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逻辑与思维》对思维、逻辑思维与科学思维的概括性介绍,也是全书的逻辑起点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第四单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第八课 把握辩证分合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第十一课 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第十二课 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第十三课 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主要阐述辩证思维的方法主要阐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主要阐述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总论分论整体感知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概 念判 断推 理含义含义和基本特征表达与类型含义与种类内涵与外延方法:定义、划分简单判断复合判断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准确把握正确运用有效进行★概念是抽象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是逻辑思维的细胞;★概念是组成判断和推理的基本要素。第四课第五课第六、七课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核心问题:什么样的思维是合乎逻辑的思维概念选必3:逻辑与思维准确把握概念第四课(二框四目)明确概念概念概述1.含义表达2.内涵外延1.定义法2.划分法这是因为母亲与官吏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引起的。同为“盗”,母亲理解为“长子之名”,官吏理解为“盗贼”;同为“殴”,母亲理解为“次子之名”,官吏理解为“殴打”。可见,在生活中,如果不能明确概念,就有可能引起观念混淆,造成误解。《新论·鄙名第十七》载:“庄里有人,字其长子曰盗,次子曰殴,盗持衣出耨,其母呼之曰:'盗!’吏因缚之。其母呼殴殴喻吏,遽而声不转。但言:'殴!殴!’吏因殴之。盗几至于殪。这种情况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译文)村里有个人,给大儿子取名为盗,二儿子取名叫殴。有一天,大儿子盗拿着衣服出去除草,他母亲跟在其后追着喊:“盗!盗!”一旁的官吏听了,以为老人在追强盗,就把大儿子捉住捆了起来。老人一看慌了,于是想喊二儿子殴出来对官吏说清缘由。可急得转不过口来,只喊:“殴!殴!”吏人以为老人在叫他打强盗,便狠狠地把盗打得差点丧命。探究与分享★ 如果不能明确概念,就有可能引起概念混淆,造成误解。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有人对你这样说……1. 你配吗?2. 你算什么东西?3. 你要饭吗?4. 你是什么东西?5. 你是什么垃圾?思考:这些容易产生歧义的问话给我们什么启示?配钥匙师傅:算命先生:食堂阿姨:快递小哥:垃圾分拣工:自主学习第四课第一框 概念的概述一、概念的含义1.属性:含义、分类 2.概念:定义、特点3.概念的表达:载体、特点二、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内涵(含义) 2.概念的外延(含义)3.概念间的外延关系(1)相容关系:①全同关系; ②种属或属种关系(从属关系); ③交叉关系(2)不相容关系:①矛盾关系; ②反对关系通读教材P22-25页做好预习笔记第一框 概念的概述选必3 逻辑与思维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一目:概念的含义第一框 概念的概述思维碰撞有一天,柏拉图与学生们散步。一个学生问柏拉图:“您说,人是什么?”柏拉图说:“人是两腿直立的动物。”于是有一个调皮的学生,抓来一只鸡,问柏拉图:“请问老师,这是人吗?”柏拉图觉得自己的说法有漏洞。连忙修正自己刚才的说法:“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腿直立的动物。”又有一个学生,找来了一只拔光了羽毛的鸡,在柏拉图面前高高举起,问老师:“这只没有羽毛的鸡,难道是您说的人吗?”有眼睛、有耳朵、有四肢能直立行走能用肺呼吸能血液循环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揭示“人”的本质属性其他动物也可能具有,属于非本质属性 请列出人的属性,其本质属性是什么?(1)含义: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一、概念的含义1. 属性(2)分类: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既为某事物具有,也可能为其它事物所具有的属性。事物的性质:形状、颜色、气味、用途等等,例如草莓是红色的。事物的关系:大于、小于、朋友等等,例如5大于4。“人”这个概念:一方面舍去了人的男、女、老、少等个性特征,抽象出“人”所共有并且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不专指某个具体对象,比如张三或李四,而是概指所有的“人”。人的概念: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高等动物。“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2. 概念(1)含义: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2)特点:概念是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为什么这个外国人觉得汉语很难学呢?一词多义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多词一义: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一词多义: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3. 概念的表达(2)特点:语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1)载体:①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多词一义)例如:“母亲”和“妈妈”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逝世、圆寂、驾崩、仙逝、走了、归天、过世”都表示去世。②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一词多义)例如:“先生”这个词既可以指“老师”,也可以指“尊者”等。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知识拓展】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概念语词事物的本质属性思维形式(作出的反映)思维的内容(反映的对象)物质载体(反映的符号)表达注意: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每一个语词都表达概念。①汉语中的实词都表达概念,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②孤立的助词和叹词通常不表达概念。如:的、了、着、吧。二目:概念的基本特征第一框 概念的概述人的本质属性: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1.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人的概念:人是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高级动物。概念的内涵例如:“水果”概念的内涵—指多汁且主要味觉为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实。二、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外延(含义)2.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按性别作为划分标准,“人”这个概念的外延可以分为男人和女人。按其它不同划分标准,“人”的外延还有未成年人、成年人;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等……例如:“水果”概念的外延包括不同种类的水果,例如香蕉、苹果、草莓、桃子等。(含义)概念 内涵(是什么) 外延(有哪些)商品法律物质正数0.2、1、1.5、8、100……市场买卖的水果、蔬菜、食品、服装、家电等《宪法》、《民法典》、《诉讼法》等空气、书桌、磁场、生产力、国家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比0大的数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区别 含义作用联系 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与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反映什么)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指“谁”)它反映事物“量”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①概念的内涵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外延就可以由之而确定;②概念的外延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内涵也可以因此而确定。