基本要求自主学习第二课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1、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是什么2、遵循同一律的原因、常用公式、基本内容、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及要注意的问题3、遵循矛盾律的原因、常用公式、基本内容、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及要注意的问题4、遵循排中律的原因、常用公式、基本内容、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及要注意的问题探究与分享10页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除打牌者以外的所有人除打牌者和甲以外的所有人“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什么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甲乙●乙的回答有没有逻辑问题 谈谈你的理由。结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乙没有保持概念的同一性,违反了逻辑思维的同一律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原因):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②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1)常用公式:“A是A”(必须前后一致,不能把A换成非A;A是思想,既可指代概念,也可指代判断)(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同真同假)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结论:若不遵守同一律的要求,就会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评析:买茶叶的人所说的“好茶”指的是品质优良的荼叶,卖荼叶的人说的“好茶”指的是没有变质的茶叶。示例评析P103、同一律的要求和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A:别吵我,我想静静。B:静静是哪个班的?好看吗?【偷换概念】A:你那么有钱,居然在路边吃麻辣烫。B:不在路边吃,难道在路中间吃?【偷换论题】① 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就是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② 偷换论题或“转移论题”就是把不同的判断当作同一判断来使用,从而使议论离开了原来的论题。(答非所问)思考:下列论断有没有违反同一律的要求?说明了什么?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经是教师了。这些苹果前几天还是绿的,今天居然都变红了。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 一定是同一的。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4、同一律的条件性:学法指导:用同一律分析问题思路1、定性,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2、理论依据: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求遵循同一律。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同一律含义和基本要求)3、分析实例:结合材料分析是违反同一律的表现:或是混淆概念,或是转移论题;《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思考: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哑口无言)?存在逻辑矛盾。即同时肯定了“此矛可戳穿此盾”和 “此矛不可戳穿此盾”。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论断1:论断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此矛可戳穿此盾”在同一时间,论断一和论断二不能同时为真。探究与分享P11“此矛不可戳穿此盾”1.遵循矛盾律的原因:(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不能自相矛盾、相互反对)(2)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1)常用公式:“A不是非A”(不能自相矛盾)(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1)这个苹果是圆的,但这个苹果又很方。(2)这个苹果非常红,但这个苹果也比较绿。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①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②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这是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非三角形。“所有人都是善良的”“有些人不是善良的”“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判断”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自相矛盾3、矛盾律的要求和逻辑错误:有同学说:“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这位同学的话是否成立,为什么?提示: 不成立。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该同学一边说“坚信一位哲人的话”,一边又说“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很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探究与分享P12学法指导:用矛盾律分析问题的思路考向1、定性:违反了矛盾律;2、理论依据: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3、分析材料:具体分析材料种“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的逻辑错误。违反了矛盾律;学法指导:用矛盾律分析问题的思路考向2、定性:没有违反了矛盾律;2、理论依据: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矛盾律是有条件的,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3、分析材料:具体分析材料中的自相矛盾现象是在不同时间,从不同方面做的论断,不违反矛盾律;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区别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是主观的,可以消除避免 指事物同时具有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属性,是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客观的。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的特征。 承认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事物固有的矛盾二重性的判断,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并不违反矛盾律。联系 (1)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 (2)任何科学都要求排除逻辑矛盾,而任何科学又都要求认识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 4、逻辑矛盾(自相矛盾)与辨证矛盾(客观矛盾)的区别与联系下列论断有些是自相矛盾的,有些不是。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请你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①和④论断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要么画圆,要么画方,不存在“一个方的圆”;既然“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②和③论断没有自相矛盾。“噪”与“静”“鸣"与“幽”是对立统一的;认识能力的“无限"与“有限”也是对立统一的。探究与分享P12①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向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判断。自相矛盾的判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②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其中的“平凡”指他的工作岗位和事迹;而“伟大”是指他的精神和价值。是从不同角度谈论同一对象,不违背矛盾律。其中“死了”是指自然生命的结束;“活着”是指精神永存。这样的矛盾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的认识,因而属于辩证矛盾,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5、矛盾律的条件性:这个苹果非常红,但这个苹果也比较绿。这个苹果非常红,但这个苹果刚刚长出来的时候是很绿的。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赵:不是我偷的。钱:李是罪犯。孙:钱是罪犯。李:不是我偷的。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学以致用真真结合矛盾律的相关内容,得出钱与李的口供矛盾;同时应结合“只有一人说假话”这一条件进行分析。因为钱的口供“李是罪犯”和李的口供“不是我偷的”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根据题意说假话者只有一人,那么说假话者非钱即李。因此,赵和孙的口供都是真的,按照孙的口供,钱是罪犯。