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件(38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件(38张)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温故知新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本课的核心问题——辩证法
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两个总特征
(基本观点):
联系(3.1)
实质和核心
(根本观点):
矛盾(对立统一规律)(3.3)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综合探究)


孤立
静止
片面
发展(3.2)
构成、引起
的根本内容
的根本动力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观)
1
2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要求 学习目标要求
1.4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运动的,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 政治认同:通过本课的学习,认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科学精神: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公共参与: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理解联系的内涵,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理解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3.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问题。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1、联系的内涵
2、联系的基本特征
3、整体的含义、部分的含义、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4、系统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5、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方法论要求
3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相关内容,并划出来。
自主预习及自学反馈
引言
世界是物质的,也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我们要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2023年秋,奶茶品牌瑞幸与白酒品牌茅台合作出品的“酱香拿铁”饮品掀起热卖浪潮。
任务1:思考:这种饮品热卖得益于什么?
情境探究一
提示:得益于创作者将奶茶和白酒联系在一起,引起消费者消费兴趣。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事物之间
事物内部
整个世界
①联系的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原理)
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方法论: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特征
1.联系的含义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事物与事物之间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
(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
知识拓展:联系与规律的关系,联系≠规律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只有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才是规律。
注意:
注: 联系是有条件的!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两事物的具体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曾创造首日销量突破542万杯、销售额超1亿元“神话”的酱香拿铁,正逐渐消失在瑞幸咖啡的菜单中。
8月8日,商业那点事儿小编登录瑞幸咖啡小程序查询发现,在北京王府井、安贞以及西单部分门店中,贵州茅台与瑞幸咖啡联名推出的酱香拿铁已显示售罄。
任务3:思考:为什么酱香拿铁逐渐消失?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
②事物总是与周围的事物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
③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
④任何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必然的联系。( )


×
注意:
1.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2.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3.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事物之间才能建立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具体联系又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看条件)
强调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总体看状态)
×
知识巩固
花开花落,潮起潮伏。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乌鸦叫丧,喜鹊报喜。
4=死,6=顺,8=发,9=久
520=我爱你,1314=一生一世
大葱代表“聪明”,菱角代表“伶俐”,苹果代表“平安”,手提的袋子里装了88个烤果,寓意“考试必过”。
任务4: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对此,你怎么看?
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分类
(按实践的标准)
自在事物的联系:人类产生前就存在的 ,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人类实践的产物,呈现出“人化”的特点。。
②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强调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1】:①要尊重联系的客观性,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人为事物联系≠主观臆造的联系。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2.联系的特点
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联系
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产生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如:人工降雨、港珠澳大桥。
注: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注: 不是永恒不变的
小组讨论: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①联系产生的条件:需要客观事物、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②联系产生的过程: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
③联系产生的结果 :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原理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及方法论】
①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表示人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注: 改变联系的条件
注: 人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2、(2021八省市联考重庆卷,13)三峡工程建成后,冬季和夏季蓄水水位有30米高的落差,岸边30米高的落差区域,称为”消落带”。在消落带内,耐旱植物会在蓄水期淹死,耐淹植物会在枯水期干死。重庆因地制宜,经过多年探索,筛选出十余种耐淹耐旱植物,给库区消落带“穿”上了10余米宽的绿色外衣,产生了护岸、生态缓冲、景观美化等多种效用。这说明( )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依据固有联系,建立事物具体联系
②充分认识自在事物的客观联系,可以建立人为事物的主观联系
③根据客观条件,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方式,能达到改造自然的目的
④在把握客观条件基础上,可以创造新的本质、必然、稳定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城门与火是直接联系
鱼与火是间接联系
开车出门撞到了树:
车撞树是偶然联系
经济损失是必然联系
一个家庭:
家人之间是内部联系
家庭与社会是外部联系
任务5:观察上述图片,请分析图片中的联系。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①原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具有多样性,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②表现形式
鱼儿离不开水(直接联系)
万物生长靠太阳(外部联系)
万有引力 (本质联系)
守株待兔(偶然联系)
③多样性
2、联系的特征
注: 改变联系的条件
2、联系的特征
【原理内容】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方法论】
①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②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多样性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注: 人为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是由——人类实践的多样性决定的,
但不能说联系的多样性是实践决定的
原理 原理内容 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 一切事物都和周围事物联系着;事物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归纳整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任务6:从哲学的角度说说他们的可笑之处在哪里?
井底之蛙
盲人摸象
以部分代替整体,混淆二者的界限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1)相互区别
静态(空间) 动态(时间) 数量
整体
部分
全局
局部
全过程
各个阶段