(2)任何概念都是内涵与外延的统一。为了证明“白马非马”的论题,公孙龙提出了很多理由。比如:如果求“马”,那么“黄马”“黑马”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如果求“白马”,那么“黄马”“黑马”就不合要求。“马”讲的是马的形体,“白”马讲的是马的颜色。颜色不同于形体,所以“白马非马”。思考:你是否同意公孙龙的论证?为什么?对公孙龙的论证,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①“白马非马”中的“非”如果理解为“不是”,从概念的内涵来看,“白马非马”就是错误命题。②“白马非马”中的“非”如果理解为“不等于”,从概念的外延看,“白马”的外延小于“马”的外延,“白马”是种概念,“马”是属概念,二者是种属关系,种概念和属概念是不同的。“白马非马”就是正确命题。白马非马白马不是马白马不等于马×√(1)分类标准: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进行划分。(2)分类: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3.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如:老虎与动物;未成年人与中学生;党员与医生等…如:赞成票与反对票;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中学生与大学生等…(一)相容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史记》的作者与司马迁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依据所指范围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分为:①全同关系 ②种属关系 ③属种关系 ④交叉关系动物和马马和动物中学生和球迷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种概念从属关系欧拉图属种关系 VS 整体和部分关系例如:“树”与“针叶树”、“学校”与“大学”,都是属种关系。(1)属种关系是概念外延间的一种关系。属种关系是客观事物大类和小类关系的反映。(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是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是整体与组成部分的关系反映。例如:“树”与“树干(树根、树冠)”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电脑与笔记本电脑;电脑与显示屏属种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②反对关系: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区分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看它们对于属概念是否具有排中的性质(即非此即彼,没有中间可能性),若没有第三者,即为矛盾关系;若有第三者,则为反对关系。①矛盾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例: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例:输和赢(还有平局)A+B =CA+B<C(二)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例:动物和植物两种特殊情况判断:以下各组概念之间是何关系?第一组:“台湾同胞”与“中国人”第二组:“学生”与“高中生”第三组:“汽车”与“车轮胎”第四组: “工厂”和“工人”第五组:“中学生”与“球迷”第六组: “团员”和“非团员”第七组: “团员”和“党员”第八组: “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种属关系属种关系全异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全异关系特别提醒:种属关系识别方法:①是否处在同一类事物中;②是否有共同的属性;③用“A是B”判断,若成立就是,否则就不是。全同关系下图表示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下列组合中符合图示信息的是( )①S:社会实践 P:社会主义改造②S:政党制度 P:国家结构形式③S:上层建筑 P:收入分配制度④S:用益物权 P:宅基地使用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详解】题干S:P的关系是属种关系。①:社会实践包括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社会实践的一种,因此,社会实践与社会主义改造属于属种关系,①正确。②:政党制度与国家结构形式是全异关系,排除②。③:收入分配制度属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收入分配制度属于全异关系,排除③。④:用益物权是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包括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可见,用益物权 与宅基地使用权属于属种关系,④正确。B项目 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含义 类别阐释图示 (欧拉图)举例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两个概念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A+B=CA+B<C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部分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全同关系属种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特例)反对关系(特例)A.麦克风B.话筒A.哲学B.马哲A.老虎B.动物A.中学生B.团员A.团员 B.非团员C.所有人A.东 B.西C.方向课堂总结概念的概述概念的含义概念的基本特征1.属性:2.概念含义:特点:表达形式:1.概念的基本特征2.不同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内涵:外延:含义、分类(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抽象性和概括性语词是什么,质的规定有哪些,量的规定全同关系、属种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正误澄清]1.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2.一个语词只能表达一个概念。( )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3.划分中,小类是大类的属,大类是小类的种。( )划分中,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4.我们反对颠倒黑白,因为黑白是矛盾关系。( )在颜色中,黑白是反对关系。××××课堂练习2024年央视春晚小品《咱家来客了》中,店主对顾客慷慨地说“你吃,就完了”,顾客惊恐地重复:“吃,就完了”。同样的一句话,之所以产生两种心情和效果是因为( )①实践和场合不同,往往导致同一个语词可能表达不同概念②混淆概念会违背同一律要求,影响思维的确定性和同一性③不同人思维风格不同,未必都是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反映④思维能够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推动形成抽象思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③观点正确,但材料强调的是同一个语词表达不同的概念,与反映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无关,③不符合题意。思维能够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不一定形成抽象思维,也可以推动形成形象思维,④不符合题意。A在“概念的概述”这一框的学习中,老师让同学们探究“概念间的关系”这一知识内容。下面是儿位同学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①甲同学:外延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是全同关系,例如,“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②乙同学:属种关系是相容关系的一种,“白马”和“马”两个概念就是属种关系③丙同学:矛盾关系属于全异关系的一种,比赛结果“输”和“赢”就属于矛盾关系④丁同学:学生包括小学生、初中生等,所以“小学生”与“初中生”是反对关系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白马”和“马”是种属关系,②说法错误。比赛可能会出现“输”“赢”和“平”三种结果,因此“输”和 “赢”是反对关系,③错误。课堂练习D绿色经济也称环保经济、低碳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在该定义中“经济形式”是“绿色经济”的属概念②“绿色经济”与“环保经济、低碳经济”外延相同③“绿色经济”所指的范围包含“经济形式”所指的范围④“传统产业经济”和“绿色经济”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