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论断1:“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论断2:“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二者必居其一思考:会议主持人的话犯了什么逻辑错误,为什么 探究与分享P12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②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①常用公式:“A或者非A”(不能骑墙居中)。②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例如:我不认为这个苹果好吃,也不认为这个苹果不好吃。违反了排中律。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不能都否定)3、排中律的要求和逻辑错误:例①:我不赞同这样,也不赞同那样。例②:我不认为世界上有鬼,也不认为没有鬼。4、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和意义(1)区别: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不能同真);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不能同假)。(2)意义:识别与把握“A”与“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谁说我不去?甲:你去,请登记吧!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甲:那么,你是不去呀?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甲说: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答:我去,也不去。甲说: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乙说: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0201违背了排中律(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违背了矛盾律(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同时肯定了“去”和“不去”否定我不去否定我去肯定去和不去示例评析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赵:不是我偷的。钱:李是罪犯。孙:钱是罪犯。李:不是我偷的。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学以致用假假(1) 结合排中律的相关内容,得出钱与李的口供矛盾;同时应结合“只有一人说真话”这一条件进行分析。(2)钱和李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供词是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这唯一的真话在钱和李中,则赵、孙的供词为假。赵说他不是罪犯为假,因此赵是罪犯。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区别 含义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适用范围不同 两种:互相矛盾的观点;互相反对的观点 一种:互相矛盾的观点要求不同 “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错误不同 承认两个相矛盾的事物同时存在 “自相矛盾”(“两可”) 对于两个相矛盾的事物都不承认它们存在“两不可”(“模棱两可”)作用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知识整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比较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同一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A是A 概念和 判断 确定性 (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矛盾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A不是非A 矛盾判断和 反对判断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两可)排中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归纳总结同一律VS矛盾律VS排中律学法指导:用排中律分析问题思路1、定性:违反了排中律;2、理论依据: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3、材料分析:具体分析材料的逻辑错误“两不可”违反了排中律;(1)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合乎逻辑的思维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的思维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2)来源: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3)意义: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5、形式逻辑的基本要求、基本规律、来源、意义学法指导: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分析问题1、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结合材料分析混淆了概念或转移了论题,违背了同一律;2、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结合材料分析对同一对象做出的自相矛盾的判断,违背了矛盾律;3、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结合材料分析对同一对象的论断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背了排中律;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知识框架不可自相矛盾不可骑墙居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两不可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自相矛盾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偷换概念如果是真就是真;如果是假就是假必须前后一致第二课逻辑小结:逻辑逻辑的四种含义:规律、学科、思维规律规则、思维方法;逻辑学科:广义逻辑和狭义逻辑(形式逻辑)逻辑的基本要求: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易错易混点】1.“逻辑”就是指“逻辑规律与规则”。( )纠正:“逻辑”是一个多义词: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2.逻辑学研究的对象是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 )纠正:“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3.形式逻辑特别关注论据问题。( )纠正: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4.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是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 )纠正: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5.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 )纠正: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6.故意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纠正: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7.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纠正: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8.排中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纠正: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易混易错辨析1.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解析: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可以转移论题。解析: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3. “A不是非A”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可以同真,可以有一假。解析:“A不是非A”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解析: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4.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5.自相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矛盾律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解析: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7.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解析: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6.排中律的要求人们:可以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解析:排中律的要求人们: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8.