①含义不同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由各个班级和部门构成
学校的发展是由初创、发展、壮大等各个阶段构成
全局
局部
全过程
各个阶段
(1)人体与其组成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2)学校与其职能部门(如: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办公室、团委、各年级、各班)
(3)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氧原子
(4)人的一生与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老年期
生活中的整体与部分
②功能和地位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如:钟表上的一颗螺丝不具备计时功能
①二者密不可分
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②二者相互影响
A、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联系: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例:郑州市→河南省→中国→全世界,整体和部分的地位是可以转化的
如: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
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强调部分
强调整体
注: 部分不一定推动整体发展(要看部分的性质)
原理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整理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强调整体)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原理内容】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强调部分)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
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
1、整体一定大于部分,整体的功能不一定大于各个部分 功能之和。
2、只有当部分以有序、优化、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才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即:1+1>2。
3、整体不是共性,部分不是个性,不能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当作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注: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021广东15)冰壶被人们喻为“冰上国际象棋”,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比赛项目。作为一种以队为单位、在冰上进行的投掷性竞赛项目,它要求队员融为一体,机智应对,不仅考验参与者的体能,展现动静之韵,更考验参与者的智慧,展现取舍之道。由冰壶运动之美可折射出的哲学之思是:
①只有尊重规律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
③人的自主选择是实践取得成功的基础
④实践水平的提高取决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知识巩固
A
战国时代,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两人各出上、中、下三匹马,齐威王的三个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因此,田忌总是三战三败。后来,军事家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主意:以下马对齐威王的的上马,以上马对他的中马,以中马对他的下马。结果,田忌一败二胜。同样的马匹,由于田忌改变了排列组合,从而实现了由败到胜的转变。
任务7:田忌赛马的故事中,孙膑运用的是什么思维方法?他是怎样运用这一方法的?
系统优化的方法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系统的含义: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如:人体系统、教育系统、社会保障体系、国家机构体系、公安系统等,每一个系统或体系都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注意区分】整体与系统的关系:“一定意义上”强调二者具有共同点,即二者都强调整体性;但又有区别,系统和要素更加强调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整体性
作为一个整体具有要素不单独具有的功能。
(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有序性
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内部结构优化趋向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优化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不局限于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
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
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实践方面: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认识方面:
④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注: 立足整体解决问题而不是立足部分
原理 内容(世界观) 要求(方法论)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的优化方法,用综合思维的方法认识事物。
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 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与要素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的优化方法,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 原理小结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选择题易错易混总结
1、联系是普遍的,但也是有条件的。
2、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整个世界看)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个别事物看)
3、自在事物的联系不是永恒不变的,随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而转移。
4、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主观的 ≠主观臆造的联系
5、人可以改变联系的条件建立新的联系≠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6、人为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是由——人类实践的多样性决定的,但≠联系的多样性是实践决定的。
7、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事物的前提——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8、整体决定部分,整体大于部分,但整体的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9、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10、部分不一定推动整体发展(要看部分的性质)
11立足整体解决问题 ≠立足部分。
12、
1.(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人见佳山水,辄曰‘如画’,见善丹青,辄曰‘逼真’。”清代画家王鉴的这句话道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审美体验。可见,“如画”与“逼真”( )
A.是对现实的描绘和升华,实现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
B.表明事物的存在受到主体认识和体验的制约
C.说明观念可以无限趋近于客观现实
D.反映了山水与丹青的联系具有“人化”特点
A
知识巩固
课堂练习
1.(2024·北京·高考真题)每年春天和秋天,有数百万只鸟在迁徙途中经过北京。某社区在专业团队的支持下,基于已有的湿地环境进行微地形改造,根据鸟类需要,补植白皮松、丁香等植物,形成立体植物群落,引入鸢尾等水生植物,形成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吸引了多种鸟类在社区栖息。这一做法( )
①基于社区条件,遵循客观规律,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②根据鸟类需要,从其主体性出发,为之提供适宜栖息的环境
③建立了生物间自在事物的联系,践行了生态保护理念
④运用综合思维,优化社区湿地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材料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且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其主体性出发
这一做法建立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而不是自在事物的联系
①④:“基于已有的湿地环境进行微地形改造”“吸引了多种鸟类在社区栖息”,这一做法是运用综合思维优化社区湿地环境,遵循了客观规律,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B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含义
联系的特征
多样性
普遍性
客观性
方法论
方法论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固有联系,切记主观随意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
区别
联系
含义
地位、作用、功能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含义
基本特征
方法论
树立全局观
立足整体
重视部分的作用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