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3.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材解读】(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知道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科学思维目标●能简单描述并比较、归纳运动路线的不同,概括出物体的运动方式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探究实践目标●能辨析物体的运动路线,并会用图示记录。态度责任目标●能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具有基于事实表达观点的意识。(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对应课程标准“3.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中的第四点“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本课由四个板块组成。聚焦板块,情境图呈现了汽车在立交桥上直行或转弯行驶,引导学生关注汽车的运动路线,聚焦从运动路线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探索板块,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探索活动是观察并描述图中物体的运动路线,第二个探索活动是先尝试用蓝色球击中红色球,再分别利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击球,画出并比较蓝色球的运动路线,第三个探索活动是预测、交流、观察并画出小球在桌面滚动时及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这三个活动是递进的,引导学生从具象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地对物体的两种运动路线进行描述和记录,逐步加强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理解。研讨板块,引导学生对探索活动的观察结果进行归纳,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拓展板块,呈现公园的滑梯和商场里自动扶梯的图片,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观察、判断生活中更多物体的运动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三年级学生能对物体的运动路线进行初步描述,但描述时通常采用的是生活化的词汇,如“直的”“转弯的”“扭来扭去的”等,还不会用“直线”“曲线”“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这样的科学词汇来描述。另外,学生还不擅长运用从具象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思维模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难点:观察小球在桌面运动时和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发现小球的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四)教材解读本课情境:用立交桥上繁忙交通情境图片(道路有直有弯),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汽车的运动路线。聚焦:问题直指本课核心,即从运动路线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既能检测学生前概念,又能引出探索板块中对于更多物体的运动路线的观察和描述。探索1:教材呈现苹果掉落、运行的垂直电梯和自动扶梯等的运动路线是直线,运行的过山车、飞翔的老鹰的运动路线是曲线。引导学生用语言和图示来描述不同物体的运动路线,感知物体的运动路线有直线和曲线两类。探索2:图片分别呈现两名学生直接击球、利用直线轨道击球、利用曲线轨道击球的活动,轨道的宽度刚好能容许一个小球通过。这是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的趣味化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亲身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记录单:出现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为学生画蓝色球的运动路线提供参考,降低学生记录的难度。探索3:预测并实测小球在桌面滚动时及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这个活动是对探索2的提升,即从单一运动到综合运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相结合),其中观察和记录小球的运动路线是难点,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记录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研讨1:研讨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归纳得出: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研讨2:引导学生回顾现象,小球在桌面上做直线运动,离开桌面掉落到地面的过程做曲线运动,所以小球的运动方式是先做直线运动,后变为曲线运动。拓展:呈现公园的滑梯和商场里自动扶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判断生活中更多物体的运动方式,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五)教学准备学生:直线轨道、曲线轨道、蓝色小球、红色小球、桶或筐、直尺、记录单。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课堂教学实施建议1.聚焦教师呈现本课课题处的图片,告知并设问:“立交桥上有许多汽车在行驶。”这些汽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也可以播放视频,让学生对汽车的运动路线有更直观的感受。学生在描述“曲线”时,往往会用“弯的”“弯曲”“有弧度”等词语,教师可以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加以引导。2.探索(1)探索1。教师呈现探索1的五张图片,提问:“你能描述图中的过山车、老鹰、台球、垂直电梯和自动扶梯、苹果的运动路线吗?”可以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用语言和图示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本环节目的是呈现学生的前概念,如果学生不能用直线和曲线来准确描述,教师不必着急纠正,可以在下一环节加以解决。(2)探索2。教师提供蓝色球和红色球,学生分小组尝试在桌面上用蓝色球去击中红色球,会发现很难击中。此时,先引导学生思考有什么好方法能够做到“百发百中”,再给每个小组提供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学生利用轨道完成击球并填写记录单。在活动后的交流中,学生会发现利用轨道后,每个小组均能“百发百中”击中红球。学生能说出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中,小球的运动路线分别是直线和曲线。这时,教师可顺势告知:在直线轨道内的小球运动路线是直线,小球在做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内的小球运动路线是曲线,小球在做曲线运动。(3)探索3。教师呈现小球冲出桌面后留在空中的瞬间的图片,并设问:如果将小球沿着桌面推出,它在桌面上滚动的运动路线是怎样的?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又是怎样的?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的猜测并交流,再分组重复实验并记录小球运动的路线,最后全班交流研讨(建议比较多个小组的记录单),分析小球的运动路线的共同特点。实验时,在桌子旁边放置一个桶,目的是让冲出桌面的小球掉落在桶中,以免四处滚落。教学时,这个桶的具体放置位置,由学生自主决定。因为很多学生会预测小球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是直线,所以会把桶放在贴着桌腿的地方,而实际上小球却不可避免地落在桶外,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生成点。猜测与实验现象的不同,会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发他们对物体运动路线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实验时学生的分工和站位很重要。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既要推动小球,又要观察小球在桌面上的滚动路线,还要观察小球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小组同学应该怎样分工?在什么位置观察更合适?站着、坐着还是蹲着观察?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验前采用直接告知或微视频指导的方式。3.研讨教师提问:“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哪两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小结:运动路线是直线的为直线运动,运动路线是曲线的为曲线运动,所以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师提问:“沿桌面推出的小球,运动方式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回顾现象:小球在桌面上做直线运动,离开桌面掉落到地面的过程做曲线运动,所以小球的运动方式是从直线运动变为曲线运动。研讨板块的这两个问题与探索2、探索3相呼应,建议在完成相应的探索活动后随即让学生作出回答。4.拓展呈现公园里或其他有丰富活动的场景图片,引导学生判断更多物体的运动方式。为了方便学生进行抽象思考和描述,教师可以在图片中的物体上加一个圆点(利用本单元第2课的方法)。(七)教学评价建议从“会探究”“会思考”“会合作”“会整理”几个维度,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能做到的打“√”,如表所示。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自我评价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会探究 能观察并记录小球在两种轨道中的运动路线能观察并记录小球沿着桌面推出后的运动路线会思考 能判断物体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会合作 能根据小组分工,有序合作会整理 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实验材料记录单中的“我的猜测”需在活动前完成,引发学生对小球运动路线的思考。实测的观察和记录有难度,需要教师在学生实验前做必要的指导。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