实践证明,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就是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解析: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2024高考·浙江1月)小马长大了,帮妈妈去商店买东西,路上遇到了一条河,小马做出的如下推理中,违背“同一律”的是( )A:选项A中的三段论推理,在推导的过程中,“悄悄地”偷换了论题【把“去商店的路有没有河”,偷换成了“(此路)是不是去商店的路”】,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A符合题目要求。B:该选项是正确的演绎推理C:(所有)去商店的路都有河,所以,有些有河的路可去商店,这是换位推理, C不符合题目要求。D:有些有河的路小马可以过去, 所以,并非所有有河的路小马过不去,这是换质推理。A.去商店的路有河,此路有河,所以,此路是去商店的路。 B.去商店路上的河小马都可以过去,此河在去商店的路上,所以,此河小马可以过去。 C.去商店的路都有河,所以,有些有河的路可去商店。 D.有些有河的路小马可以过去,所以,并非所有有河的路小马过不去。链接高考A(2023浙江)近日,6岁萌娃因熟背《滕王阁序》获免票游滕王阁的新闻登上了热榜。有人认为,6岁儿童熟诵《滕王阁序》很大程度上是机械背诵,而机械背诵不利于好奇心与想象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假设以下陈述为真,对上文观点反驳最有力的是( )A.以前曾有4岁的萌娃背《滕王阁序》赢得免票而上热榜的事件B.小孩子爱背就背,不爱背就不背,只要不是强迫,就没必要较真C.儿童本来就应该免费游览,而不是等他们熟背《滕王阁序》才免票D.背通有一定难度的古诗文,可以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激发其好奇心D【解析】A:材料中6岁萌娃因熟背《滕王阁序》获免票游滕王阁的新闻登上了热榜,而选项A中曾有4岁的萌娃背《滕王阁序》赢得免票而上热榜,与材料中事件具有相似性,属于同类事件,与材料中的思维具有一致性,不能反驳材料观点,A排除。B: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而B选项中“小孩子爱背就背,不爱背就不背,只要不是强迫,就没必要较真”强调背不背的问题,属于“偷换论题”,不能反驳材料观点,B排除。C: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而C选项“儿童本来就应该免费游览,而不是等他们熟背《滕王阁序》才免票”,强调儿童免票不免票的问题,属于“偷换论题”,不能反驳材料观点,C排除。D: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D选项强调背通古诗文的优点,与材料观点相互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可以有力反驳材料观点,D正确。链接高考(2023湖北卷)某校举办教职工健康长跑比赛,分男女两组记名次。赛后,赵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钱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第三。”孙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最后。”李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四位老师所言属实,他们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序是( )A.李、钱、赵、孙 B.钱、李、赵、孙C.李、赵、钱、孙 D.李、钱、孙、赵A【解析】D:根据“赵老师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和“孙老师是男子组的最后”可以推断孙老师是全校最后,赵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三个到达终点,孙老师在四位老师中最后一个到达终点,故D排除。BC:根据“钱老师是女子组的第三”和“李老师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可以得知全校第一第二是女老师,但是钱老师是女子组的第三,所以钱老师的成绩位于李老师之后。故李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一个到达终点,钱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二个到达终点,BC排除。A:根据四位老师所言分析,可以得出他们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序是李、钱、赵、孙,A正确。链接高考1.(2023·天津·高考真题)“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为避免与观棋人犯相同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A.不能违背排中律,持“两不可”的态度B.不能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C.应看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D.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B【答案】B【详解】B: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 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这话反映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同真,违反了矛盾律,其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B正确。A: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漫画没有涉及排中律,A排除。C:漫画强调不能违背矛盾律,不能犯“自相矛盾”的错误。但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C排除。D: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漫画没有涉及辩证矛盾,D排除。故本题选B。2.(2023·广东·高考真题)校运会跳高决赛中,1号、5号两位选手激烈竞逐,吸引了全场师生的目光。甲说:“5号肯定能打破学校跳高纪录。”乙说:“如果1号能破学校纪录,那么5号也能破纪录。”丙说:“我看好1号,但不觉得5号能破纪录。”丁说:“我觉得他俩都能破纪录。”结果证明,只有一人预测错误。由此推断( )A.只有1号选手打破纪录 B.两位选手都没打破纪录 C.只有5号选手打破纪录 D.两位选手都打破了纪录D【答案】D【详解】A:只有1号选手打破纪录,那么甲、乙、丁都判断错误,而只有一人预测错误,A不符合题意。B:两位选手都没打破纪录,那么甲、丙、丁都判断错误,而只有一人预测错误,B不符合题意。C:只有5号选手打破纪录,那么丙、丁都判断错误,而只有一人预测错误,C不符合题意。D:两位选手都打破了纪录,只有丙判断错误,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2025·山东淄博·一模)书法课上,老师讲解楷书“永字八法”时强调,“逆锋起笔需藏而不露,中锋行笔须骨力内含,回锋收笔须沉稳含蓄。”某学员提出质疑,“若逆锋起笔必须藏锋,为何楷书中部分起笔笔画露锋 从逻辑思维角度看,该学员的质疑( )①遵循排中律,同一笔画不能既藏锋又露锋②违反同一律,讨论对象前后不一③体现思维的能动性,不是对事物的机械反映④体现思维的概括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详解】②:老师强调“逆锋起笔”必须藏锋,而学员质疑时提到的“起笔”可能包含了其他类型的起笔(如顺锋起笔),而非特指“逆锋起笔”。这导致讨论对象不一致,违反了逻辑思维中的同一律,②正确。③:学员没有被动接受老师观点,而是结合实际观察提出疑问,体现了思维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动性,③正确。①:因学员未涉及“同一笔画既藏锋又露锋”的矛盾,排中律不适用,①排除。④:概括性强调总结共同本质,而学员质疑的是具体规则与例外的矛盾,未涉及概括性,④排除。C典例分析小张对小李说:“红色象征着热情,我一看到红色就热血沸腾。”小李于是书写了红色两个字,对小张说:“你觉得热血沸腾吗?”小李( )①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②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③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④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详解】①:排中律是要求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反对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材料中小李的做法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①不选。②: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材料中小李的做法没有犯“自相矛盾”的错误,②不选。③④: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材料中小张说的一看到红色就热血沸腾,是指的红颜色,而不是红色这两个字,小李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③④入选。D典例分析某同学说,这一类数学题我每次都能够做对。在去年期末考试时,我的心情非常糟,做这类题时出现了一点小小的失误。该同学的陈述( )①违反了形式逻辑中的排中律②违反了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③违背了思维确定性的要求④违背了思维一致性的要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详解】①:排中律是逻辑的明确性要求,违反排中律的错误是“两不可”,材料体现的是违反矛盾律的错误,①排除。②④:矛盾律要求思维具有一致性,违反矛盾律的错误是“自相矛盾”,材料中该同学说该类数学题每次都能做对,但是期末考试错了,前后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②④符合题意。③:同一律要求思维具有确定性,违法同一律的错误是偷换概念和偷换论题,材料违反的是矛盾律,③排除。D典例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